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近代中国发展来说,经历了近20年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中国从1954年之后也通过这一场场战役的胜利换来了国内的稳定发展,当然从动荡和分裂中走过的我们并没有忘记世界仍处在战乱之中,对第三世界国家我们仍旧作着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扶持,甚至在我国国内经济仍然十分紧张的时期,依然没有停止对外国的援助。
但是接受我国援助的越南却是“升米恩斗米仇”,在需要我国的帮助时极其谄媚,在实力强大之后却忘恩负义,这也才有了后来我们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虽然这场战役耗费时间不长,敌人未对我们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在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却还是让人十分紧张。
许世友作为先头部队承担着重要的战斗任务,而陈锡联看到他的派兵部署甚至批评怎么打开了糊涂仗。
那么陈锡联为何这么说,许世友在排兵布阵上又是如何安排呢?
中越关系
中国和越南两个国家,注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两国毗邻相依,在上世纪的抗法抗美战役中,中越两国当时还是友好合作伙伴。
也正是当时的合作和配合让两国迅速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所以在1950年,刚刚建国一年之久的我国面对越南的困难局势,毅然决然的和对方建交并伸出援手支援。
不仅提供武器装备还有资金扶持,开国大将陈赓更是带着部队亲自赶奔越南战场给予越南帮助,同时中越双方的共同努力,这才迫使法国人在1954年签署了停战协议。
在这期间,法国死伤军兵将近2万余人,我国也向越南提供枪支10万余挺、火炮装备近5000门,还开设了军官培训学校,为越南当地培养人才,起码在当时来看中越关系真的是情同手足。

伊始,越南并非是忘恩负义的宵小之辈,在对外的很多场合和我国需要支援时,越南政府依然提供了很多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尽管提供的援助也十分有限,但还是让我国和人民十分感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时,越南遭受了美国的攻击,从1965年开始我国向越南开始资助高炮、铁道、工程设施等资源设备,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还分批次共计投入了30余万军队支援越南。

当时国际局势极其不稳定,美苏的军备竞争更是让全世界人心惶惶,而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国仍不惜和美国交恶,仍然愿意出兵援助越南,这也体现出我国对越南人民的情谊。
截止1978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对越南的直接援助高达200亿美元,而其中无偿援助就达到了180多亿美元。
在那个我国领袖尚且在压缩自己口粮,几个月都不吃一碗红烧肉时,越南人拿着我们国家的钱重建自己的国家。
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想要在独立自主后帮曾经的兄弟国家一把,但是却没想到越南人吃里扒外,看到强势的苏联竟然不要尊严的投入到对方的怀抱之中,为了向苏联人表忠心,越南更是将战争的矛头对准了我们。
对越自卫反击战
从1975年开始,越南在结束了南北分治后,黎笋统一下的越南逐渐偏离正轨,迅速膨胀的野心让他开始寻求世界大国的资助,开始和苏联、美国疯狂示好,1978年底和苏联签订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更是明目张胆的和苏联人沆瀣一气。
在苏联的授意下在我国边境地区多次挑起战争,在多次警告和协商无果后,面对越南人嚣张跋扈的行为,我国针对此也采取了应对措施,对越自卫反击战就此正式打响。
而承担着这次自卫反击总指挥的是许世友将军,当时许世友出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一职,对南方地区具体情况也比较了解,虽然已经74岁的年纪,但是听到要打仗,许世友还是十分兴奋:“八十岁我还能上战场,请组织放心,一定完成任务。”

除了负责东线地区的许世友外,西线还特意增加了杨得志作为支援。
为了确保简洁有效取得胜利,许世友深入一线做了很多调研,并制定了战术计划,许世友提出:“第一仗一定要快刀斩乱麻,要以强硬姿态把越南人的傲气打掉,对于整场战局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不过许世友制定的战术没有得到全部人的支持,陈锡联就是持反对意见的一方。
陈锡联虽然和许世友没差几岁,但是却是许世友的老部下,对于这次战役他却有着不同的看法:“老许,你这是怎么制定的战术啊,从你的方案来看是可以把越南军队压制住,但是战线太长,投入的兵力太多,代价也会更大,万一首仗没法成功取胜那该怎么办。老许啊,打了一辈子仗了可不能打糊涂仗啊。”

许世友听完陈锡联的一番话脸色也变的阴沉了下来,他心里不是没有这样的担忧,对于陈锡联的建议他早在心中也设想过好几次,确实存在这样的风险,但许世友说:“打仗就没有绝对胜利的,有风险是正常的,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打了,锡联,这件事情我已经决定了,你按照要求执行吧。”
陈锡联据理力争,整屋子的高级军官在他们二人的带头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是从下午吵到晚上,到最后都没敲定要听谁的意见,关键时刻许世友说:“我是此次自卫反击战军事主管,出了任何问题我负责。”
陈锡联和许世友
时间拖得越久,这场战役的不确定性就越高,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稍微犹豫可能就会扭转战局,许世友还是考虑到陈锡联的建议,在最终布置上还是留了后手,并根据敌方的动态及时调整作战策略。
这场战役从最后的结果来看,确实没有对我国造成足够的威胁,但是从实际作战情况来看,这也并非一场简单的反击战,而是在越南多个地域展开的拉锯战。
在前期战事情况已经相对明朗的情况下,许世友又找陈锡联谈了一次话,在这次谈话之后,他把重心更多的转移到做好防御,加强延长战线和对后勤的把握及战线布控之上。
这一战略调整得到了各军官的一致支持,同时确保了我军没有陷入长期消耗战的局面,对越自卫反击战速战速决也离不开这两位将军的勠力同心。

回国之后,邓小平听到了战场上许世友和陈锡联意见不和的这件事,他还特意把两人叫到中南海进行谈话,在肯定了陈锡联谨慎稳重的作战策略后,又直言不讳的说道:“许世友的指挥没问题,你们二人各有各的优点。”
而对于许世友和陈锡联二个人来说,他们并没有实质上的矛盾和纠纷,完全都是出于当时大局考虑的责任感罢了。

在被我军狠狠教训一番之后,越南人只消停了短短几十年,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越南又开始接过美国人抛来的橄榄枝,在我国西南部海域频频挑起事端。
因为越南地区捕鱼业十分发达,他们不满足于在自己境内发展捕鱼业,而是将手伸到了我国西沙、南沙群岛附近。
我国海警船多次对非法捕捞的越南渔民进行驱赶和警告,但是对方仍然不听阻拦,甚至越南政府对当地居民的这一行为多是默许。
这样的不和谐事件不仅造成了中越双方渔民的受伤,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上也造成了不好的社会舆论影响。
而且越南利用自己在南海地区捕鱼的契机更是疯狂挑起南海争端,一方面向支持他们的美国人示好,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换取美国人对他们的经济支持,这些都是2010年前后越南人在世界舞台上真实的所作所为。
直到近几年以来,越南政府在屡次更换领袖后,两国也开始逐渐恢复起正常的外交往来,这或许是这个时代中越关系友好改善的另一种要开端吧。
结语: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越两国的发展其实经历了很多跌宕起伏的过程,从原来的亲密伙伴到后来的兵戎相见,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再度审视和重视。
对于我国而言,只有让自己不断强大才能换回他国的尊重,面对过往的教训,时至今日仍然要做好万全准备,在实现世界和平的同时,应对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和危机。
史料来源:[1]宫力: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的中美苏关系[J].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