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闹钟已响,月牙泉边等你来“沙”雕!

鲁荣的视界 2024-11-14 17:50:32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城南5千米处,占地面积为76.82平方千米,核心景区面积界定为12.79平方千米。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鸣沙山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东西绵延4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主峰海拔1715米,山体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细沙堆积而成。

月牙泉地处鸣沙山的环抱之中,因形状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泉内产有铁背鱼和中药材七星草。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有中门、东门、西门3个入口,由6大景区组成,主要景点有第一泉石碑、夫妻柳、月牙泉、鸣沙山、药王庙遗址等。

鸣沙山历史悠久,东汉时期被称为沙角山,相关记载可见于东汉辛氏的《三秦记》,书中描述其峰愕危峻,逾于石山,沙粒粗色黄,人欲登峰,步下入穴,即有鼓角之声,震动人足。

魏晋时期开始被叫做鸣沙山,当时的《西河旧事》记载,沙州天气晴明时,即有沙鸣,闻于城内,人游沙山,结侣少则生怖惧,莫敢前。

唐代,民族间大融合,关于鸣沙山的文字记载大量涌现。《沙州图经》称其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元和郡县志》也记载鸣沙山一名神山,在县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为沙垄,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吹风,辄复如旧。

五代时期,《敦煌录》记载鸣沙山去州十里,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此山神异,峰如削成。

敦煌地区有大量原始沉积沙,其南北多山,山势南高北低,东西狭长形成风的通道,在风力作用下,这些沙子被搬运堆积,为鸣沙山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当地不同方向的风通过狭长通道,将沙源地的沙子吹来,沙子在泉区受环形山阻挡旋转上升,被带上山顶或抛向另一侧,沙粒不断沉积,长年累月便形成了鸣沙山。

每当人们踏足其上,沙子便会发出如鼓角般的声音,轻时如丝竹般悦耳,重时则如雷鸣般震撼,这便是著名的“沙岭晴鸣”。鸣沙山沙动成响这一奇景在《敦煌县志》中被誉为敦煌八景之一,敦煌古称沙州也是得名于此。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其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始称月牙泉。这处清泉,水质甘冽,澄清如镜,历经千年沙暴侵袭,却始终保持清澈,沙不进泉,水不浊涸,成为沙漠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月牙泉处于敦煌党河洪积扇和西水沟洪积扇两个扇间洼地的中心地带,地势低洼,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径流能够为其提供水源,当地下水位抬升,地下水便溢出地表形成月牙泉。

月牙泉所在位置的地质构造使其下方存在地下潜流,且其底部多为砂砾构造,透水性好,方便地下水补给,保证了月牙泉的水源供应,使其能在干旱的沙漠环境中千年不涸。

在历史上,鸣沙山月牙泉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景点,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并留下了许多诗词佳作。如今,鸣沙山月牙泉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0 阅读:8
鲁荣的视界

鲁荣的视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