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姆女神的眼泪是泸沽湖的一个著名景点,这个名称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美丽的格姆女神爱上了她的“阿夏”瓦如卡那男神,他们在相会的那晚因缠绵沉醉,男神跨上神马准备离去时天亮了,神马被缰绳一紧而踏下一个深深的马蹄窝,马背上的男神化成了东边回头望的瓦如卡那山,女神伤心的眼泪注满了马蹄窝,她自己化成了格姆山,泪水变成了泸沽湖。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为川滇共辖,湖东为盐源县泸沽湖镇(原左所区),湖西为宁蒗县永宁乡。湖泊略呈北西—东南走向,湖泊面积50.1平方公里,湖水库容量为22.52亿立方米。
泸沽湖,古名勒得海、鲁枯湖,纳西族摩梭语“泸”为山沟,“沽”为里,意即山沟里的湖。又因西岸盐源县元、明、清三代设左所土司千户所,解放后设左所自治区,又名左所海,俗称亮海,泸沽湖。


在漫长地质年代里,泸沽湖地区属巴颜喀拉山地槽区、金沙江褶皱系。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剧烈相撞、挤压,使地壳上升、褶皱、陷落或断裂,为泸沽湖形成奠定了地质构造基础。
大约距今500万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泸沽湖地区产生了北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断层,其交汇处成为泸沽湖南北宽阔水域的大致中心处,此时泸沽湖已具断陷构造湖雏形。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及外力的岩溶作用,对泸沽湖及其外围地区地貌形态产生重要影响。湖盆在断陷和冰川作用下形成,质地为岩石,周边有三角面的断崖和U型冰川谷地等地形。
在多种地质作用下,地表水汇聚在构造盆地和岩溶洼坑中,形成泸沽湖雏形。之后在地质构造运动、气候变化、水文条件变化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其湖泊形态、水位、面积等经历多次微小变化和调整,最终形成现今的泸沽湖。


泸沽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在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泸沽湖在行政区划上,隶属四川省盐源县和云南省宁蒗县共同管辖,其中四川省盐源县管辖东部的29.6平方公里(含沼泽湿地5.8平方公里),云南省宁蒗县管辖西部的27.0平方公里。
泸沽湖中有5个全岛,4个半岛,一个长岛,14个湖湾,湖中散布5个全岛、3个半岛、1个海堤连岛,一般高出水面15至30公尺,湖周群山环抱,格姆女神山高踞湖畔,后龙山楔入湖心,构成形如马蹄的泸沽湖。
格姆女神山,海拔3754.7米,是泸沽湖四周最高的山峰。在摩梭神话传说中,此山是格姆女神的化身。转山节期间,摩梭人都要上女神山祭祀女神。



泸沽湖湖盆区坐落于永宁盆地,是中国第三大深水湖泊,湖内有一小岛。泸沽湖周边主要居住着摩梭人、彝族和普米族,沿岸居住有蒙古族7种民族,约1.3万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奇特的民族风情,使这里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泸沽湖区域内设有丽江泸沽湖摩梭文化旅游区、凉山州泸沽湖旅游景区。
泸沽湖是高原断层溶蚀陷落湖泊,湖面呈马蹄状。湖盆是在断陷和冰川作用下形成,质地为岩石,湖盆内壁陡峭,周边山峦环绕,湖岸多半岛、岬湾。


属金沙江支流雅砻江水系,湖水主要来自湖四周的10多条溪流、石灰岩山地的岩溶地下水以及雨水补给。湖水能见度12米,水质总体保持国家地面水Ⅰ类标准,是中国最清澈的高原深水湖泊之一。
植物资源丰富,有波叶海菜花等珍稀植物,还有多种珍稀动物,如黑颈鹤、厚唇裂腹鱼等,是众多水禽动物在云贵高原的主要越冬栖息地之一。

泸沽湖畔居住着众多民族,以蒙古族为主(注:不是“摩梭族”,中国56个民族中没有“摩梭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民委等部门在第一次民族识别中,将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识别为纳西族,而四川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则为蒙古族),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语摩梭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泸沽湖摩梭人仍保留着母权制家庭形式,被称之为“神秘的女儿国”,母系家庭中母亲主宰一切,女性在家庭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摩梭人几乎全民信教,除了信奉自己的原始宗教“达巴教”外,还信仰喇嘛教。


旅游景点有里格半岛、格姆女神山、草海走婚桥等景点。里格半岛风景秀丽,岛上有独特的摩梭族建筑;格姆女神山是摩梭族的神山,山顶可观泸沽湖全景;草海走婚桥则是摩梭男女约会的地方。


198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9年,四川省凉山州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泸沽湖州级自然保护区。
以泸沽湖及其周边山地第一层山脊范围的区域划为自然保护区域,其中云南泸沽湖湿地保护区面积8133.0公顷,属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泸沽湖东部区域及其周边山地,保护面积16867.0公顷,属州级自然保护区。
泸沽湖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优美的旅游胜地,还承载着丰富的摩梭文化,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