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阵风IN”交付印度空军后,成为了该国最先进的战机。各国媒体也试图将“阵风”与邻国的歼20隐身战机进行对比,争论两者的高下。
但是,美国“军事观察杂志”网站却不客气地做了一番分析,认为印度的“阵风”可能连歼-11B也打不过!
这篇文章认为,“阵风”虽然普遍被用来和歼-10C、歼-16、歼-20进行对比,但实战中更应该考虑与歼11B的抗衡。歼-11B虽然是比较旧的机型,但经过现代化改进的歼-11BG,反而会压倒印度“阵风”一头。
事实上,从战机定位角度看,歼-11B属于高档战斗机,而“阵风”只是中档战斗机。在技术水平相当的前提下,高档战斗机对于中档战斗机有着先天优势,包括雷达天线尺寸、武器携带能力。尤其是雷达的差距,使得高档战机的目标探测距离远大于中档战机。
一般来说,“阵风IN”(属于得到最新升级的“阵风”)被认为优于早期型苏-27(包括歼-11早期型号),这主要得益于后发技术优势。但是歼-11BG采用歼-16等战机的新一代技术后,就不能轻易做出“性能不如阵风”的结论了。
“军事观察杂志”指出了“阵风”的多项先天劣势:
第一,“阵风”飞行速度不如歼-11B。“阵风”最大速度是1.8马赫,而苏-27和歼-11B都是2.25马赫,战机推重比也是歼-11B更强。速度和加速度优势,让歼-11B在超视距作战中能获得明显优势,尤其是抢占发射位置和躲避中远程空空导弹。速度较慢的“阵风”,提供给导弹的发射初速也更低,不利于增加射程。
第二,“阵风”的雷达尺寸太小。作为大型战斗机,歼-11B沿袭了苏-27的大直径雷达天线,直径超过950毫米,而“阵风”却只有550毫米(甚至少于“枭龙”)。因此,即使是歼-11B基本型的多普勒雷达,凭借两倍的天线直径,探测距离也能匹敌“阵风IN”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不仅如此,升级后的歼-11BG换装AESA雷达后,探测距离远远压倒了“阵风IN”(后者估测只有200多公里)。因此,印度“阵风”在超视距空战中存在先天劣势。
第三,“阵风”的导弹还不到位。印度装备的“阵风”,仍然使用法国“米卡”中距空空导弹,预定的“流星”远程导弹估计几年后才能到位。“米卡”导弹射程仅有50-60公里,堪称是当代射程最短的中距空空导弹,与AIM-120C7和PL-12相差甚远。除了PL-12,歼-11B现在还能使用更远的PL-15空空导弹,与“米卡”的差距更是巨大。即使印度“阵风”装备“流星”导弹后,其小尺寸的AESA雷达也限制了导弹射程,最远不会超过200公里,而PL-15射程据称可达300公里。
“军事观察杂志”也认为,“阵风IN”也有一项技术优势,那就是先进电子战套件,能够规避和干扰敌方雷达探测,并且对抗敌方导弹攻击。歼11B基本型的电子战能力,很难匹敌新升级的法国技术。不过,融合最新技术的歼11BG,电子战能力却不可限量,至少可以与“阵风”平起平坐。此外,歼-11强大的供电能力是电子战的坚实后盾,这也是动力不足的“阵风”难以企及的。
此外,“阵风”具备了一定的隐身能力,歼-11B在这方面是弱项。但是,“阵风”小尺寸的雷达却抵消了这个优势,难以确保“首先发现对方”。
文章最后批评性地指出,印度购买“阵风”战斗机的决策,更像是一桩“国际关系的买卖”。与其他国家的先进战斗机相比,印度购买“阵风”的成本是苏-35的350%,是美国F-35的150%。考虑到作战能力的差距,“阵风”的成本效益非常低。
目前,“阵风”仅仅具备对老式歼-11战机的性能优势。但是,包括歼-10、歼-11B、歼-16、歼-20甚至“枭龙”在内,都或多或少采用了四代机的技术,因此法国的设计不仅无法为印度提供空中优势,而且使印度空战能力处于明显劣势。
简单来讲,印度战斗机部队在“整个频谱”上都被超越了。(作者:陶慕剑)
UC网友91xxxx2078
所以报告最后是不是推荐印度购买F16[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