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历史悠久的英国智库——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发布一份研究报告《学徒可能已经超越了大师》,认为中国最新战斗机已经胜过俄罗斯最顶级的战斗机。
这篇研究报告很快被各国媒体纷纷转载,国内也有一些军事爱好者热切关注这个话题。
这份报告认为,中国在数十年前还非常依赖苏联(俄罗斯)飞机和武器技术,现在已发展出先进的本土战机、传感器和武器工业,在技术产业规模上超过了俄罗斯,而且战斗机研发的大部分领域都拥有技术领先优势。
那么,俄罗斯到底落后在哪些地方呢?英国智库报告的细节分析,尖锐指出了俄罗斯军事工业的固有弱点,认为几乎不可能重新夺回这些落后领域的竞争优势。
俄罗斯工业体系的不完整,以及经费不足,造成了包括材料、电子元件、精密加工、卫星等等多个方面越来越落后,进而反映在了高科技武器的最新研发上。战斗机技术开始落后,只不过是诸多缺陷集中在一起的结果。
第一,复合材料。俄罗斯的复合材料产业严重落后,是飞机制造的最大弱项之一。目前新一代战斗机广泛应用复合材料替代金属零部件。如歼11B、歼15、歼16等战机虽然都是苏-27的衍生型号,但由于大幅提高了复合材料应用率,在机体轻量化方面获得了先天优势,机动性、航程等性能都得到明显改善。此外,3D打印技术也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新型战斗机、运输机和轰炸机的制造。
相比之下,俄罗斯战机的复合材料应用比例远不如中国和西方,3D打印技术更是远远落后。
第二,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俄罗斯在相控阵雷达技术上起步很早,在冷战后期就开始进行大量研究,但是近年来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实现AESA技术的持续性突破。俄罗斯主力苏-35战斗机仍然采用落后的无源相控阵雷达(PESA),米格-35和苏-57虽然号称应用AESA雷达,但是产品可靠性和成熟度依然很低,严重制约了量产化。
目前,AESA雷达是四代战机和三代该型战机的核心设备,包括美国、欧洲和中国都获得了全面技术突破,并实现了大规模量产。包括歼10、歼11、歼15、歼16、歼20在内,中国战斗机已经大规模换装AESA雷达,在技术上形成了代差优势。相比之下,俄罗斯换装AESA雷达的战机仍然非常稀少,米格-35和苏-57至今没有实现真正的量产。
第三,新型空空导弹。多年以来,俄罗斯的空空导弹发展似乎陷入了停滞,主力导弹仍然是冷战后期出产的R-73、R-77、R-37等导弹。尤其是R-77中距导弹,原本是俄罗斯战机的撒手锏武器,但是技术长期停滞在上个世纪,改进措施也很保守。
另一方面,中国则不断推出更先进的全新导弹,在射程、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上不仅超过了俄罗斯老式产品,甚至开始超越美国产品。俄罗斯虽然还拥有R-33、R-37等远程空空导弹,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但这些导弹也是20-30年前的技术,都是在吃老本。
第四,精确对地攻击弹药。俄罗斯战机虽然拥有不少空地导弹型号,但却严重缺乏卫星制导炸弹等精确对地攻击弹药。以至于,俄罗斯在叙利亚的轰炸行动中依然让图-160、图-22M等战略轰炸机大量使用无制导炸弹,作战效率远不如欧美战机。
从技术角度来看,俄罗斯在导航卫星方面投入不足,“格洛纳斯”卫星系统老化严重,而且缺乏配套的制导元件的开发。因此,俄罗斯在卫星制导炸弹和导弹技术上,比GPS和北斗都差了不止一点。这种落后,导致俄罗斯战机在对地攻击方面存在硬伤,短时间内很难弥补。
第五,隐身技术。俄罗斯虽然号称研制出苏-57隐身战斗机,但是西方普遍认为俄方隐身技术依然比较低下。从苏-57来看,依然存在大量多余的雷达发射源,例如座舱顶盖、无DIS设计的进气口、缺乏遮蔽的发动机涡轮叶片等等,这些都是缺乏隐身设计经验的表现。
相比之下,中国已经推出歼20、歼31和多款隐身无人机,积累了相当充足的设计经验。俄罗斯设计师们却只在苏-57等极少数机种上经受过隐身设计锻炼。
此外,俄罗斯在无人机领域也难以和中国庞大的无人机设计生产体系相提并论,这些都暴露出俄罗斯军事工业严重退化的现实。
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军事工业能够“吃老本”的内容越来越少。除了资金不足外,工业人才的不断凋零也是重要原因,苏联时代的老一辈设计师、工程师和熟练技工都没有足够的年轻人作为替补。不仅如此,大量新概念技术也需要更新的工业体系来配合发展,但是俄罗斯维持老的体系就已经很吃力了,所以面对无人机、3D打印技术等全新技术领域,更是难以做出应对。
如此一来,俄罗斯战机的前景非常不乐观,重现旧时辉煌不过是一场梦而已。(作者:陶慕剑)
无名
关键是发动机问题,拖了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