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方药辨证的至高理论体系——汤液经法图原理
作者/谢相智
01今之中医困境可能源于“悟”法而非循法曾几何时,我们迈入诊室,依前辈法度,给远道而来又满眼希冀的患者立下信心满满的处方,然而几天后收到的反馈却让我们备感挫折。由此,我们重振旗鼓,花费大量的金钱、精力、时间,去学习去实践,盼望找到一个能稳定疗效的秘法,让每位患者都能恢复的好一些。此后的寻觅“秘法”之旅就未再停过,因为我们始终认为我们的认识还远不够多。但我们停下来想一想,临床频频受挫真的完全归咎于认识“不够多”吗?书友会的书友们都是热爱中医,愿意为中医事业奋斗终生的同道,那请诸位同道认真思考一下: ?
我们是否会有明明认真拜读了大量的名医、明医文章,但仍无法参悟其法,用好其方的感觉呢?
甚至,接触的典籍越多,越觉得赶不上古代先贤。每每提起某某先贤,都怀着高山仰止般的敬仰。换个角度来说,为什么仲景先师既能治常见病又能治疑难杂症,既能立法立方,又能加减得当。而现如今的我们则是拼命领会先师法,却仍在临床屡屡受挫。 !
除了天资过人之外,我认为理法的高度才是关键!理论的高度决定解决问题的宽度。
仲景先师藉《汤液经法》奥义,循先贤之旧轨、录前人之成方,并将己之治验融于其中,创《伤寒杂病论》。今之吾辈毕其一生钻研先师《伤寒》经典,产出多家注解,但最终大部分医者仍是懵懵懂懂,处方用药空有经方的外壳,而无经方的精髓,难获佳效。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跟先师不在同一个理论层次上,没找寻到真正的理论源头——《汤液经法》,忽略了仲景先师“所循旧轨”。
02《汤液经法》之理,从哪找寻?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通过考证发现——《汤液经法》奠定《伤寒论》基础。考证过程不再赘述。由此,我们可基本认为,仲景先师所循旧轨是指《汤液经法》。令人惋惜的是《汤液经法》这本方剂学奠基之作早已失传,想观其原貌已不可能。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土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却记载了《汤液经法》的部分内容!更关键的是,《辅行诀》这本著作原本藏于敦煌石窟千余年,完整的流传了下来,并未经受朝代更替带来的风霜雨雪,保留了《汤液经法》原汁原味的内容!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辅行诀》所记载的内容,管中窥豹接触到仲景先师所循旧轨!而上文提到,理论的高度决定了解决问题的宽度。那我们直接站在跟仲景先师一样的起跑线上,跟先师一样循《汤液经法》之旧轨,岂不是能极大程度拉进跟先师的距离,更好地体会先师法要?
03中医汤方理论之源——汤液经法图有的同道可能要说了:《辅行诀》这书我看了,条文我懂了,方子我用了,但效果不明显。这书明显是打着汤液经法的幌子瞎说。显然这些同道还是实际了解运用过的,但如果是原封不动照搬原文来用,这跟照搬伤寒条文,原封不动用经方又有何区别呢?《辅行诀》一书想要阐明的是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是汤液经法图,而非附在条文下的那些方。不明其理而照用其方无疑是舍近求远,丢下西瓜捡芝麻!连原书作者陶弘景都说“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我们难道还置若罔闻地跑去用原方吗?好,我们下面来看看,给予如此高评价的汤液经法图讲述的是什么原理。
(汤液经法图)我们能看到汤液经法图由三个正五边形叠放而成。最里面的五边形内标注着五行:木火土金水,这里同样也代表着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即木——肝脏,火——心脏,土——脾脏,金——肺脏,水——肾脏。第二个正五边形框内,只有两个标注,即体用。也就是说,人体五脏有体用两个方面。体用是辅行诀中最重要的概念,是一对哲学概念,是一对阴阳。体是指机体、器质的,而用是指作用。我们的一个脏是器质的——看的见的、有形的——属于“体”;而一个脏腑的功能是存在的,是无形的——称为“用”。二者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用多则消耗的体就多,剩余的体就少;反之则体多用少。举个例子,火箭升空这一过程中,体就是燃料、能量,用就是燃料发生反应时产生的动力,我们看得见的是燃料,看不见的是动能。
人体也一样,只要人存活,那么五脏就会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自己的功用,生长化收藏,周而复始。人生病时就代表五脏的正常的运转出现了问题,会体现在体用两方面上。比如肝脏生病了,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肝脏的功能减退,一种是功能亢进。上面提到,功能是“用”的方面。所以肝的功能减退就是“用”少了,功能亢进就是“用”多了。好了,当我们初步理解了体用两方面,我们再看第三个正五边形。第三个正五边形框内是五味的标注,有酸苦辛甘咸之别。这里我们要联系体用的标注来运用。我们单拿出肝木这一部分来看会更清晰一些。
肝木,对应“用”的味道是辛味,对应“体”的味道是酸味。最外层还有一个“化甘”,这个是肝木的“化味”,我们放在后面说。辛味对应肝木的用,所以辛味可以增强肝的功用;酸味对应肝木的体,故酸味增强肝体,而制约、减弱肝的功用。回到临床上,肝发挥的是生长、升发、发散的功用,而当肝的功能不足时,通常会见到畏缩、停滞不前的一面。比如情绪低落、怕风、怕冷等。此时,我们是不是该用辛味药去补肝的功用了呢?可联想到桂枝汤、四逆汤等辛温之剂。同理,如果患者易怒,情绪高亢,青筋暴起呢?就是肝的功用发挥过亢了。此时,我们就该用酸味药去抑制过亢的功用了。大家可以联想是不是我们所谓的平肝熄风药都偏于酸敛。再举一个咳嗽的例子。按汤液经法图所示原理,咳嗽病首先定位在肺金,如干咳、无痰、汗出,则属肺的收敛功用不足,为肺虚,用酸味药以补肺。如出现咳嗽痰多、胸闷憋胀等,则属肺的收敛功用过度,为肺实,用咸味药来泻肺。其实这就是最基本的五脏虚实补泻思维,也是汤液经法图告诉我们的最基本的治病原理。先判断病变五脏,再鉴别功用过多或过少,最后选用对应药味进行治疗。我们还有最外层的标注没有提到,最外层有两种标注,一个是化味,另一个是“除烦”、“除痞”等五除。这里我们主要来理解化味。五除的运用在我的辅行诀课程里会详细讲解,本文暂不解读。“化”与体、用一样,也是五脏发挥功能的重要一面。化是体用交互产生的子代。它同时包含体、用的特性,是变化、化生的含义。化味就像启动五脏变化的枢纽,打开这个枢纽,五脏功能才会变化无穷,生生不息。还是举火箭升空的例子,体味是能源,用味是动力,而化味应该是组成火箭的诸多关键枢纽。有了这些枢纽,火箭才能正常、安稳地运转起来,最终顺利升空。所以化味的运用也是汤液经法用药的重要一环。不管是脏腑功能亢进还是减退,化味是必须要用的,它是启动五脏化生的枢纽!
04汤液经法图原理的临床运用模型任何理论脱离于临床,均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所以我们还是要放在临床的视角看看如何运用。这里我用自己真实诊治过的案例作为模型,让大家更加清晰的认识汤液经法图应用原理。
病案一患者,女性,65岁,主诉:头怕风,后背凉。步骤一:定脏腑虚实。肝木主升发阳气,本例患者怕风怕凉,为肝木之功用不足,所以直接定为肝虚证。肝虚证用肝之用味辛治疗,故问诊主要围绕辛味进行。根据汤液经法图原理:
辛味补肝,问诊其他肝虚症状:是否有胆小、腿脚凉、慢性失眠等
辛味泻脾,问诊脾实症状:是否有腹胀、泄泻、肚子怕凉等
辛味散肺,问诊肺系症状:是否有咳嗽、皮疹等
经询问,此患者腿凉明显,睡眠不足,偶有咳嗽,肚子怕冷,乏力、大便干。由此证明肝虚诊断明确。而且,按照木生火的化生关系,肝木虚则心火不足,故补心之功用的咸味药,也是必须要选用的。步骤二:以上述推断出的辛咸药味为主,其他药味为辅进行组合处方。要明确的是,大的方向是药味,每个药味下还有药物的定位和功效。(药物的选用会在我的线下课中详细讲解)我的处方思路如下:辛:桂枝、干姜、细辛咸:旋覆花、丹皮、桃仁甘:山药、炒白术、茯苓酸:五味子、枳实苦:淡竹叶患者后续反馈,怕风、后背怕凉及其他诸症均已明显缓解。我们看这整个辨治过程。极尽严谨规范,方向明确,不用靠蒙、靠猜。患者出现的每个问题都能得到解释和解决。甚至我们还能通过患者出现的一个症状,将其他相关联的症状全部推导出来,这依靠的是永恒不变的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而不是我们想破头皮得来的却不知对错的诸多理论。05运用汤液经法图原理辨治临床案例两则1)闭经汗出案例
病案二:闭经刘某某,女性,42岁;主诉:闭经2年余,3月25日首诊。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未行,伴燥热、汗出,便秘,服用雌激素治疗,月经偶儿一次,担心负作用,自行停掉。但近日明显开始出现小腹及双下肢怕冷。3月25日就诊,刻下症见:月经2年未行,燥热汗出、乏力,一进食后背大汗淋漓,小腹部及双下肢冰凉,睡眠差,易醒,大便3-4日一次,干结,小便可。舌脉:舌质淡暗,苔白,六脉沉弦滑无力。辨证:肺肾虚证为主治则:酸苦为主,佐以甘辛咸一诊处方
玄参30g,川牛膝15g,当归30g,肉桂9g,熟地60g,麦冬20g,炒白术30g,山萸肉15g,7剂,水煎服。4月1复诊:诉7剂药服完后,大便日一次,不干,色黑,出汗明显减轻(进食时略有出汗)舌、脉基本同前。二诊处方
车前子15g,山药15g,玄参30g,熟地75g,北沙参15g,地骨皮12g,炒白术20g,川牛膝15g,当归12g,生薏米30g,丹皮12g,白芥子12g,10剂,水煎服。诉服至第7剂时,月经行,量可,色鲜红,小腹、双下肢凉基本消失,乏力感减轻,睡眠半夜2一3点钟易醒,醒后一会儿即入睡。"分析"月经久未行,脏腑辨证以肾病为主,以肾虚为主,兼有肾实(便秘),乏力为脾虚,汗出为肾虚,怕冷为肝虚;月经未行,但有汗出,“汗血同源”,故能收藏汗液,即月经能行,故酸苦为主,收到佳效。以下为诸药味划分。(重复出现为兼有两种药味,下同)
一诊处方:辛:当归、肉桂咸:当归甘:炒白术酸:麦冬、山萸肉苦:玄参、川牛膝、熟地、山萸肉二诊处方:辛:当归、白芥子咸:当归、丹皮、白芥子甘:车前子、山药、生薏米、炒白术酸:北沙参、山药苦:玄参、熟地、地骨皮、川牛膝、丹皮
病案三:卵巢囊肿李某,女性,40岁,2023年7月8日首诊。主诉:发现卵巢囊肿9年。现病史:因体检发现卵巢囊肿9年,大小约为左侧4.5cm*4.2cm,右侧4.3cm*3.8cm,为囊实性病变,西医建议手术治疗。刻下症:平素自幼怕冷,出汗可,月经量正常,有时候偏多,有时有暗红色血块;周期准,无明显腹痛。饱餐后易诱发心悸,气短;下肢凉,间断水肿,颜面部有暗斑,食量小,睡眠差,从小多梦,便秘,小便黄。舌脉:舌质暗,淡红,薄白腻苔。双脉微浮弦细无力,双尺部略有紧感。辨证:肺实肝心虚处方
桂枝15g,干姜15g,生山药15g,醋五味子8g,丹皮15g,旋覆花12g,淡竹叶10g,生地15g,泽泻12g,生牡蛎30g,茜草15g,桃仁12g,生硫磺粉6克(冲服) ,7付,水煎服,每日二次。效果:连续服药三周后至行经期间,排出大量褐色物,无任何不适,嘱其行B超,于当地妇幼保健院行阴道超声检查,囊肿完全消失。"分析"结节、囊肿多为良性肿瘤,既是一种“滞”,以肺肾实为主,也可以看做是“心”系疾病。囊,从易学观点看,多为离卦;且有心系症状:心悸,气短,眠差,腿凉,便秘,面斑等。久病,用虚为主,所以考虑木火虚肺(肾)实,用药以补木火泻肺肾为主,取得佳效。以下为诸药味划分。
辛:桂枝、干姜、生硫磺粉、桃仁
咸:丹皮、旋覆花、泽泻、生牡蛎、茜草、桃仁
甘:生山药、泽泻
酸:醋五味子、生山药
苦:淡竹叶、生地
从上述我的两则案例,想必大家都能发现,运用汤液经法图原理辨治其实很类似伤寒条文描述的“方证对应”,但又有所区别。伤寒经方强调的是方,而我在运用的时候,是落到药味上,将症状与药味进行关联(症状有五行,药味也有五行)。这样我们就能清晰解决一个临床常见问题——如何根据症状的不同灵活组方用药。依此思路,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经方的组方原理,以及如何变通使用经方。06汤液经法原理是中医临床的瑰宝辅行诀记载的汤液经法图原理作为本源的中医理论基础,向下兼容《伤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脾胃论》《石室秘录》等经典著作。理解汤液经法图原理后,能更容易从根本上理解前辈制方的意图,更灵活的指导临床,正所谓法无定法,方无定方,以事实出发,更精准的用药,才会收获更好的疗效。如果说中医是祖国的瑰宝,那么汤液经法图理论就是瑰宝上璀璨夺目的明珠,尘封千年,出世即光芒万丈,能第一时间接触并应用辅行诀,我之幸,病患之幸,中医之幸。
—完 —I 注:本文作者/谢相智 中医书友会整理。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请勿盲目试用!(感谢您的关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