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幹《中论》名句集

周易岐黄春秋 2023-08-07 14:04:40



徐幹《中论》

《中论》,东汉徐幹撰。徐幹(171—218),字伟长,北海剧县(今山东寿光)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徐幹融汇孔子、孟子、荀子、中庸、中道思想的核心精华,著《中论》以明“大道之中”,欲“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

《中论》是一部政论性著作,全书共二十二篇,涉及为学、修身、德艺、政治、处事、礼法、言语、天文等方面,以儒学为根本,以世情为对象,发言清透,条理畅通,以明正之理,斥偏颇之事。《中论》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徐幹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从前的君子能成就道德端正品行,即便身死但名声不会磨灭,原因在哪里呢?是在于学习。学习可以疏通精神、畅达思想,怡冶情感、涵养品性,是圣人注重的首要大事。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yì)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学习就好像是装饰,器物不经过装饰就不会美观好看,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具有美好的德行。具备美好的德行才可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修饰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神灵。

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wù)寐(mèi)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yǎo)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学习就像是登山,越登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看起始的地方,已经渺远难寻了,但因为学习困难就有所懈怠,这是错误且不应该的。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xùn)飞,不如循雎(jū)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倚身站立而想要到远方去,不如马上疾步行走,这样一定会到达;抬头巡视天空的飞鸟想得到它们,不如循着雎雉的鸣叫去寻找,这样一定可以获得;孤身独居希望能得到智慧,不如勉力学习,这样一定能达到目的。

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君子心中不会随便发愿,发愿的一定是专务学习;不会随意有所行动,行动时一定会追随老师;不会随意发表言论,发表言论一定是为了广博见闻。因此,他的性情随和合群,而且好名声绵延不绝。

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故学者求习道也:马即使有能快速奔行的四足,不熟习驾车的技术,就还算不上是好马;人即使有优秀的资质,不修习道理,就还称不上是君子。所以学习就是要追求学习道理。

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duò),亟(qì)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每天复习,那么所学的东西便不会遗忘;常勉励自己,那么便不会懈怠;多听天下间正大深刻的言论,那么志向会越发广阔远大。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wěi)亹,没而后已:君子对于学习,是一定不会懈怠的,就犹如上天的运转,犹如日月的运行,终身都勤勉不倦,直至身死方才停止。

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shàn),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虽然有才能却没有志向,也不能成就功业。志向,是统领学习的主帅;才能,是学习的弟子。求学之人不用担忧才能不足,而应担心志向没有确立。因此最开始学习的人众多,而最终有所成就的人极少。所以君子一定要确立起他的志向。

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圣人之德,非取乎一道。故曰学者所以总群道也:典雅庄重的音乐,不是只用一个音符;美味菜肴的调和,不是只有一种味道;圣人的大德,不是只吸收一种道理。所以说学习可以汇聚了解各种学派的学说。

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独自思索,就会有凝滞不通的地方;独自行动,就会有困窘不成的情况。

法象立,所以为君子:树立起合乎礼仪规范的仪表、举止,便可以因之成为君子了。

夫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情性治;情性治,故仁义存;仁义存,故盛德著;盛德著,故可以为法象,斯谓之君子矣:仪表容貌,是人的外表。外表端正,本性才能安定;本性安定,仁义才能存身;仁义存身,高尚的德行才能显明;高尚的德行显明,才能因之树立法象,这就可以称为君子了。

人性之所简也,存乎幽微;人情之所忽也,存乎孤独。夫幽微者,显之原也;孤独者,见之端也,胡可简也?胡可忽也?是故君子敬孤独而慎幽微:人本性中所轻忽的,存在于隐微幽秘之处;人性情中所怠慢的,存在于孤身独处之时。隐微,是显明的起初;独处,是显露的开端,怎么能轻忽呢?怎么能怠慢呢?所以君子端敬于孤身独处之时,慎守于隐微幽秘之处。

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检:君子口中没有戏弄嘲谑的话,所言一定有所戒止;没有玩笑取闹的行为,所为一定有所约束。

君子居身也谦,在敌也让,临下也庄,奉上也敬。四者备,而怨咎(jiù)不作,福禄从之:君子立身处世要谦逊,对待同级的人谦让,管理下级庄严,侍奉上级恭敬。这四点具备了,怨愤责备就不会产生,福气与荣禄也就随之而来了。

君子之交人也,欢而不媟(xiè),和而不同,好而不佞(nìng)诈,学而不虚行,易亲而难媚,多怨而寡非,故无绝交,无畔朋:君子与人交往,愉悦而不亵(xiè)慢,和衷相济而不苟同,和睦友善而不谄媚诡诈,互相学习而不行止虚伪,容易亲近却难以献媚逢迎,常宽谅待人而很少责难他人,所以没有断绝的交谊,也没有背叛的朋友。

夫礼也者,人之急也,可终身蹈,而不可须臾(yú)离忘也。须臾离,则慆(tāo)慢之行臻(zhēn)焉;须臾忘,则慆慢之心生焉,况无礼而可以终始乎:礼法,是人所急需的,可以终身遵循,不可以有片刻的背离忘记。有片刻的背离,怠惰的行为就会出现;有片刻的忘记,怠惰的思想就会产生,更何况不循礼法哪能善始善终呢?

夫礼也者,敬之经也;敬也者,礼之情也。无敬无以行礼,无礼无以节敬,道不偏废,相须而行。是故能尽敬以从礼者,谓之成人:礼,是恭敬的准则;恭敬,是礼的本质。没有恭敬就无从施行礼,没有礼就无从节制恭敬,道理原则不可取此而弃彼,要相互配合才能实行。所以能竭尽敬意以遵从礼的人,可以称为“成人”。

过则生乱,乱则灾及其身:过分就会出现变乱,变乱那么灾祸就会降到他的身上。

声气可范,精神可爱,俯仰可宗,揖(yī)让可贵,述作有方,动静有常,帅礼不荒,故为万夫之望也:声势气概可为模范,神情意态令人仰慕,举止行为值得推重效法,礼仪文德能被重视崇尚,传承与创新有道得法,行与止有原则规律,遵循礼法而不荒废,所以为万民所敬仰。

君子之治之也,先务其本,故德建而怨寡;小人之治之也,先近其末,故功废而仇多:君子处理事情,首先致力于己身根本,所以好的德行得以建立,而怨隙很少出现;小人处理事情,首先致力于外在非根本的,所以常做无用功而且引起很多仇怨。

见人而不自见者谓之矇(mēng),闻人而不自闻者谓之聩(kuì),虑人而不自虑者谓之瞀(mào)。故明莫大乎自见,聪莫大乎自闻,睿莫大乎自虑:看得见他人却看不清自己的人称作“矇”,听得到他人却听不清自己的人称为“聩”,思虑他人而不虑省自己的人称作“瞀”。所以最好的眼力是能看见自己,最大的明察是能听到自我,最明达的思考是省虑自身。

知者举甚轻之事,以任天下之重;行甚迩(ěr)之路,以穷天下之远:有智慧的人做十分容易的事情,就能以之承担起天下的重任;走很短的路,就能因之行尽天下间遥远的地方。

德弥高而基弥固,胜弥众而爱弥广:德行越高尚根基就越稳固,承担的越多惠爱就越广。

君子之于己也,无事而不惧焉:我之有善,惧人之未吾好也;我之有不善,惧人之必吾恶也;见人之善,惧我之不能修也;见人之不善,惧我之必若彼也:君子对于自身,没有什么事是能不畏惧的:自己有善行美德,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自己有不好的德行,害怕别人厌憎自己;看见别人的善言善行,害怕自己不能学到;看见别人不好的德行,害怕自己也会像他一样。

君子不恤(xù)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君子不忧虑年纪的衰暮,而是担心心志有所倦怠。

夫行异乎言,言之错也,无周于智;言异乎行,行之错也,有伤于仁,是故君子务以行前言也:行为与言论不同,若是言论的过错,就显得智虑不周全;言论与行为有异,若是行为的过错,就会损害仁义,所以君子一定要践行说过的话。

民之过,在于哀死而不爱生,悔往而不慎来,喜语乎已然,好争乎遂事,堕于今日,而懈于后旬,如斯以及于老。故野人之事,不胜其悔,君子之悔,不胜其事:人们的过失,在于哀惧死亡而不知爱惜生命,追悔以往却不知慎对未来,喜欢谈论已经发生的事,爱好争辩已经完成的事,懈怠于今日,又懒散于来时,就这样到老。所以庶人俗士做事情,总有太多追悔,而君子之悔,在于力不能胜任其事。

小人朝为而夕求其成,坐施而立望其反,行一日之善,而求终身之誉。誉不至,则曰善无益矣。遂疑圣人之言,背先王之教,存其旧术,顺其常好,是以身辱名贱,而不免为人役(yì)也:小人早上做了事晚上就贪求其能成功,坐着施予起身就图望回报,做一天的善事,却想贪求终身的美誉。美誉没得到,就说做善事没有好处。于是便怀疑圣人的言论,背离先王的教导,保留他原来的方式,顺从他素常的喜好,因此为人所辱而名声卑贱,且不免被人役使。

人有大惑而不能自知者,舍有而思无也,舍易而求难也。身之与家,我之有也,治之诚易,而不肯为也;人之与国,我所无也,治之诚难,而愿之也:有很大的迷惑却不能自我认识到的人,是因为他们舍弃自己所拥有的而殚(dān)思竭(jié)虑于自己所没有的,舍弃容易的而希求艰难的。自身与家庭,是自己拥有的,要管理起来实在是很容易,却不肯去做;他人和国家,是自己没有的,管理起来实在是很困难,却甘愿去做。

怀疾者,人不使为医,行秽者,人不使书法,以无验也:自己就有疾病的人,人们不会让他来行医,自己行止就很不好的人,人们不会让他来载录合于法度的事,因为在他们自己身上都没有效验。

能胜其心,于胜人乎何有?不能胜其心,如胜人何:能制服自己的心,对于制服他人又有何难呢?不能制服自己的心,又如何制服别人呢?

一尺之锦,足以见其巧,一仞(rèn)之身,足以见其治,是以君子慎其寡也:一尺的锦缎,足以看出其技艺的精致巧妙,一仞高的身躯,足以看出他是如何处理好事情,所以君子在孤身独处的时候要慎守己身。

琴瑟鸣,不为无听而失其调;仁义行,不为无人而灭其道:琴瑟奏鸣,不因为无人赏听而错乱音调;仁义施行,不因为没有志同者而灭弃其道。

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道路不艰险,就无从知晓马的好坏;责任不重大,就无从知道人德行的优劣。

君子日强其所重,以取福;小人日安其所轻,以取祸:君子每天勤勉于实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来迎福,小人每天安乐于自己短浅的贪求以得祸。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世道太平,行善的人能得福,作恶的人则得祸。到了世道混乱的时候,行善的人无法得福,作恶的人也不得祸,这是非常规的现象。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为非常规的特例而怀疑常规的道理,所以遵循福来的道理,防范祸至的途径。

遇不遇,非我也,其时也:能不能得到机遇成就志向,这不是仅靠自己就能决定的,还要看时势机会。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人要是好行善事,福即使还没到,祸却早已远离其身;人要是不好行善,祸即使还未到,福却早已远离其身了。

以岁之有凶穰(ráng)而荒其稼(jià)穑(sè)者,非良农也;以利之有盈缩而弃其资货者,非良贾(gǔ)也;以行之有祸福而改其善道者,非良士也:因为年成有歉有丰而荒废耕作的,不是好农民;因为利益有盈有亏而抛弃资财货物的,不是好商人;因为行事有祸有福而更变行善为义的,不是好士人。

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足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君子总是保持心志谦虚,容貌恭敬,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超群出众,就凌驾于众人之上,他看别人都觉得很贤能,看自己总觉得很不足,所以人都愿意不厌其烦地告谕他,不惮疲倦地教导他。

君子之于善道也,大则大识之,小则小识之,善无大小,咸载于心,然后举而行之。我之所有,既不可夺,而我之所无,又取于人。是以功常前人,而人后之也:君子对于善道,大的就记住大处,小的就记住小处,不论大小,皆谨记于心,然后遵行。自己已具备的,就不会失掉,而自己还没有的,又可以向他人学取。因此他的功业成就常常先于别人,而别人常落在他的后面。

才敏过人,未足贵也;博辩过人,未足贵也;勇决过人,未足贵也。君子之所贵者,迁善惧其不及,改恶恐其有余:才能聪敏超过他人,不值得推重;博学雄辩超过他人,不值得推重;勇敢果决超过他人,不值得推重。君子所当推重的,是担忧改过向善还不足以达到善,害怕改正缺恶仍留有余过未改。

夫恶犹疾也,攻之则益悛(quān),不攻则日甚。故君子之相求也,非特兴善也,将以攻恶也。恶不废则善不兴,自然之道也:恶行就像疾病,攻治它才会逐渐痊愈,不攻治就会日益恶化。所以君子所求的,不只是兴扬美德善道,还要攻治劣行恶举。恶行不能废止,善道就不能兴盛,这是自然的道理。

人之所难者二:乐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夫惟君子,然后能为己之所难,能致人之所难:人有两件事难以做到:乐于自己修正自己不好的地方很难,能指出别人不好的地方使他自正也难。只有成为君子,才能做好自己所难之事,才能使他人到达其自身难以到达的地方。

视不过垣(yuán)墙之里,而见邦国之表;听不过阈槷(niè)之内,而闻千里之外,因人之耳目也。人之耳目尽为我用,则我之聪明,无敌于天下矣:目视虽然不过墙内,却能看见邦国之外;耳听虽然不出门内,却能闻知千里之外,这是借助他人的耳目而为己用。他人的耳目尽皆为我所用,那么我的耳目视听,天下就无有能及的了。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抵御寒冷,没有比厚皮毛衣更好的了;制止责谤,没有比修治己身更好的了。

事莫贵乎有验,言莫弃乎无征:做事没有比其有所效验更可贵的,说话没有比无证验更应抛弃的。

欲人之信己也,则微言而笃(dǔ)行之。笃行之则用日久,用日久则事著明,事著明则有目者莫不见也,有耳者莫不闻也,其可诬哉:想让人相信自己,就少说话而切实专心地践行。切实践行需历时持久,历时持久那么事业便会彰明,事业彰明那么有眼睛的人就没有看不见的,有耳朵的人就没有听不到的,难道谁还能诬蔑歪曲吗!

根深而枝叶茂,行久而名誉远:根扎得深,枝叶才会繁茂;善行持久,声誉才会远传。

染不积则人不观其色,行不积则人不信其事:染料不累积人们就不能看到它的颜色,德行不累积人们就不会相信他所做的事。

事自名也,声自呼也,貌自眩也,物自处也,人自官也,无非自己者:事自得其名,声自喧其音,貌自辉其容,物自居其处,人自理其身,没有不是因由自己的。

闻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思过而不改,谓之失体。失体丧心之人,祸乱之所及也。君子舍旃(zhān):听到过失却不改正,叫“丧心”;思省过失而不改正,叫“失体”。失体丧心的人,祸乱将降及其身。君子是不会这样的。

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言费则身贱,身贱则道轻,道轻则教废:君子一定谨慎他的言论,谨慎他的言论,那么别人就会敬重他这个人,敬重他这个人那么就会推重他的思想主张,推重他的思想主张那么教化就会因之而成。说的话不被采纳那么别人就会轻视这个人,轻视这个人那么就会轻贱他的思想主张,轻贱他的思想主张那么教化也就荒废不能推行了。

君子之与人言也,使辞足以达其知虑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君子与人说话,使所用的言辞可以达到对方智虑能达到的地方,所说的事可以契合对方性情悦乐的地方,不会超过对方能力所及而强制他知晓。

君子将与人语大本之源,而谈性义之极者,必先度其心志,本其器量,视其锐气,察其堕衰,然后唱焉以观其和,导焉以观其随:君子将要与人言说事物的根本,谈论极致的道理的时候,一定会先衡量他的心志,推究他的才识度量,观察他的锐进之气,考察他的怠惰之态,然后发起言说来看他的应和情况,以言语引导来看他的跟随情况。

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才艺是品德的枝叶,品德是做人的根本。

君子非仁不立,非义不行,非艺不治,非容不庄,四者无愆(qiān),而圣贤之器就矣:君子无仁不能立身,无义不能行动,无才艺不能治事,无仪容不能庄雅,四者都没有违失,那么圣贤之才就完备了。

夫辩者,求服人心也,非屈人口也:辩论,追求的是折服人心,不是屈服他人的口舌。

君子仁以博爱,义以除恶,信以立情,礼以自节,聪以自察,明以观色,谋以行权,智以辨物:君子以仁施行博爱,以义消除邪恶,以信树立真诚,以礼管制自我,以善听来自我审察,以善视来明察人意,以谋虑行使权变,以智明辨事理。

夫明哲之士者,威而不慑(shè),困而能通,决嫌定疑,辨物居方,禳(ráng)祸于忽杪(miǎo),求福于未萌,见变事则达其机,得经事则循其常,巧言不能推,令色不能移,动作可观则,出辞为师表:那些明智睿哲的人,面临威逼而不屈惧,身处困窘而能通达,决断嫌疑,分辨事物,使之各得其所,在灾患还处于极细微时便已除之,在福善还未萌发时便即求之,看到变化的就能通达其关键所在,遇到常见的事则能循行常法,巧言令色都不能改变他的心志,他的行为可以观摩效法,言辞可以为人表率。

夫登高而建旌(jīng),则其所视者广矣;顺风而振铎(duó),则其所闻者远矣。非旌(jīng)色之益明,铎声之益远也,所托者然也:登上高处树立起旌旗,那么在很广阔的视域里都能看见它;顺着风向摇铃,那么很远的地方都能听见铃声。不是旌旗的颜色更加鲜明,大铃的声音更加远扬,是托于高处与顺着风向使它们这样。

求名有三:少而求多,迟而求速,无而求有。此三者不僻为幽昧(mèi),离乎正道,则不获也,固非君子之所能也:求名有三种:名少的求多,名来得迟的求来得快,没有名的求有名。这三种若用不光彩的,偏离正道的方式,那么是没有办法迅速获得的,这本非君子能为。

君子者能成其心,心成则内定,内定则物不能乱,物不能乱则独乐其道,独乐其道则不闻为闻,不显为显:君子能专诚自己的内心,心诚那么就能心定,心定那么外物不能扰乱,外物不能扰乱那么就能独自乐行其道,独自乐行其道那么即使无名也会自成其名,即使不有意彰显也自会彰显。

使民劳而不至于困,逸而不至于荒:使百姓劳身但不至于疲乏,安逸但不至于怠惰。

古之交也近,今之交也远;古之交也寡,今之交也众;古之交也为求贤,今之交也为名利:古代的交游近,现在的交游远;古代的交游少,现在的交游多;古代的交游是为结交贤友,而现在的交游是为求取名利。

君子爱其形体,故以成其德义也:君子爱惜他的身体,所以成就他的道德仁义。

近物者易验,而远数者难效:眼前事物容易检验,而长远的谋划难以立见成效。

道有本末,事有轻重,圣人之异乎人者无他焉,盖如此而已矣:有根本的道理也有无关紧要的道理,有主要的事情也有次要的事情,圣人与常人的不同不在别处,就在于能分清道理事情的本末轻重罢了。

凡明君之用人也,未有不悟乎己心,而徒因众誉也:凡是贤明的君主任用人才,没有自己内心不明察而仅仅根据众人赞誉的。

非有独见之明,专任众人之誉,不以己察,不以事考,亦何由获大贤哉:没有见人所不能见的洞彻明察,用人时专信众人的赞誉,不经过自己观察,不考察他如何行事,又从何处来获得大贤之才呢!

君子者,行不媮(tōu)合,立不易方,不以天下枉道,不以乐生害仁,安可以禄诱哉:君子,行事不苟且迎合,立身不改易其道,不因天下好恶而违背正道,不因珍惜生命而损害仁义,哪里可以用爵禄来诱惑呢?

赏罚者,不在乎必重,而在于必行。必行则虽不重而民肃,不行则虽重而民怠:奖赏与惩罚,不在于程度一定要很重,而在于一定要实施。赏罚必定实施那么即使程度不重民众也会恭敬谨肃,赏罚不实施那么即使程度很重民众也会懈怠轻慢。

当赏者不赏,则为善者失其本望,而疑其所行;当罚者不罚,则为恶者轻其国法,而怙(hù)其所守:应当奖赏的却不奖赏,那么行善的人就失去了他原本的期望,而怀疑自己的善行;应当惩罚的却不惩罚,那么作恶的人就会轻忽国法,而继续仗恃自己的恶行。

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留庆赏。夫何故哉?将以有救也:圣明的君主不敢因为亲属的恩情而废除刑罚,不敢因为对仇敌的怨恨而保留赏赐。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将用来救民于废善行恶的。

赏罚不可以疏,亦不可以数(cù)。数则所及者多,疏则所漏者多。赏罚不可以重,亦不可以轻。赏轻则民不劝,罚轻则民亡惧;赏重则民徼(jiào)倖(xìng),罚重则民无聊:赏罚不能太过稀疏,也不能太过密集。密集那么所涉及的人就很多,稀疏那么所遗漏的人就很多。赏罚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奖赏太轻那么民众就不会得到鼓励,惩罚太轻那么民众就不会畏惧;奖赏太重那么民众就会生出非分的企求,惩罚太重那么民众就会窘困无依。

赏罚之于万民,犹辔(pèi)策之于驷马也,辔(pèi)策不调,非徒迟速之分也,至于覆车而摧(cuī)辕:赏罚对万民来说,就像是缰绳和马鞭对于拉车的四马一样,缰绳和马鞭不协调,不仅仅会有快慢的区别,更会到翻车折辕的地步。

水有源,治有本:水流有源头,治国有根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3 阅读:304

周易岐黄春秋

简介:读史明智,鉴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