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的抗日战争和4年的解放战争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将领,在战场之上他们不仅是作战勇猛的将军,更是要善于谋略、懂得政治手段和外交手段的多面能手。
在那个时代和背景下,只会打仗的将领是没法带领着队伍走远的,所以像我党刘伯承、陈赓这些将领,除了在打仗上有所建树外,在政工、军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方法和能力。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干部虽然比不上刘帅和陈旅长,但仍是军队中赫赫有名的将领,因为作战勇猛善于谋略,就连毛主席都戏称他为司令,他就是陈锡联。
但是就是如此优秀的陈锡联,在1980年时曾被人要求主动辞职,那么在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陈锡联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陈锡联的战功
1914年出生在民国二年的陈锡联没赶上共和时代的洪流,袁世凯的独权和张勋的复辟让本就破败不堪的旧中国又处在了风雨飘摇的浪潮之中。
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历史教训仍让当时的百姓苦不堪言,上面是军阀们的争权夺利,是不断发动战争夺取地盘的资源掠夺,而下面的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陈锡联共有兄弟4人,早年间父亲病逝让他母亲拉扯着一大家子人劳作,8岁那年他成为了地主家的“童工”,放牛放羊,喂猪喂鸡成了他那个时候的日常工作。
14岁那年,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生活的陈锡联趁着母亲夜晚熟睡,连鞋都来不及穿就跑到游击队队伍中。
前些天队伍到地方宣传政策,陈锡联早就心之所向,要不是母亲一直拦着自己,当时就要报名参军,不过年纪成了他的硬伤,陈锡联满脸讨好的对班长说:“别看我个子小,可是我跑的快,就让我留在队伍中跑腿吧。”却不成想当时的皮猴子后来竟然成为战功卓著的将军。

1937年,22岁的陈锡联干了一件让所有人为之敬佩的大事——夜袭阳明堡,24架日本最新的战斗机全部报废,蒋介石还发来贺电嘉奖,但陈锡联却在内心责怪着自己做的不够好,导致了战友们的无谓牺牲。
18岁当政委,20岁当师长,在一场场与日本人和伪军战斗的经历中,陈锡联也在不断提高着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锡联也不过才刚刚30岁,刘伯承和邓小平特意把他要到二野,至此他还成为刘邓大军手中的王牌将领。

著名的挺进大别山战役中,陈联锡充分发挥了战斗优势,几天几夜不合眼,硬是带着部队抢渡淮河,不仅打退了国民党军,更为之后部队的战略安排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之中,陈联锡所在的部队虽然不是主攻,但在外围他也做好了辅助攻势。
宿县一战中,陈锡联率领部队歼敌一万两千余人,还成功切断了外围国民党部队的后勤补给线。
宿县之战结束后,陈锡联又马不停蹄的赶奔其他战场,协助兄弟部队围剿黄维兵团,不管是自主作战还是协同配合,陈锡联都能从容应对,他也成为当时各指战员最想搭配的将领之一。
政治场的舵手
新中国成立时,陈锡联刚刚年满35岁,在那个时期正是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而他身上的担子变得越来越重,从炮兵司令员到沈阳军区司令员和北京军区司令员,十几年的时间中,陈锡联走遍了中国北方几乎所有的城市,基层经验和能力素养也在进一步提高,这无疑为之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或许是年轻,亦或许是陈锡联独有的个人习惯,他是一个非常爱研究和动脑的人,在军事上他在任炮兵司令员时认真查阅外国有关炮兵研究书籍,在我国落后的炮兵建制体系下,陈锡联提出研制炮兵装备,组织部队改装,这些都极大的为后来炮兵发展提供了优势环境。
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虽然我国的炮兵部队仍距美国有非常大的实力差距,但依然发挥了强有力的作战配合作用。

而在政治上,陈锡联也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
1970年,已然55岁的陈锡联已经做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一职,当时国内形势已然不是很乐观,当年8月召开的中央九届二中全会让许多领导人都感到十分奇怪,而陈锡联则预见了其中的端倪。
陈锡联作为此次会议的东北召集人,其中有一项讨论话题是“党领导核心及未来方向”,那时的林彪还是党内的副主席,站在会议台上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尤其是对主席个人崇拜的推崇更是将这个会议气氛推上了顶点。
在台下响起的一阵又一阵掌声中,陈锡联仔细回味着林彪演讲稿的每个字眼,其中都是对权力的向往。
两天之后,在经过慎重考虑后,陈锡联向东北地区的委员提出,以后发布的所有报告和简报必须要经过他的审阅和批准。

在各大媒体都对林彪这番略带吹捧性的言论大加赞赏和宣传之时,陈锡联却罕见的选择了闭口不言,有的人甚至还站出来批评陈锡联没有大局意识。
短短几天之后,中央下达了命令,禁止讨论林彪的讲话,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纠正,而后还严厉的批评了在这场闹剧中闹的最欢的林和陈伯达二人。
陈锡联也在私下被给予认同,他的沉着冷静和分析应对让这场潜在的政治风波没有出现大的差错,这极大程度的维护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1980年的让步
1970年之后,陈锡联在自己漫漫人生路中已经达到了权力巅峰的制高点,当时正值那场社会运动,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内第一代领导人年岁已高,“四人帮”为抢班夺权同时加紧了对党内干部的迫害。
尤其是在1976年周总理、朱老总和毛主席相继离世后,“四人帮”更是肆意妄为,不仅疯狂抹黑革命先烈,还将魔爪伸向了党的领导地位。
关键时刻陈锡联和华国锋、叶剑英等人紧密合作,粉碎了“四人帮”的阴谋诡计,这才帮助着新中国走上了第二个时期的发展正轨之上。
但随着“四人帮”的倒台,陈锡联在1980年之后也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只不过这次和前几次都有所不同。

十一届五中全会的召开为新形势下中国的发展方向做了明确的布局和安排,其中议题之一是对党内高级干部的使用。
陈锡联作为老一批高级干部就未来国家发展做了简短发言,这也赢得了在场干部的阵阵掌声,同时在会上陈云还提出:“希望老一辈干部能够发掘年轻干部、培养年轻干部,如有必要确需让贤。”
其实陈云的这番话是好意,中国的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之奋斗,总不能要一直依靠他们这些老干部来干。
对于陈云的这一番建议,陈锡联也展现了非凡的气魄和肚量,他当即表示:“我是一名老党员,组织上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做什么,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就是让我掉脑袋我都愿意。”这番话更是让与会人员响起了经久不衰的掌声,至此陈锡联走完了他在政坛领域的最后一步。

1980年之后,陈锡联虽然退居二线,但仍心系国家建设不肯放松,甚至就连儿子意外去世后,陈锡联都强拖着痛苦的身体继续投入到国家建设工作当中。
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这件事发生后,老将军是义愤填膺,和友人谈起来更是止不住心中的愤怒之情:“强权政治不能让步,美国人太不讲道理了,就该像50年前那样用实力把他们打服。”
当时的他已然85岁高龄,但是仍精神矍铄,在媒体前的采访中甚至多次表露:“如果需要我扛枪上战场,我义不容辞。”
但也正是这一年,陈锡联老将军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结束了他辉煌而坎坷不平凡的一生之路。
结语:
回顾陈锡联将军的一生,少年时期满怀报国之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初心使命,成为了年青一代中的中流砥柱。
中年时期坚守原则底线,没有轻易被时代洪流所裹挟,成为了那个特殊时期少有的清醒之人。
晚年之时甘于奉献,做好传帮带作用,以自己的能力经验培养扶持年轻人走上领导岗位,这样的共产党员又怎能不让我们尊重钦佩呢。
史料来源:[1]王文仲:陈锡联印象[J].党史博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