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荡山,简称雁山、雁岩,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东南第一山”之誉,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雁荡镇雁山路88号。雁荡山分为南雁荡山和北雁荡山,瓯江断裂以北称为北雁荡,以南称为南雁荡。
雁荡山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而得名。



雁荡山形成于约1.2亿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是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火山带中一座白垩纪流纹质破火山。在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板块俯冲,摩擦产生热能使上地壳和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当有断裂通往地表时,岩浆沿通道上升喷发,造就了雁荡山古火山。
雁荡山历经4期喷发、2次塌陷、1次侵入 。火山喷发形成了流纹岩和凝灰岩等岩石,构成了雁荡山的地质基础。火山活动致使地壳抬升,后经断裂、切割、崩塌和流水侵蚀等内外力共同作用,塑造出雁荡山现今形态万千的地貌景观,如奇峰、怪石、幽洞、飞瀑等 。




雁荡山开山凿胜始于南北朝,南朝梁代昭明太子在芙蓉峰下建寺造塔,为雁荡山的开端。唐代西域高僧诺讵那因慕雁荡山美名,率弟子三百人来此弘扬佛教,使雁荡山开发规模逐渐增大。
到了宋代雁荡山共建有十八寺、十院、十六亭,成为当时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留下了大量的诗词、碑刻、题字等文化遗产。
明清时期,雁荡山的佛教文化继续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成为了文人雅士的聚集地,他们在这里吟诗作画,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作品。



雁荡山西高东低,西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与乐清湾相接形成海积平原。山脉多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海拔一般在500-600米,最高峰百岗尖海拔1056.5米。
地貌可分为中山、低山和平原三类。在火山活动及后期流水侵蚀、差异风化等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锐峰、叠嶂、方山、石门、柱峰、岩洞、天生桥、峡谷、瀑潭等奇特地貌,有“造型地貌博物馆”之称。





雁荡山除雁荡山主体山脉外还包括苍山支脉,整体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为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西雁荡山(泽雅)、东雁荡山(洞头半屏山)。
北雁荡山位于乐清市境内东北部,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飞瀑流泉称胜,灵峰、灵岩、大龙湫三个景区被称为“雁荡三绝” 。万山重叠,群峰争雄,悬嶂蔽日,飞瀑凌空,古木参天,自古就有“寰中绝胜”之誉,是全国十大名山之一。


中雁荡山位于乐清市西南部,原名白石山,以山石色白而得名,境内以峰雄嶂险、洞幽寺古、潭碧林翠著称,设有玉甑、西漈、三湖、东漈、凤凰山、杨八洞、刘公谷等七大景区,共计景点300余处。



南雁荡山位于浙江省平阳县城西北,奇峰怪石、异洞飞瀑众多,有会文书院、报国寺等古建筑物。主峰明王峰,海拔1080米,山顶有泥塘沼泽,秋科时节有大雁在此栖息,且与北雁荡山遥望相对,故名南雁荡。


西雁荡山(泽雅):位于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以群瀑、碧潭、幽峡、奇岩为特色,有金坑峡、七瀑涧等景点。西雁荡山境内山清水秀,峰险洞幽,素有“浙南大峡谷”的美誉,设有金坑峡景区。


东雁荡山(洞头半屏山):位于温州市洞头区,其半屏山以断崖峭壁、海上风光著称 。连绵数千米的绝壁依次展开惟妙惟肖的迎风屏、赤象屏、孔雀屏、鼓浪屏等巨幅岩雕画屏,是中国最长最大的海上天然岩雕,被誉为“神州海上第一屏”“海上天然岩雕长廊”。


景区包括乐清境内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和平阳境内南雁荡山,以景点布局分为灵峰、灵岩、大龙湫、三折瀑、雁湖等八个景区,有500多处景点,其中灵峰、灵岩、大龙湫被称为“雁荡三绝”。
灵峰是雁荡山的东大门,有“日景耐看,夜景销魂”的特点。日景有合掌峰、观音洞、双笋峰等景点;夜景时,诸峰在月光和灯光映衬下,呈现出如“雄鹰敛翅”“犀牛望月”“夫妻峰”等栩栩如生的形象。



灵岩因状如屏风被称屏霞嶂,景区内有天窗洞、龙鼻水、小龙湫、玉女峰等景点。这里还有著名的灵岩飞渡表演,表演者在天柱峰和展旗峰之间的钢索上进行高空飞渡、采药等惊险动作。



大龙湫瀑布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瀑布之一,落差达197米 [__LINK_ICON]。瀑布水势变幻多姿,正如清时袁枚所写:“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



雁荡山大尺度的奇特景观形象,给诗人、画家、文人学士以强烈的美感和灵感。于此赋诗作画,留下大批作品,其中诗词5000多首,以及龙鼻洞等400多处摩崖石刻,还有南阁牌坊等历史古迹。



2005年2月12日,雁荡山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跻身“世界地质公园”行列。2007年,温州市雁荡山风景名胜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A级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