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佛教重镇、辽金葬俗”)

洪武元年(1368),大明兵锋逼近元大都(北京),元顺帝率朝廷与嫔妃北逃,次年常遇春攻占大同,国家一统。北方蒙古余部鞑靼、瓦剌、兀良哈等,成为明朝统治的严重威胁。为抗击蒙古各部,明朝在东起鸭绿江西迄嘉峪关的长城沿线,设置九个边防重镇。大同镇因“屏全晋而拱神京”,位居“九边之首”而名重天下。金戈铁马,号角连营,成为了当时主旋律。重兵屯集,军资转输,肇启“晋商”发迹初端。

明代隆庆议和,汉蒙开始“封贡互市”,边贸不断。满清入关建国,边境移向西北。大同仍是军事后勤保障基地,但刀光血火不再,南北商贸渐兴。中原的茶叶和布匹,草原的马匹和牛羊,还有沙俄的商货,皆过此地,交易繁忙。杀虎口关市,商贾云集,货物山积。朝廷设关课税,岁入丰厚。大同商旅辐辏,店坊林立,“繁华富庶,不下江南”。


明清重镇大同,经历过烽火连天、刀兵相接的惨烈战争,也参与了铸剑为犁、商贸交通的和睦往来,更见证了富甲海内、汇通天下的晋商崛起。今天,气势恢宏的长城,地处咽喉的得胜堡,斑驳的兵器火炮,精美的金铜玉器,古老的家具招牌,无言地诉说着那时的故事。

明清大同府。明洪武五年(1372),徐达率军民在前朝土城的基础上增筑大同城,其型略呈方形,周长13里,高约14米,陈设四门,城墙外有护城河,其后陆续增筑北、清代以修复为主,没有进行扩建。大同城内以四牌楼为中心,分成四隅。城内布局规整,错落有序,主干道成三经三纬的棋盘状,街道纵横相切,居民分布在棋盘式的小巷中。“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是大同城街巷格局的鲜明写照。

九边重镇。大同镇在明代被视为“ 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 ”,防御体系十分完善。大同镇以府城为中心,在周围设有大同前卫、后卫、左卫、右卫、云川卫、玉林卫、阳和卫、高山卫、镇虏卫、平虏卫、威远卫、井坪千户所等13个卫所。计有城堡72个、边墙千里、烽燧1600余座。根据明代正德年间所著的《大同府志》,当时大同驻扎将士87782名,军马31785匹,素有“ 大同士马甲天下 ”之说,是名副其实的“ 纥纥金城”。

大同明长城修建始于成化八年(1472),大规模修筑于嘉靖年间,有内外长城之分,外长城盘亘与天镇、阳高、左云、新荣区一带,内长城则经过灵丘、浑源、广灵。大同明长城共计343.167公里。内外长城之间、卫所、戍堡、烽火台星罗棋布,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完整的防御体系。

大同宏府。明代大同府所辖有朔、应、浑源、蔚(今河北蔚县)等4州,大同、怀仁、山阴、广灵、灵丘、广昌(今河北涞源)、马邑(今朔州市朔城区)等7县。清袭明制,雍正、乾隆年间,州县省并,大同府辖2州(浑源、应州),7县(大同、广灵、灵丘、阳高、天镇、山阴、怀仁),1厅(丰镇厅)。

代王府邸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以辽、金西京国子监改建,为太祖朱元璋第13子代王朱桂的府邸,坐落于大同城东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15-20万平方米,辟有四门:东华门、西华门、后宰门、端礼门。端礼门为王府的正门,门内置九龙壁,与和阳街相临。整个建筑金碧辉煌,豪华壮丽,廊庑联结,屋宇段落,殿堂深邃,回廊曲折,是一组完整的王城府邸。

“玄冬门”石匾

“天下太平”琉璃构件,上文为“代府造”,下文为“崇祯十六年秋季吉日造”。“代府”为大同的代王府,是明朝第一位代王朱桂修造的府邸,工程历时六年,是缩小版的紫禁城,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四分之一,因此被称为“小故宫”。

龙型琉璃构件·清

琉璃鸱吻·明

龙纹瓦当·明、琉璃龙纹滴水·明、琉璃龙纹筒瓦

边地商贸。大同在明代军事重镇地位奠定后,随之而来的是以军事贸易为主的商业繁荣。明朝曾于大同设立马市,促进了蒙汉两族间的贸易往来。开中法的实施更吸引大批商贾辐辏转输,大同成为九边各镇中最为繁华之地。清初战乱甫定,大同恢复元气。边疆远移漠北,大同成为集散供给之地。由此出发,晋商开拓北方市场,将茶叶、丝绸、土布、铜器、瓷器等货物转运恰克图,大同成为中、蒙、俄商路的重要节点。

割皮刀·清

大清银行兑换券·清

铜锁·清

瑞兽砖雕·清

木轮车·清

“琵琶老店”木匾·清

大车·清

民生百态。明清时,大同北接蒙古、东望京都,风俗民情吸收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元素。各族人民长期交融共处,居住环境、饮食起居和节日习俗等,都有着北方民族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风情。同时,大同地处塞上,地寒土瘠,风沙不断,故其室内陈设和生活服饰颇具地方特点。

漆木盘·清。


嵌螺钿庭院侍女图漆影屏·清

(左)竹雕送子观音像·清,(右)竹雕合和二仙·清

竹雕合和二仙·清


花卉纹掐丝珐琅瓶·清

家具陈设。明清时的家具陈设多强调实用功能,追求文化和艺术品位。正房中的条案通常摆有花瓶两对,中间放插屏,取其谐音“平静”,表明屋主人对其生活状态的一种希望和寄托。条案前摆八仙桌,桌两边放太师椅,客人造访,主左宾右而坐。书房中会摆放书案、书桌、百宝格,主人喜好的书籍玩器罗列其中。家具陈设的格调体现出古代社会不同群体的爱好、兴趣、品味,折射出他们知足常乐、平静安详的心理追求。

木雕佛龛·清


百宝格·清

红木八仙桌、宫灯、榆木条案、红木太师椅、榆木花架、插花四扇屏·清

象耳铜香炉·清,铜镜·清

头顶福山、脚踏寿海的南极仙翁·清


八仙贺寿铜造像·清
裙钗环佩。明代首饰工艺高度发达,特别是镶嵌、花丝、錾刻、制胎等工艺已十分纯熟,清代在继承前朝技法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单翠”之类的新工艺。首饰风格与女性的服饰格调相映成趣。襦裙是明代最具代表性的女装款式,上身为短襦,下身以马面裙为主,直至清代,汉族妇女仍有穿着。在明清两代,大同地区的女性咸爱鲜衣艳福,为时人所赞:“九边如大同,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而妇女之美丽,什物之精好,皆边陲所无者”。

①金鎏金叶纹束发冠·明、②银鎏金叶纹束发冠·明、③银鎏金水波纹束发冠·明、④青金石帽顶·清、⑤水晶帽顶·清、⑥素金帽顶·清、⑦青玉翎管·清、⑧白玉翎管·清

①铜鎏金点翠花蝶纹结子·清、②铜鎏金点翠蝉纹发钗·清、③铜鎏金点翠蝙蝠纹发钗·清、④铜鎏金点翠蝉纹发钗·清

铜鎏金点翠花蝶纹结子·清

(左)铜鎏金点翠蝉纹发钗·清、(中)铜鎏金点翠蝙蝠纹发钗·清、(右)铜鎏金点翠蝉纹发钗·清

(上)铜鎏金蜻蜓装饰嵌花卉头饰·清,(下)银鎏金花卉纹头饰·清

(上)银鎏金花卉纹头饰·清、(下)瑞鸟花卉纹银头饰·清

①铜鎏金蜻蜓装饰嵌花卉头饰·清、②银鎏金花卉纹头饰·清、③瑞鸟花卉纹银头饰·清、④环形银头饰·清、⑤铜鎏金叶纹头饰·清

①铜鎏金点翠蝙蝠纹头饰·清、②铜鎏金点翠花卉纹头饰·清、③银烧蓝头饰·清、④铜鎏金点翠蝉纹头饰·清

铜鎏金点翠蝙蝠纹头饰·清

(左)铜鎏金点翠花卉纹头饰·清、(中)银烧蓝头饰·清、(右)铜鎏金点翠蝉纹头饰·清

荷花形白玉笔洗·明

铜鎏金嵌玉带扣·清、铜鎏金嵌玛瑙桃形带扣·清

铜鎏金嵌玉带板·明

乳钉纹白玉带扣·清

松鹤延年纹玉带饰·明

铜鎏金嵌宝石带扣·清

(上)扳指:翡翠扳指·清、白玉扳指·清、墨玉扳指·清、玛瑙扳指·清;
(下)左右为桃形玉带饰·明、中为铜嵌玉桃形带饰·明

(左)双喜纹白玉牌饰·清、(右)花卉形翡翠饰件·清

(左)雕花喜字纹玉牌饰·清、(右)镂雕花鸟纹玉饰件·清

(左)龙纹青玉牌饰·清、(右)龙凤呈祥纹白玉牌饰·清

花卉形白玉饰件·清

对襟长襦·清

交领大襟长襦·清
(全文结束)
2024-04-13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