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经常说,中国飞机存在“心脏病”问题,尤其是战斗机曾依赖俄罗斯发动机。在这些人看来,俄罗斯应是一个拥有完整而且先进的发动机研发和生产体系的国家。
但事实恰恰相反!当代俄罗斯发动机的“心脏病”问题比我们还要严重得多,甚至出现了关键发动机类型的断档!
军舰、直升机、运输机几乎全都有“心脏病”
最近一两个月,俄罗斯发生了好几起军舰飞机的新闻,都与发动机问题有关。第一起新闻是安-124运输机迫降事件,这起事故直接原因就是D-18T涡扇发动机在空中爆炸。这款D-18T发动机由乌克兰生产,因俄乌关系恶化被中断了后勤维护,导致故障频频。
第二起新闻,是俄海军第三艘22350型护卫舰交付使用,这是20年来俄罗斯建造的最大一型主力军舰。这艘4500吨的护卫舰从2012年开始建造,竟然造了8年才完工。关键原因,就是配套的M90FR燃气轮机以及配套的变速器,使用了大量乌克兰技术。俄罗斯为了实现完全在国内生产,对舰用燃气轮机等技术进行了艰苦的攻关。
第三起新闻,是俄空军图-160轰炸机首次搭载新研发的NK-32-02发动机试飞成功。图-160轰炸机也是由于缺乏发动机,迟迟无法完成俄军方要求其恢复生产的要求。
第四起新闻,则是俄罗斯MS-21支线客机终于装上了国产PD-14涡扇发动机,有望结束对美国普惠发动机的依赖。
这些新闻暴露出来的,其实只是俄罗斯发动机“心脏病”问题的一部分而已。其他俄罗斯重要武器装备,如米-28、米-17、卡-52直升机的TV3-117涡轴发动机,米-26直升机的D-136涡轴发动机,雅克-130教练机的AI-222-25涡扇发动机,以及大型舰用燃气轮机,在生产供应环节统统存在“卡脖子”问题。
而“卡脖子”问题的根源,一大半都与乌克兰有关。
与乌克兰闹僵,是俄罗斯发动机“心脏病”大爆发的导火索
在苏联解体后,乌克兰获得了两个重量级的发动机企业,分别是生产航空发动机的马达西奇公司,以及生产船用发动机的“曙光-机器设计”公司。这两家公司几乎垄断了前苏联的客机、直升机、教练机和部分运输机的发动机,以及驱逐舰和护卫舰的燃气轮机,这种垄断一直持续到当今的俄罗斯时代。
以舰用发动机为例,不仅俄罗斯新造的22350型护卫舰依赖于乌克兰燃气轮机,而且11356型护卫舰,11661型轻护舰以及“野牛”级大型气垫船的关键动力,都只有乌克兰能提供。
在俄乌关系恶化后,俄军从直升机、教练机到护卫舰的“心脏”全都被中断了生产和保障供应,这个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俄罗斯也试图靠自己力量重建发动机研发/生产体系,例如直升机用VT-2500替换TV3-117,自行生产舰用燃气轮机等等,但是涉及的领域太广,投资需求太高,绝不是短短几年就能弥补上的。
还是以舰用燃气轮机为例。前苏联时代就能生产的GT-25000系列燃气轮机,功率超过35000万马力,但是22350型护卫舰所需的27500马力燃气轮机,俄罗斯却经过十多年都没能研制成功。甚至于,11356型护卫舰使用的9000马力辅助用燃气轮机,俄罗斯的研发也处处碰壁。
可以说,俄罗斯海空军的主力装备,由于“心脏病”的原因,研发和生产都遇到了严重瓶颈。多种新型直升机、运输机和护卫舰的服役进度都被大幅拖延。
唯一表现好些的,只有战斗机的涡扇发动机,以及坦克的柴油机。
当苏联解体时,负责战斗机和部分运输机发动机的“土星-科学生产”联合体幸运地留在了俄罗斯。但是由于经费有限,再加上工业体系不断削弱,俄罗斯现有发动机产业的发展也非常缓慢。像苏-57战斗机配套的新一代“产品30”发动机,直到苏-57开始量产也没能研发成功,只能作为改进升级方案。
由此可见,具备一个完整的先进发动机研制/生产体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前的俄罗斯和乌克兰,都不具备这种完整体系。放眼整个地球,好像只有美国勉强有吹嘘的资本。(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