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承担了莫大的压力,直接在西安兵谏蒋介石,最后成功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但没想到却换来了自己被蒋介石报复,被囚禁50年的悲惨结果,直到再度恢复了自由之身,张学良也已经是个行将就木的老人。
1991年,张学良再度回到媒体面前,当谈论起自己这辈子最佩服的人和事时,他竟直截了当的提到了毛主席和红军长征.....
这番让人意外的说辞包含了张学良毕生的辛酸,那么张学良又为何会如此钦佩主席呢?
与红军的对峙
随着皇姑屯的一声爆炸,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东北人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在张作相的辞让和保举下,26岁的张学良继任父亲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的职务,成为了东北地区的话事人。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张学良要替父报仇,继续带领东北走向振兴之时,张学良却选择和蒋介石达成协议,信奉三民主义,改安国军为国民革命军,更是换上了青天白日旗。

其实对于当时东北地区那些老一辈的高官来说,张学良的这番做法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从张学良的想法来说,日俄当时已经和自己交恶,父亲常年混迹在多方势力之中的手段自己也没学到,为了巩固自己岌岌可危的势力他只能选择重新寻找合作伙伴,蒋介石只能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而对于蒋介石来说,他的目的则更为明确,那就是要借助东北军的势力统一全国,尤其是制约正在不断发展的共产党势力,不过面对这一切,张学良却丝毫没有意识到。

1931年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张学良成为了民族公敌,不抵抗英雄的称号也让他不得不到外国暂避锋芒。
此后近3年的时间里,蒋介石对共产党发动了一场又一场的围剿运动,可是效果却不大,直到1934年张学良从哥本哈根回国,蒋介石任命他为鄂豫皖剿匪副总司令,代替自己行使长官权,张学良表面上不说什么,心里却对这种打内战的决定十分不满。

一开始,张学良对红军还是充满着轻视的,这么一支部队,没装备没建制能有什么威胁,所以他也想尽快完成任务好和蒋介石提出一致抗日的请求。
但让张学良彻底没想到的是,仅仅3个月的时间,在人数、装备都完全领先的国民党部队竟然被红军打的体无完肤,直接折损了3个师的兵力。
在飞往南京开会时,机场罕见的只有钱大钧一个人去迎接,回顾多年前自己易帜的决定,想起蒋介石当时对自己的欢迎和拉拢,此刻的张学良也感觉到了“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的无奈感。

而在自己汇报着全国各地灾害严重,百姓流离失所,外寇入侵严重的现实问题时,蒋介石却不耐烦的把头扭向一边,一旁的陈诚等人更是嘲讽道:“汉卿,你就别说了,仗打败了说这么多还有什么用?”
也正是这一次在众人嬉闹声中,张学良的尊严被狠狠的让人踩在地上蹂躏,最后才让他下定决心做出了改变。
当天晚上,冯玉祥找到张学良,谈起民族大业这件事,冯玉祥说:“汉卿,改变必须做出,你父亲当初是东三省的当家人,现在外国人打进来了,放着好好的日本人不打,非要搞内讧,千万不要上某人的当。”
西安事变一致抗日
1935年底,张学良再度回到西安,这段时间杜重远等人多次和张学良谈起剿共这件事,他也暂停了对共产党的围剿工作。
他和王以哲等主张一致抗日的将领在东北军中秘密成立了“抗日同志会”,并开始和周恩来等我党同志有所接触,这些都是张学良为推动民族战线确立作出的有益尝试。
当听到东北大学爱国学生宋黎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后,张学良勃然大怒,带着卫队就到了省党部,这才发现自己早已被秘密调查,只不过相关材料还因为证据不成熟没有送到南京,此时的他明白了蒋介石早已不再信任自己,一件件一桩桩的事情都在挑逗拨弄着他紧张敏感的神经。

1936年4月,张学良会见了周恩来,在私下更是拿出20余万元资助红军渡过困难时期。
后来,这些事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里,尤其是看到东北西北军“剿共”进展缓慢,蒋介石于当年10月亲自飞往西安当面督促张学良加大“剿共”力度。
此时的张汉卿还抱着最后一丝期望,希望蒋介石能够认清现实,尽早将矛头一致对外,但却换来了蒋介石疯狂的嘲讽和谩骂,事到如此,张学良在和平劝谏上做出了自己最后的努力,无奈之下只得发动兵变。

听到枪声的蒋介石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在一处山洞搜寻到,蒋介石这才发现现在的他早已不是人人拥戴的国家领袖,而是百姓恨不得啖其肉喝其血的国家罪人,另一边何应钦打着营救他的幌子迫不及待的想要继任最高领袖的职务。
不管蒋介石是否出自真心,但他最终也做出了让步表示不再“剿共”,这才换来了他重回南京的平安,而在这一切背后的代价则是,张学良度过了54年的囚禁生活。
蒋介石对于“西安事变”和新中国的建立一直耿耿于怀,睚眦必报的他又怎能不把矛头对准亲手毁了他这一切阴谋的张学良呢,只是可怜一代东北王沦落成政治的牺牲品。
晚年再度回忆
1991年,被囚禁50多年的张学良重新恢复了自由身。
对于这一天,他翘首以盼了大半生,要知道他被囚禁那年才36岁,这一晃大半个世纪都过去了,再度恢复自由身的张学良此刻确实颇有些仓皇无助,毕竟属于他那个时期的朋友和敌人早已仙逝,如今的社会没有当初的打打杀杀,更没有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有的只是和平年代的发展。

其实在被囚禁的54年中,张学良和外部的爱国主义者以及民主党派都没有放弃争取自由的机会,不过面对蒋介石的独霸专权,张学良能够平安活着也算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哪里还敢奢求别的事情呢。
也正是如此,张学良在恢复自由身后,虽然已经是个90岁的老人,但是仍有不少媒体蜂拥而至向他询问过往的故事,而在各大媒体中所提出的问题来说,有一个问题张学良的回答十分耐人寻味,这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专访:“张学良先生,请你谈论一下过去的红军部队和毛泽东同志。”
张学良沉思半响后说道:“我一辈子佩服的人不多,毛主席是一个,平心而论,红军若不是他领导,恐怕走1000里都难办到,更别说两万五千里了,他是天生的领导者。”

对于毛主席和红军队伍,张学良确实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在前文我们说到的张学良在3个月“剿共”时期折损3个师时,当时的红军队伍历经艰难险阻到达陕北从8万余人锐减至7000人,张学良派出5个师团对红军进行团团包围,不论从人数和实力上都明显占优,但是最后的结果却让张学良大为吃惊。
自己的主力师在看似不堪一击的红军面前则兵败如山倒,三次大型战役全部以失败而告终,其实从结果来看不怪蒋介石对他不满意,但是除了东北军外,其余国民党部队对红军也是束手无策,当时张学良生气怒骂手下士兵:“被俘虏的人比红军的人都多了,你们这仗是怎么打的。”
而在冷静下来后,张学良认真的思考了红军队伍为什么能在如此敌众我寡的环境中还能保持着如此之高战斗力的原因。
那便是毛主席的领导指挥艺术,这万里长征路途艰难前途未知,又没有什么好处可言,这么大的一支队伍要是换一个人领导,或许没走多远在内忧外患之下早就覆灭了,但是毛主席就是有这样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艺术,这让张学良佩服的五体投地。
结语:
回顾张学良的一生,早年间的他仍青涩尚在,面对蒋介石的压迫难以反抗,但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最为关键时期,张学良以大无畏之姿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责任,不得不说,炎黄子孙今日的幸福生活也离不开他的付出奉献,“尔曹身与名俱烈,不废江河万古流”或许是对他一生最为完美的写照了吧。
史料来源:[1]侯文强:张学良和中国共产党[J].党史博采(纪实),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