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清诗时代和现代贴近,所以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淘洗,自然给人感觉是比不上唐诗了。但其实,清诗也一样有精华和经典。
01
《有赠》
清·冯班
隔岸吹唇日沸天,羽书惟道欲投鞭。
八公山色还苍翠,虚对围棋忆谢玄。
内耗的坏处,对于个人或者国家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它像一把无形的锯子,悄无声息地侵蚀着精力与资源,人或者国家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对于个人而言,内耗意味着自我消耗、自我斗争。在日复一日的纠结与挣扎中,失去了宝贵的时间,错失了成长的机会。原本可以用来学习新技能、拓展视野的精力,被无谓的情绪波动和内心冲突所消耗。
长此以往,个人的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展,自信心也会逐渐消磨,最终陷入一种无力改变的困境。
而对于国家来说,内耗的危害则更加深远。勾心斗角、经济上的恶性竞争、文化上的排斥异己,这些内耗现象都会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国家资源在内部争斗中被白白浪费,无法形成合力去应对外部挑战。
同时,内耗还会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民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一个充满内耗的国家,很难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所以,必须需要认识到内耗的严重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以遏制。
个人需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平和与理性,避免无谓的情绪波动。而国家则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事业中去,实现个人与国家的共同发展。
02
明末清初诗人冯班,就是在经历明亡清兴的过程中,看到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内耗,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有赠》,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冯班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壮阔画卷,寓含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与追忆。
那日,对岸人声鼎沸,战鼓雷动,仿佛历史的车轮再次轰鸣,战书如雪片般纷飞,皆言要挥师南下,一展雄图。然而,眼前的八公山,依旧苍翠欲滴,静谧而庄严,它见证了无数烽火连天的岁月,却依旧屹立不倒,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看着人间的纷争与沧桑。
诗人站在山前,目光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他仿佛看见了谢玄,那位东晋名将,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智勇双全,一局围棋间,便已定下了乾坤。
而今,斯人已逝,山河依旧,只留下诗人独自凭吊,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与追忆。
此诗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思。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中,诗人以古喻今,借谢玄之英勇,抒发自己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与关切。
他渴望能有如谢玄般的英雄人物出现,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而八公山的苍翠,则成为了诗人心中永恒的寄托,象征着希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03
冯班,明末的读书人生,他从钱谦益学诗,少时与兄冯舒齐名,人称“海虞二冯”。入清未仕,常常就座中恸哭,人称其为“二痴”。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比较“轴”,认死理,有自己的原则。
他才华横溢、雅善持论却却屡试不第、一气之下,弃绝科举,专心治学。而在明亡后更是拒绝入仕,弃举业,在乡里教授弟子以终老。
这首诗,此诗作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这一年春,清朝以豫亲王多铎为统帅,率军南伐,四月间直薄淮水,江南形势危急。
可是与此同时,南京的弘光小朝廷在强敌压境之下却荒淫嬉恬,内耗严重,把抗清力量消耗于派系倾轧之中,像马士英、阮大铖等群丑昏聩乖张,毫无御敌之策,还各种勾心斗角。
冯班深感痛惜,在读历史的时候,借古喻今,因借东晋谢安、谢玄叔侄在淮上力摧苻坚百万大军史事,叹悼南明之腐败无能。这首诗感慨遥深。以讽赠南明弘光小朝廷,鄙恶之情显然。
作为下层的读书人,空有报国志,却一筹莫展。
04
冯班这首《有赠》叹悼诗,抒尽悲愤,人生岂可贪图享乐而不顾国家兴亡?
所以,在清初诗词中,可谓经典。
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英雄豪杰以身许国,他们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反观那些沉迷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之辈,最终不过化为黄土一抔,被世人遗忘。
诗中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志士的呼唤。冯班以笔为剑,直指人心,唤醒沉睡的良知,激励人们勿忘国耻,勇于担当。他深知,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唯有心系天下,方能成就一番伟业。
在今日之社会,人们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怀揣家国情怀,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不应只满足于个人的小确幸,而应胸怀大局,勇于担当,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冯班的《有赠》不仅是对过往英雄的缅怀,更是对后世的警醒。它告诫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对理想的执着与追求,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05
跟老师钱谦益投清入仕相比较,更显冯班的气节和风骨!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当许多士人选择委身于新朝以求自保时,冯班却坚守着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民族气节,如同一股清流,在浑浊的世道中熠熠生辉。
他拒绝了清朝的征召,不愿为异族政权效力,这份决绝与傲骨,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冯班深居简出,以笔墨为伴,将满腔热血倾注于诗词文章之中,用文字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与对时局的忧虑。他的诗作,字字泣血,句句断肠,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悲叹,更是对整个时代悲剧的深刻反思。
更难能可贵的是,冯班在坚守气节的同时,并未放弃对学问的追求与传承。他开设私塾,授业解惑,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薪火相传,培养了一批批有志于学的青年才俊。在他的影响下,一股崇尚气节、注重学问的风气悄然兴起,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抹亮色。
冯班的一生,虽历经坎坷,却始终不改其志,他的气节与风骨,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在历史的长河中,钱谦益的投清或许曾引起一时的哗然,但冯班的坚守与传承,却赢得了后世的敬仰与传颂。
他的故事,如同一曲激昂的壮歌,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在任何时代都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