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以颈椎活动受限、颈肩背部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为主症,严重者可出现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综合征,发病率约为60%~70%,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CSR患病率逐年明显升高,且年轻化趋势明显,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或工作。西医多采用口服抗炎、镇痛药等对症处理和理疗治疗,可获短期效果,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易产生药物依赖性,严重者需采用手术治疗,但存在创伤大、风险高、费用贵、易出现术后并发症等问题。中医可采取针灸、推拿、正骨等方法,不仅简便,而且安全、疗效显著,因此已成为治疗CSR的主要手段。
张卫华系陕西省名中医、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医大师郭诚杰学术传承人,其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尊古不泥,守正创新,尤擅长颈腰椎病的诊治,其依据颈椎病的发病规律、病理特点,将针法、推拿与正骨手法结合进行分期辨治,临床疗效显著。
病因病机
张卫华认为,颈椎生理功能主要靠颈部的“气血”“筋肉”和“骨”三者共同作用实现,只有气血充盈、调和,才能濡养项部筋肉、骨骼,使筋肉强健、束骨有力,达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素问·生气通天论》)。CSR的发病、发展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即“气血失和”“筋失所养”“筋骨失调”。病变初期,主因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低头伏案、坐卧不正等)致使颈部周围软组织产生慢性劳损,气血失和、不荣,“不荣则痛”;或颈部感受风寒湿邪或各种外伤等,导致局部血行不畅,凝滞筋骨,“不通则痛”,即《素问·调经论》所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灵枢·百病始生》云:“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中期则因长期颈部气血失和、筋失濡养而见项背强硬、酸痛、麻木等。《杂病源流犀烛》云:“筋急之原,由血脉不荣于筋之故也。”《灵枢·经脉》云:“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后期是因筋骨长期失养,束骨无力,即“筋不坚、骨不正”导致“筋出槽,骨错缝”之筋骨失调的病理状态,如颈椎生理曲度变小、变直或反屈,颈椎间隙变窄,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椎间盘变性、突出等,最终压迫周围血管、神经而出现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分期辨治
初期:气血失和,治宜调和气血,以平为期
CSR初期主要病机为项部气血失和,患者症状相对较轻,最易被忽视,主要表现为项部不舒、酸困,疼痛多不严重。治疗选用尺胫针疗法以调和气血,疏通经脉。
尺胫针疗法是张卫华依据中医经络皮部和标本理论,将人体划分为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象限,每个象限又以十二经脉循行分布的范围为标准,根据经络辨证,确定病变所属经脉,取相应经脉所属的尺部(手腕到肘部的皮部)或胫部皮部(踝到膝部的皮部)区带内不同水平面进行毫针平刺治疗。《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各有所布和所属,通过刺激该皮部疏通所属经脉,使气血调和、经络通畅而痛自止。
CSR症状主要表现在项部、肩胛部区域,受累的经脉为督脉、足太阳和手三阳经,根据尺胫针针法中“上病取尺”原则(上病:病痛在人体剑突水平一圈横线的上方者。尺:尺部,即手腕到肘部的皮部),选取双侧相应病痛部位所在手三阳经尺部之皮部区带治疗。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取0.30mm×40mm不锈钢毫针,压手固定皮肤,刺手持针,针尖向颈部与皮肤呈15°快速刺入皮下,压倒针身与皮肤相平,缓慢将针全部刺入皮下,使针身与人体长轴平行,再施以上抬下压(将针柄上抬、回复,共6~9次)、左右摆动(将针柄左右摆动各约20~30°,一左一右为1次,共6~9次)、左右捻转(将针柄左右捻转180~270°,一左一右为1次,共6~9次)、上下贯通(术者紧握针柄,将针身向外抽再向内插,一抽一插为1次,共6~9次)四种行针手法,在行针过程中嘱患者缓慢做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运动。
中期:筋失所养,治宜柔筋散结,疏通经络
CSR中期病机在于颈部经络气血不通,筋脉失养,临床以项部僵硬、筋结、疼痛为主要特征。《素问·血气形志》云:“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故中期当选用推拿手法结合围刺滞动针法以柔筋散结、疏通经脉。
颈部推拿主要应用拿揉、拳滚、揉法等方法舒缓颈部紧张之筋肉,疏散局部凝聚之结节。围刺滞动针法即围刺法与滞动针法相结合。围刺法即在病变周围包围式针刺,《灵枢·官针》云:“扬刺者,正内一,旁内四。”滞动针法融滞针与动针为一体,即在滞针的基础上行各种动针手法。《针灸聚英·拦江赋》云:“重搓数十把针扶,战提摇起向上使,气自流行病自无。”此“重搓十把”与“滞针法”相类,“战提摇起”与“动针法”雷同。围刺滞动针法刺激量较大,不仅可迅速激发经气、加强针感,更可强通经脉之经气,如《标幽赋》言:“气速至而效速。”此外,围滞动针法也有“以针代刀”的作用,通过围刺、滞针和动针的多重机械性牵拉、挤压,松解粘连,迅速解除病变组织对神经血管的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且在滞、动针的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和淋巴循环,进而增加局部病变组织的氧气、营养供应,改善局部新陈代谢,清除炎症介质及致病物质。
操作方法:1.推拿。在其相应颈椎病变部位的压痛点、结节处进行拿揉、拳㨰和揉法,具体方法略。2.围刺滞动针法。针具为张卫华发明的针身有槽1.5寸一次性毫针,在压痛、筋结部位正中直刺一针,深度以刺中压痛、筋结中心为度,再于其周围向中央包围式呈45°斜刺3~4针,针尖直达压痛、筋结中心,均捻转得气后,分别行滞针法,顺时针单方向捻180~270°,以局部组织(以肌纤维为主)缠绕针身出现滞针现象为度,其标志为术者手下沉紧感明显且不能再行捻转,患者局部有紧绷、微痛感,这时,将针柄向外提拉、震颤、还原,反复6~9次,重复操作2~3遍。出针时均逆时针方向捻转针柄,待针身与局部组织松开后,缓慢出针,嘱患者活动患部或其邻近关节。
后期:筋骨失调,治宜筋骨同调,以复其位
CSR后期病情较重,常虚实夹杂,即见“筋出槽,骨错缝”的筋、骨“共构”关系失调状态。颈椎的曲度有明显的变化,伴某一(几)个棘突明显偏移中心线且向外突,即错位。临床以颈椎活动受限、项背局部疼痛或向外扯痛,或上肢出现放射性疼痛、麻木、肿胀等。因气血、筋骨同病,治疗当“气血为基,筋骨同调”而应用尺胫针法、围刺滞动针法与正骨手法三法联用,使项部筋柔骨正,气血通畅。
操作方法:按序依次行尺胫针、滞动针法和推拿手法,其操作均同前。结束后行“筋骨同调”手法,即再行正骨的旋扳、侧扳和拔伸旋扳的正骨手法。患者坐位,项部放松,头微前倾(不同部位,手法不同)。1.旋扳法:术者站于患者侧后方,一手四指并拢向上,紧贴于患侧头面部,拇指与四指分开,拇指顶住移位颈椎棘突旁边,另一手从前面伸向对侧,掌心紧贴对侧面颊部,两手协同动作,使头缓慢转向患侧之最大限度,再稍用力做一“闪动”,常可听到“啪”声即可。2.侧扳法:术者站于患者侧后方,用一手拇指指腹用力抵住侧凸之棘突(压痛)处向下稍用力并向脊柱方向推动,另一手手掌放在头顶偏对侧,两手反方向用力,当达到最大限度时,稍加用力,常听到“啪”声即可。3.拔伸法:患者下颌微收,医者立于患者身后,一侧肘关节从前面置于患者下颌部,上提头颈,同时另一手拇指指腹放于患者颈部后正中线之中央稍用力前顶,如此上提、前顶6~9次即可。
典型验案
张某,男,42岁,2022年5月就诊。主诉:颈项疼痛不适3年,加重伴右上肢麻木2个月。患者长期每天伏案工作至少8小时,颈项僵硬、疼痛,经休息、运动和理疗后减轻,时而加重,2个月前因持续加班导致病情加重,且伴有右上肢胀、麻、疼痛,口服当地医院所开药物(其名不详)后,疼痛有所减轻,但右上肢胀麻逐渐加重,偶有头晕头痛,眠差,直接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遂来诊。检查:颈项肌肉紧张,活动受限,C4-7棘突右侧变硬、略外突,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叩顶试验(-),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舌淡暗,苔薄白,脉细涩。2022年5月17日颈椎CT:C4-7椎间盘向右后方突出。
诊断:西医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为项痹(气滞血瘀证)。
治法:柔筋正骨,通经止痛。
治疗:依据颈部疼痛的区域确定其归经,先施以尺胫针法以疏通颈部经脉,再在颈部、肩胛部行揉、㨰、拿揉推拿手法后,于压痛点、筋结点行围刺滞动针法,最后施以旋扳、侧扳和拔伸法。隔日1次。治疗5次后,患者自觉颈肩部疼痛和右上肢胀、麻、痛、木明显好转,治疗8次后,颈肩部和右上肢症状均消失,嘱患者平时注意卧姿,坚持颈部活动、锻炼,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按 本例患者项部疼痛不适3年,后又有右上肢胀麻痛,因长期伏案工作,姿势不当而致项部慢性劳损,气血亏虚,筋失所养,束骨无力,筋骨失调,骨失其位,颈椎C4-7棘突右偏,属第三期。治疗先以尺胫针疏通经脉,迅速定痛,以达“急则治其标”,继以推拿手法和围刺滞动针法柔筋散结,疏通局部气血,再行正骨手法以复骨位。三法合用,气血筋骨同调,共奏疏通气血、柔筋正骨之功,故收到良好效果。(王健 李昂 符奇飞 胡瑶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完 —I 注:本文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健 李昂 符奇飞 胡瑶。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请勿盲目试用!(感谢您的关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