1963年,毛主席视察河北,语出惊人:我要做河北人,死在河北

博延评历史 2023-02-24 06:03:03

1963年11月12日,毛主席乘专列到天津视察,听取河北省委领导的汇报。

河北省委汇报得很充实,毛主席听得也很高兴。言谈之际,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我现在不做湖南人了,要做河北人,生在湖南,死在河北。”

此言一出,河北省委的领导深感震撼。如此动情的话,让人觉得无比心酸。

苏轼有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苏轼想做广东人,是因为广东荔枝好吃,而苏轼是个吃货美食家。

可毛主席是湖南人,河北与他有何关系,竟让他说出“我要做河北人,生在湖南,死在河北”?回顾毛主席的一生,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对人民的关心爱护不分东西,却从未对其他省市说过如此动情之语。

毛主席与河北究竟有什么样的渊源?毛主席感慨“我要做河北人”,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回顾毛主席与河北的情缘,回顾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我们才能了解毛主席为什么如此关爱河北,明白为什么人民至今仍在怀念毛主席。

新中国毛主席生于湖南,长于湖南,早年革命多在南方,故而与河北交集不多。新中国成立前的数十年间,毛主席仅到过河北两次,一次是短暂停留,一次是长期驻扎。

1918年仲秋,25岁的毛主席刚从湖南一师毕业,为筹办留法勤工俭学四方奔走,从湖南几经周折来到保定,这是毛主席第一次踏上河北的土地。

当时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分别留在保定、北京、长辛店三个地方,一边劳动,一边学习,为将来出国做准备。毛主席本来是在北京,负责北京班事宜。1918年10月6日,又有一批学生从湖南赶到保定参加留法预备班,毛主席为了迎接这批学生专程从北京赶到了保定。

毛主席这次在保定住了5天,期间主要忙于安置学生,无暇游览这座名城,只是带领学生到保定名园古莲花池游览并合影留念,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次保定之行仅仅是“环保定府城走了一圈”。

不过,毛主席对于自己到保定的经历印象很深,多年以后还记得古莲花池的模样,并且因此批评了地方党委政府。这是后话,我们后面再详细说。

与第一次的短暂停留不同,毛主席第二次来河北是长期驻扎,这此次驻扎是历史性的、战略性的,因为毛主席住的地方是西柏坡。

1948年4月12日,毛主席第二次踏上了河北的土地,此时距离毛主席第一次到河北已隔近30年,而那个青年毛泽东,也已经成为中共中央主席,全国人民的领袖。

这一次来河北,毛主席不再是为革命储备人才,而是为了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他从延安来到河北阜平,一共住了45天,住过3个村子,分别是西下关村、城南庄和花山村。1948年5月26日,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夜,毛主席又来到西柏坡。

长住河北的日子,毛主席经历了太多。在城南庄,他曾数次遇险,国民党特务策划刺杀、敌人飞机炸毁了他的房子……可谓步步惊心,但毛主席总是乐观豁达,每每化险为夷。到了西柏坡,五大书记聚首,西柏坡成为新中国建立前“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彼时,人民解放军正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决战,从1948年秋到1949年初,毛主席在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里,在一盏通宵明亮的灯光下,彻夜不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

在西柏坡,毛主席不仅纵横捭阖,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更深谋远虑,擘画了建立新中国的宏伟蓝图。虽然还未进入北平,毛主席已经着手从理论上、思想上和实践上筹谋规划,确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大政方针。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上,毛主席作了报告,报告被称之为“毛泽东开国思想的大成与新中国建设的蓝图”。大家熟悉的“两个务必”就是毛主席在这个报告提出的。

另外,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

根据毛主席的提议,会议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直到现在,这些规定内容依旧振聋发聩,如今的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这六条规定一脉相通。

西柏坡是毛主席一生在河北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因此成为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经典地标,成为中国革命的红色中心,与延安、井冈山齐名,也奠定了毛主席对河北深厚感情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经常外出视察调研,足迹遍布全国。由于距离河北近,又对河北有着特殊的感情,毛主席经常将调研首选地选在河北。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来河北的次数达20余次。

1952年11月22日,毛主席视察保定,再游古莲池。时隔30多年,人事皆非,当地政府拆毁了原来的古建筑,建了一座新式文物库楼,毛主席对此提出了批评,感慨地说:“不是那个样子了!”并叮嘱地方领导要保护好名胜古迹。

此后,毛主席又多次到河北视察,唐山、秦皇岛、邯郸、邢台……燕赵大地处处都留下了毛主席关心河北建设发展,情系燕赵人民冷暖安危的身影。

河北历来为受灾大省,又地处首都周围,因而毛主席格外关怀河北的减灾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76年的数十年间,毛主席为河北的减灾工作作过12次批示,6次谈话,发过2个电报,写过1次题词。

治理海河,更是毛主席最牵挂的大事。

海河是河北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哺育着两岸的燕赵儿女,让这块广阔的土地生机勃勃。但如同黄河一样,海河也是一条多灾河,由于支流众多、降水集中,加上解放前治水不力,海河流域历史上水患频繁,给两岸人民带来极大灾难。

据记载,从1368年到1948年的580年间,海河流域发生过387次严重水灾。新中国成立后,海河水患仍然肆虐。1963年8月,海河再次发生特大洪灾,整个河北农田被淹5361万亩,房屋倒塌1264万间,受灾人口2435万人,因灾死亡5300多人。

大难当前,全省人民空前团结,投入抗洪抢险斗争中,全省动员工农干兵等抗洪救灾力量100余万人,日夜奋战,不怕牺牲;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向河北伸出援助之手,捐献的物资数不胜数。

河北灾情不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更牵动着毛主席的心。

灾后8个月内,毛主席先后4次到河北视察;灾情前后3年时间内,毛主席先后5次研究河北水利和海河根治问题,叮嘱河北省领导一定要治好海河。

“你们都是河北人,你们就是要把河北的灾救出来,要把水切实地治起来……你们10年能把水治好吧!我70岁了,不一定看得见了,你们这一辈子能把水治好吧!”

毛主席动情地对河北省领导说。

当时,河北省正准备在天津举办一场抗洪展览,河北省领导便请毛主席给展览题词,毛主席一听,爽快地答应了,并且说出了一句让人难以想象的话:

“我现在不做湖南人了,要做河北人,生在湖南,死在河北。”

毛主席乃性情中人,口出动情话语并不罕见,但说出“我要做河北人,生在湖南,死在河北”这样的话,实属绝无仅有,在场之人无不震撼,为之感动:毛主席这是对河北人民多么关爱,才会有如此真情流露的时刻?

1963年11月17日,毛主席践行诺言,为抗洪展览题写了7个大字:“一定要根治海河”。

短短7个字,质朴而纯真,却表达了党和国家的一种决心和一种气魄,表达了毛主席对燕赵大地的关爱,也是伟大领袖向河北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

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让河北人民深受鼓舞,河北省干部群众组织数十万治河大军,在西起太行山麓,东到渤海之滨,南自冀中平原,北至滦水河畔的广袤大地上,打响了波澜壮阔的根治海河的战役。

上世纪60、7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投入资源有限,治理海河更多是依靠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治理海河的过程中,伙食标准低、居住条件比较差,但是群众没有叫苦叫累,甚至饿着肚子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

建水库、修水渠、疏河道、筑堤坝、打机井……一场波澜壮阔的治河画卷在燕赵大地上徐徐展开,彰显着河北人民战天斗地的伟大精神。他们不会动人的语言,只会用自己的行动筑起一座座治河的丰碑,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根治海河的斗争终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河北人民不仅驯服了桀骜的海河,让它百世安澜,滋润大地,更留下了世代传承的治河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于拼搏,不畏艰险、不惧牺牲。

如今,这海晏河清,如主席所愿。回顾那句“我现在不做湖南人了,要做河北人,生在湖南,死在河北”,依旧感人至深。

在我看来,这句话体现的是毛主席深厚的人民情怀,连同那句“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必将永载史册,激励着一代一代燕赵儿女奋斗不息!

0 阅读:105

博延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