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老宅挂了1块匾,上书14个字,毛主席得知后连连摇头:不妥

博延评历史 2023-02-24 06:03:03

在很多中国人民的心目中,韶山就像延安、井冈山一样,是革命圣地,因为这里是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是毛主席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对毛泽东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也有很多中国人民,怀抱对毛主席的敬仰,去过韶山的毛主席故居,缅怀这位伟大领袖。上屋场,成了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很多人说“有生之年去一次韶山,也算不枉此生!”

但凡去过的人们,应该都在毛主席故居前留过影。翻开你的照片,可以看到毛主席上屋场的门前挂着一块匾额,写着“毛泽东同志故居”7个字。

但是你知道吗?其实,放在几十年前,毛主席故居门前的匾额并不是这个名字。从1950年到1982年,毛主席故居门前的匾额竟先后4次改名,每一次改名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而这几段故事,竟然涉及4位大人物:毛泽东、华国锋、刘少奇、邓小平。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一次命名,14字真情流露,苏联外宾:这个名字好!

韶山冲上屋场,毛主席家的住宅,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毛主席的祖父修建,共五间半,一处典型的湖南农家院落,后几经的改扩建,才有现在规模,毛主席即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直至1910年秋外出求学。

可以说,毛主席人生的最初17年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毛泽东。没有韶山,就没有毛泽东。

1921年春,毛主席回到故乡,动员弟弟妹妹“舍小家为大家”参加革命。彼时,毛主席父母双双病逝,家中一应财产均由大弟毛泽民管理。毛泽民受大哥影响,决定参加革命,便处理了家产,离家革命,此后未再返回,上屋场也交给当地农民居住。

1927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赴湘鄂边一带领导发动秋收起义,这一去就是三十多年。期间因为闹革命,毛主席被国民党通缉,老宅也受到牵连,被反动政府没收,继续出租给村民居住,虽遭到一定破坏,所幸未受重大损失。

三十年间,戎马倥偬,道路漫漫,毛泽东再也没回过故乡,但毛泽东始终牵挂着韶山的一草一木、父老乡亲。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想过回韶山,可惜因日理万机,无暇成行,无奈还是派长子毛岸英代自己回乡省亲,以慰思乡之情。

韶山人民以毛泽东这个韶山人民的儿子、中国人民的领袖为骄傲,自然盼望毛主席探望。毛主席一时无法抽身,却阻挡不住韶山人民的热情,见不到毛主席本人,人民便把感情投注到毛主席的老宅上。

1949年8月,湘潭和平解放,湘潭县人民政府成立。当月,韶山人民政府感念毛主席的恩情,做出一个决定,将位于韶山上屋场的毛主席老宅收归国有,并安排毛主席的族叔、韶山村老党员毛月秋负责旧居管理,接待来访者。

1949年10月17日,上屋场迎来了第一批参观者。长沙地委委员郭固邦、湘潭县委委员毛华初率长沙专区代表团一行45人,到上屋场参观毛主席老宅。

彼时,上屋场内既没有文物故旧,也没有悬挂门匾,甚至没有毛主席家人的照片,只有大小房屋13间半,家徒四壁,空空如也。

参观完毕后,毛华初颇觉遗憾,对毛月秋说:“老书记,以后到这里参观的人会越来越多,您看屋前是不是该写个门匾?”

毛月秋点点头,深以为然。

这可是毛主席的老宅,没有一个匾,不成样子呀!

匾上写什么内容呢?代表团成员当即和村民讨论起来,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说写“毛主席的旧居”,有人说写“毛泽东的老家”,这些内容都不错,但又太过普通,没有完全表达出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敬仰,以及感恩毛主席的心声。

最后,毛月秋请毛华初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毛华初是毛主席的侄子(毛泽民发妻王淑兰收养的烈士之子,与毛泽民没有血缘关系)沉吟片刻,不好意思地说:“我肚子里没有什么墨水,说不好。不过,我随军南下过程中,到处都见解放了的老百姓打着毛主席的像游行,上面都写着‘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说到这里,毛华初略一沉吟,“我看,上屋场的门匾就写‘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14个字,不知行不行?”

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好!大家一听,纷纷表示赞同。毛主席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挂这样一块匾额,不是名副其实吗?

名字取好了,谁来写呢?想来想去,大家一致同意请韶山最有文化的人,有“韶山一支笔”美称的毛宇居书写。

毛宇居是毛主席读私塾时的授业恩师,听说要给毛主席老屋题写牌匾,十分高兴,老人家拿出毕生的功力,书写了“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14个字。

没多久,一块崭新的门匾挂在了上屋场堂屋上方。从此以后,上屋场成了众多中国人朝圣的“圣地”,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纷纷来到此处参观瞻仰,表达对领袖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其中不乏外国政要和友好人士。

1950年1月12日,上屋场接待了第一批国际友人———苏联电影代表团。代表团再了解毛主席的成长经历后,对这位中国人民的领袖更加敬佩,对负责接待的毛月秋说:“这个名字好!毛泽东主席很伟大,像列宁一样伟大!”

第二次更名:毛主席摇头说:不妥,建议更换

上屋场接待的参观者中,有一位特殊人士——毛岸英。

这年5月,毛主席派长子毛岸英代自己回韶山省亲,参观上屋场老宅,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过,毛岸英对门口的匾额倒是没有多大意见,毕竟当时全国人民都是这样称呼毛主席的,回去之后也没和毛主席单独汇报此事。

1952年,有人提出毛主席旧居有些陈旧,韶山乡政府便自作主张对旧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这也是毛主席旧居的第一次整修。对此,毛主席并不知情,他若知道,一定会坚决制止。

后来,韶山政府准备再修一条路,从公路直通上屋场,方便游客参观,也便于毛主席以后回乡通行。这件事被毛主席知道了,亲自给湖南省委发电,坚决阻止了。此后十多年,不管当地政府怎么央求,毛主席始终不同意对上屋场进行大的修缮。

时间来到1953年,毛月秋等人赴北京探望毛主席。闲聊之间,毛月秋提起了3年前苏联代表团参观上屋场一事,专门讲到苏联友人夸奖“毛主席很伟大,像列宁一样伟大!”

没想到,毛主席听后摆摆手说:“列宁是伟大的,他在帝国主义时代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还谈不上伟大,我们还是跟在苏联的后面,社会主义的万里长征刚刚迈出第一步。”

毛月秋见毛主席如此谦虚,又告诉他说,当时苏联和民主德国客人看到上屋场挂的“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的匾额,都说好。

“不妥,不妥。”毛主席连连摇头:“‘伟大’两字不是封的,哪里会一写伟大就伟大呢?我建议换一个门匾。”

其实,上屋场第一块门匾的写法在当时不足为奇,因为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旧居基本都挂着类似的匾额,比如同在湘潭的彭德怀乌石老家,1951年时的匾额上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家”15个字,只是表达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朴素感情而已。

但是毛主席一直很谦虚,在他看来,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不是什么人民的领袖,更不愿自封“伟大”,这是他第一次得知上屋场的匾额内容,若早知道,他早就要求换了。

毛月秋回到韶山后,把毛主席的意见向韶山乡政府作了汇报。毛主席“批评”了匾额内容,此事非同小可,韶山乡政府又向湘潭县委请示。

此时,华国锋已从湘阴县调任湘潭县委书记。毛主席虽然只是“建议”更换匾额,但对于地方而言,这更像是一种“指示”,华国锋高度重视,召集县委开会讨论,如何贯彻落实指示精神。

开了几次会,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建议,最终还是决定把第一块门匾撤换掉。换什么好呢?经过几轮讨论,华国锋拍板:改为“毛泽东同志故居”。

于是,1955年3月,上屋场挂起了第二块门匾“毛泽东同志故居”。

这块匾额称毛泽东为“同志”,不称“主席”,也不称“领袖”,很客观,但是毛月秋总觉得缺乏对毛主席的感情,不如第一块好,但上级决定了,他也不好说什么。

1955年5月,徐特立从长沙专程赶到韶山参观毛主席故居,毛月秋负责接待。

徐特立早就听说毛主席故居更换门匾的事,抬头一看“毛泽东同志故居”几个字,高兴地说:“还是这块门匾好。”

毛月秋和徐特立是老朋友,自然直言不讳,表示自己还是觉得第一块门匾好,不理解毛主席为什么要求更换。

徐特立笑着说:“你有所不知,毛主席用心良苦,他这一次,又走在我们前面了!”

毛月秋更加疑惑,徐特立解释说:“人民的领袖人民爱,但伟大不能天天挂在嘴里、贴在墙上,这个不能靠宣传,要靠人民的拥护、历史的肯定……人民把主席尊为伟大领袖,毛主席却始终认定自己是党的队伍中的一名同志。这既尊重了毛主席本人的意愿,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而‘故居’两字也是古人说的旧居的意思,典雅朴实,平凡中体现了伟大。”

徐特立一席话,毛月秋豁然开朗,改变了对第二块门匾的看法,也理解了华国锋当初为何给毛主席老屋换了一块“普普通通”的门匾。

第三次更名,刘少奇看后说:不妥,改1个字

毛泽东同志故居的牌匾挂上去以后,很长时间没有异议,但是6年以后,还是有人提出了质疑,质疑的人是刘少奇。

1961年4月,刘少奇到湖南调研。4月9日清晨和夫人王光美到上屋场参观毛主席故居。到了故居门口,刘少奇凝视着“毛泽东同志故居”几个大字,若有所思。随后,他用手指了指这块门匾,轻轻地问:“知道这个门匾是谁提议写的吗?”

工作人员汪久成、毛乾吉纷纷摇头,他们都不清楚。

刘少奇缓缓说道:“故这个字不妥。‘故’字有‘过去’和‘去世’两种意思,称呼故居容易有歧义。我们的毛主席身体很健康,应当把‘故’字改为‘旧’字,表示是毛主席原来住过的地方。”

话音一落,毛乾吉顿时吃了一惊。以前自己从来没注意过这个问题,那么多领导人看过“毛泽东同志故居”的门匾也都没说什么,毛主席1959年回韶山更是亲眼看过这块门匾,他老人家也没有说什么。

汪久成也有些疑问,听说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当初还曾极力赞同这个门匾的意思,怎么会有这么严重的问题呢?可国家主席既然提出了意见,工作人员也不便反驳,便认真地记录下来,还认真地向上级做了汇报,请示要不要改名。

上级觉得刘少奇的观点有道理,不久后,湖南省委办公厅便下文同意将“毛泽东同志故居”改为“毛泽东同志旧居”。

名字改了,原来的牌匾自然不能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应邀为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旧居”的匾额。从此,“毛泽东同志故居”改成了“毛泽东同志旧居”。

第四次更名,再改1个字,邓小平亲自题写

对于这次改名,不管毛主席本人,还是其他中央领导,都没提出什么异议。1973年10月,邓小平曾到韶山参观毛泽东同志旧居,还在旧居前合影留念,不过他一向格局宏大,对于匾额这类事情自然不会关注。

就在大家以为,“毛泽东同志旧居”的名字将会长期用下去的时候,又有新变化了。

1982年3月,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纪念馆改革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湖南也在其中。湖南省韶山管理局有人提出了一项建议,将“毛泽东同志旧居”中的“旧”字改为“故”字,恢复原来“毛泽东同志旧居”的名称。

看似区区一个字,但事关重大,省委一时间也不好妄下决断。毕竟从1961年以来,二十多年,从未有人提出更改“毛泽东同志旧居”的名称,就连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没提过异议,贸然修改,恐怕不妥,所以湖南省委就没批准这件事。

没过多久,又有人提出要更改毛主席旧居名称,这一次,对方提出了明确的理由,国内其他地方也有很多“毛主席旧居”,那些地方都是毛主席临时居住的地方,但韶山是毛主席出生和生长的地方,是毛主席的故乡所在地,全国独一无二,和那些“毛主席旧居”用一样的称呼,很难体现出韶山的特殊性,显然不合适。

湖南省委领导一听,这说法有理有据,但是这“毛泽东同志旧居”的名称,毕竟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提出修改的,也不能擅自再改回去呀!

没成想,此人熟谙历史,把1961年刘少奇提出修改毛主席旧居名称的故事,从头到尾捋了一遍,拿出了自己的观点:刘少奇提的改名意见,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

说对,是因为“故”这个字,确实有“去世”的意思。一般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名人故居,他们的主人都已去世,叫“故居”完全没问题,但在1961年的时候,毛主席还健在,把他少年时住过的老屋叫“故居”确实有些不太讲究。

说不对,是因为刘少奇自己也说了,“故”还有“过去”的意思,那“毛泽东同志故居”自然可以理解为“毛泽东过去居住的房屋”,不会有什么歧义,跟“毛泽东同志旧居”意思一样。更何况,即便毛主席健在时叫“故居”不合适,但是毛主席现在已去世多年,恢复叫“故居”肯定没问题,哪怕刘少奇在世,也反驳不了。

湖南省委领导这才下定决心,向中央提出了更名申请。1982年11月,中央批复同意将“旧”改为“故”字,恢复“毛泽东同志故居”之名。

名字改了,门匾又不能用了,还得重新题,这一次,韶山管理居找到了邓小平。

1983年,韶山管理局派人到北京,请邓小平题写毛主席故居和纪念馆的匾额。邓小平想起1973年参观韶山的事情,欣然应许,几易其稿,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故居”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两块匾额。

如今,我们去韶山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时见到的,就是邓小平亲笔题写的两块匾额。毛主席故居4次改名,看似一件小事,却小中见大,表现出中央和各级党委对毛主席故居的高度重视,见证了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0 阅读:21

博延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