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记刚来银川的时候,不是很理解朋友所说的:“在银川,如果饿了只要张开嘴就可以吃个饱”这句话的意思。等到在当年春天见识到一场沙尘天气的时候,才明白他这句话的含义。
原来是因为西北风刮来的时候,顺便带起的沙尘会席卷银川,要是迎风张嘴,确实可以感受到什么叫“满嘴沙”的酸爽。对“喝西北风”也有了直观而真切的体验。
不过,算起来,威记大概也就见识到几场所谓的“沙尘暴”,更多的时候,是“扬沙”天气。这都要归功于我国不懈努力的绿化和征服沙漠所带来的美好。这些年明显能感受到银川的春天那些沙尘天气在减少,就算有,也大概算是给银川蒙上一层薄薄的纱一般。
而今天的银川乃至宁夏,最热的词应该就是“沙尘暴”了。久违的遮天蔽日的黄沙笼罩,天地一片混沌黄色,能见度低。在朋友圈,看到的都是以黄色为主调的图,几乎已经看不出来其它色彩。对于很多新银川人来说,这应该是第一次见识到银川沙尘暴的等级。
同时,这也让很多老银川人们都哀叹:“沙尘暴又回来了!”就连威记在老家朋友也在问:“你不是说银川号称‘塞上江南’吗?还说消灭了沙漠,怎么沙尘暴这么厉害?”
其实,这还真是错怪了宁夏,错怪了银川。因为这一次的沙尘暴风沙来源不是宁夏,宁夏也只是一个“受害者”!
这次的沙尘暴,实际上是来自遥远的蒙古国以及我国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强风,裹挟着大量的沙尘,跨越千里,最终影响到了宁夏这片“塞上江南”。
这也说明,银川虽然有着“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美誉,但在自然的力量面前,也不免受到一些影响。
不过,这并不代表宁夏在治理沙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没有成效。近年来,宁夏一直在努力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区域内的那些曾经肆虐的沙漠,如今已逐渐被绿洲所替代,使得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此次沙尘暴伴随高强度的大风(据说局地可达13级),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也再次提醒人们,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继续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同时,也要加强国际合作,把防沙治沙经验传播出去,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如今人们对于银川的“沙尘暴”记忆,也有些久远了。不过,在不少老银川人心里,它的份量依旧很重。因为那是有关他们的“老银川记忆”,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难以忘怀的记忆。一提到沙尘暴,都会说:
三月沙尘,四月飞絮,五月赏春,
六月入夏,七月南下,八月吃瓜。
这也说明了沙尘天气和银川缘分的源远流长。
远的不说,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大批的“支宁人”和知青们陆续来到宁夏,落脚银川时候,都会被火车站西边那连片沙窝和沙丘成堆所震撼,心中那份荒凉之感更甚。
在春天,简直就是受罪!“风刮脸嘴吃沙”,“听风枕沙”不是浪漫唯美描写,而是生活的真实加现实写照。
没有人能想到,短短几十年,这些沙窝和沙丘都被现代化的建筑所覆盖,就连沙漠,都被赶出了宁夏,哪里还有什么沙漠的影子?
对于下一代的“支二代”来说,记忆最为深刻的,应该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那一场沙尘暴了。来匆匆去又匆匆的沙尘暴,让他们感受到了仿佛是世界末日到来的紧要关头又忽然迎来新生之感。
以前,沙尘暴来了,说是环境问题,如今环境变好了,沙尘暴依旧时不时来叨扰。这就如同生活,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所以,改变不了,就先从自身做起,一定要听从防护指南。避免非必要出行,关闭门窗,没事干不如做一顿美食,观风沙漫天,品美食美味,也是很不错的一个体验呢!
《沙尘天遇上锅巴里脊》
威记
美味御春风,色彩压沙尘。
独食家中坐,哪管天阴沉?
整!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