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能仿制苏联武器,却很难仿制美式武器?是因为太难吗?

念桃说历史 2025-03-30 14:54:47

新中国成立之初,常年的战争导致我国的军事,经济等受到重创,很多领域起步晚,并且因为没有经验而发展缓慢,此时的苏联与我国关系十分要好,给予了我国许多帮助。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苏联从经济方面对我国进行了大量援助,先后有很多武器都送到了我国。

但当时的我们十分清楚,要想真正强大起来,并不能只依靠外国的赠送,而是需要自我研发,所以基于苏联相对先进的设备,我国也进行了仿制和改进。

尽管这种做法比较机械,但也在掌握装备及其技术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在仿制苏联武器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改造,让其更具有实战意义,但相比于苏联,美式的装备却很难仿造,原因何在?

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以及仿制

一个新政权在建立之后,是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进行巩固的,在这股力量之中,军队是人与武器的结合体,相比于人,先进的武器更加重要,一个集体之所以被称之为军队,就是因为配备了足以保护国土和领土主权完整的强大武器。

这也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反映,毕竟武器是维护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后保障,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根据国家现有的最强科技发展水平以及财政积累程度,逐步加强国防力量,最初成立的新中国就是如此。

当然因为建国初期各项基础薄弱,我国的武器有一个明显的转换过程,首先是从国外购买武器,在建立国防工业的基础上再进行自我研制,而这种自我研制,大都是以仿制为主。

所以在建国之初大量购买苏联武器装备是必然的,而此前抗日战争中的惨痛教训也让我们意识到,一味地向外国购买是靠不住的,必须要实现自我生产,哪怕是从仿制开始。

以当时的制空权为例,中国还没有生产飞机的能力,虽然当时从苏联购买,并且有一定的志愿航空队参战,但因为数量有限,直接导致了制空权丧失,许多地区遭受轰炸。

当时的日本侵略者也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军队的武器,军工原料,甚至是石油轮胎等都是从外国购买而来,所以以此为基点企图摧毁中国军队的意志。

从这一经历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国防的巩固需要依赖自己的力量,依靠自我制造装备的能力。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工业的起步不仅依靠苏联的军事援助,还依靠我国仿制的苏制武器。

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仿造,主要是因为苏联所援助的不仅是武器本身,还有该武器的技术资料,图纸和生产许可权。

也就是说,当时的苏联除了向中国销售武器之外,还将其所有信息完全公开,允许中国进行仿制,甚至派出专家协助中国讲解。

比如在1951年4月28日,毛主席曾多次致电斯大林表示“鉴于朝鲜战场的经验以及中国兵工厂目前的状况,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应当生产与苏联兵工厂相同的产品,这样才能适应国际形势”。

言下之意,苏联的武器在当时相对先进,中国的制造是以它为基础的,而之所以很快能够仿制成功,主要是得益于对方技术的开放性,而且当时的苏联也并非完全大公无私,多数信息是我国争取而来的。

徐向前所带领的中国兵工团,经过长时间与苏联的谈判和磋商,最终才争取来了苏联各型枪炮弹药的生产许可,以及生产的技术资料,只有这些武器是可以仿制的。

而一些较为先进的重型武器,苏联方面并不提供,如果对技术上完全封锁,那么中国也将无法仿制。

具体能够仿制哪些,以及仿制的难易程度,是根据双方商议之后所签订的协议决定的。

当时双方在长时间交涉之后,徐向前和苏联签订了有偿转让八种轻武器制造技术的协议,主要包括步枪,手枪,冲锋枪,轻机枪等,但需要强调的是,苏联此次提供的“可仿造图纸”并不是苏联现役军队所装备的武器。

多数都是苏联军队中已经淘汰不用的武器弹药,出售给中国,不过是简单复制,之所以如此痛快答应,目的是推销苏联库存淘汰的军火。

相比于当前苏军的配备,提供给中国的武器要相对落后得多,所以哪怕连图纸全部奉上也无所谓,毕竟苏联根本不惧怕中国仿造,哪怕是后来双方翻脸反目成仇,所能运用的也只是从苏联仿造而去的落后军事武器,根本难以构成威胁。

相互符合的工业发展模式

换个角度来说,苏联之所以向中国提供相对落后的武器装备,清库存或许只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强调苏联工业体系的兼容性,应当与早期中国薄弱的军事工业互相匹配,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所以应该从一些简单易上手的武器开始。

苏联对中国所提供的可仿制武器,主要依靠在苏联军事生产模式下培养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一点就相对比较灵活。

同时表明,如果中国想要仿造类似的武器装备,只需要派遣相关人员去苏联学习技术以及生产模式和大框架,结合对方提供的信息和蓝图之后可以轻易实现仿造,并且很快就能做到大规模生产。

但美国不同,美国在二战之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即使在建国初期,美苏冷战给人的感觉是双方不相上下,但实际上,美国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老牌强国,工业生产模式和苏联存在较大差距。

如果说苏联武器是强调在数量上的叠加,那么美国的武器装备就是侧重在质量上的提高。

从具体表现来看,苏联的武器模式强调对所有人的武装,这也符合当时中国军队的理念,而美国则讲究精益求精。

抗美援朝期间的双方对抗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美国通过对先进战斗机的操控实现精准打击,依靠后勤对先进武器的协助而减少单兵的伤亡,不仅成本高,而且对驾驶员的素质要求也十分严格。

我国则采用相对落后的数量叠加战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双方的武器生产根本不互通,美国的武器虽然先进,但是根本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相比于大而化之的开放性技术,美国的军事武器生产和制造,更多依赖精密的制造方法和高技术材料,中国在这一方面十分欠缺,之所以很难实现仿造,是因为美国武器对技术和仪器精密程度要求太高,根本不符合中国发展的现状。

简单来说,就像是对一个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人提供了高中试卷的答案,即使已经明确告知,但因为技术水平达不到,所以根本不存在解题过程的效仿。

例如中国曾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获得了美国黑鹰直升机的实物,但依然无法实现仿制,因为对方并没有给予中国相关参数和材料使用情况,中国甚至不具备生产相关零件的技术,所以根本无法实现仿造。

当时的中国就是面临这样的困境,因为技术相对落后,只能仿造苏联所提供的简单武器,而无法触及美国的高精度高技术军事装备。

即使在后来中苏交恶,和美国处于罕见的“蜜月期”,美国也曾向中国出售了部分战斗机和发动机,但也只是装备出售而已,具体的核心技术完全保密,没有这些关键信息,根本不可能实现仿制。

而且基于意识形态的不同,美国对中国经常存在防备之心,为了避免高新技术外泄,美国甚至通过立法来限制这些相关产品的流动,即使到了今天也是如此。

对于一些可能涉嫌泄露技术的产品进口时,美国会实施严格监管,最终流通到国外的,也只是无关紧要的“净化版”。

不得不说美国的这项顾虑是对的,因为目前中国军工技术发展,已经在长时间的仿制之后,转变为自主研发,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对苏联武器的仿制就已经有了符合我国现状的创新,当时美国的“封锁”和后来与苏联的交恶也能刺激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已经实现了对美国的“反超”,例如洲际导弹的射程,新能源以及某些航空领域,随着各种更加先进的国防军事武器诞生,表明中国早已经突破单纯仿制阶段,开始结合多种技术走向更加强大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周红.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对华援助研究现状及思考[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8,25(02):73-82+127.

[2]袁媛,陈荣达.苏联、共产国际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军事援助研究[J].红广角,2011,(10):43-48.

[3]舒舜元,金绍美.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国大革命的军事援助[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综合版),1989,(02):75-82.

0 阅读:68
念桃说历史

念桃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