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苏州河",都曾干净过,都怕脏,也都终究会变脏。
西法大剧社演出的话剧《苏州河》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如果说两者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忧伤、阴暗潮湿的气息是这两部作品的根基。但相较于电影版的颓废与忧郁,话剧版《苏州河》在叙事方式、舞台设计与戏剧冲突等方面又有明显的变化。在导演朱怡帆和杨碧莹的努力下,西法大剧社的《苏州河》在舞台上为观众呈现了一个颇有新意的“苏州河”。
话剧《苏州河》讲述了一位天真、家境不错的女孩牡丹与一个混混出身的男人马达的爱情故事,这两个本身就不在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在现实中是很难走到一起的青年人却在戏中相遇相爱。
在电影中,女主角给这样的女孩赋予了很鲜明的特征:非常单纯,对爱情一根筋。而男主角马达,不是那么阴险,也不是那么正面。影片充斥着一种颓败之气,它有点偏向描写底层人物的生活,而整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开场几分钟:苏州河即使肮脏、落寞,但还是有很多劳动人民依靠它为生,辛勤耕作。
和电影一样,西法大剧社的话剧《苏州河》并没有在舞台上直接为观众们点明爱情是什么,而是用剧中人物对话来抛出问题,并由此让观众们得以深思,引出每个人自己心中的答案。何为爱情,对牡丹来说是与所爱之人共赴天涯海角,对马达来说是许诺中的永远等候,对美美来说是能够被珍惜,平静地过着世俗的生活。
这三点其实并无矛盾,牡丹和美美也同样是向往爱情和自由的女子,可是马达最后还是放弃了可以为他带来幸福的美美,等待可能不会再回来的牡丹,是因为牡丹的离去已经使原先的纯洁的爱情成为了执念,那个十六岁的女孩将成为马达心中永远的伤痕。
在牡丹的死亡面前,马达终于认清了自己对爱情的执着,也将这部话剧推到了一个高潮——寻找牡丹成为了马达活着的唯一理由。恋与不恋、变与不变,整部话剧以“寻找”——这一人生永恒的主题收尾,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青春痕迹,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人性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是干净的,可又在不断的磨砺中接受秽物的洗礼。没有人能做到牡丹这样,因为每个人总要和别人的心对接,久而久之,就像分子会扩散一般,我们终将变得与别人一样,却又因为这已经不是最初的自己而懊悔、愤恨。有些人就像戏中的马达一般沉溺在干净的回忆中,而有些人就像美美一般继续肮脏下去。
若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苏州河,那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给自己的苏州河中划出一块名为“信仰”的区域,那里的水不论其他区域被怎样污染,始终是纯净的。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模糊的世界里找到自我,才能在这个不干净的世界里,昂着头宣布自己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也只有这样,苏州河才会永远流淌在心间,永无干涸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