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赏析–【苏格拉底之死】在牢狱中饮鸩自杀毫不畏惧

以丹聊历史 2024-12-24 15:33:21

有这样一幅画作,名为《苏格拉底之死》,单是名字,便透着一股庄严肃穆的高级感.

仿若能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沉重足音,令人心驰神往又心怀敬畏。

提及苏格拉底,这个名字承载着古希腊智慧的余晖,却也裹挟在一众拗口的古希腊人名当中,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第欧根尼…… 这些名字犹如神秘的符号,考验着我们的记忆力。但苏格拉底,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星辰,作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他开启了思想的鸿蒙,是当之无愧的先驱巨擘。

在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他凭借卓越的智慧与深邃的思想,收获了大批忠实拥趸,声名远扬。

然而,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总会招惹阴霾,嫉妒的目光也如影随形。

彼时,眼红他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虽无真才实学,却手握一项 “特殊技能”——举报。值得一提的是,古希腊的举报人颇具 “胆量”,他们不像如今躲在屏幕后的匿名键盘侠,而是实名检举。

阿尼图斯、迈雷托斯和吕康,便是向苏格拉底发难的三人,虽说他们与这段故事的内核关联不大,可念起这些名字,仿佛能触摸到那段风云诡谲岁月的一丝余温。

苏格拉底被指控两项罪名:不信神与蛊惑青少年。

在那个君权神授的时代,质疑神祇无疑是触动了统治阶层的根基,于是,他被推上审判席,由此展开了一场载入史册的精彩辩论 ——“苏格拉底的申辩”。

面对法官质问是否认罪,苏格拉底给出 “我不知道” 的回应。于他而言,哲学本就是拥抱无知的旅程,真正的智慧恰恰是洞悉自身的浅薄。这般回答,放在今日,要是老板、老师或是长辈抛出问题,我们也这般回应,那后果怕是不堪设想,而苏格拉底却因此面临死刑判决,行刑方式是饮下毒酒。

这幅画定格的,正是苏格拉底服毒前,为学生讲授最后一课的震撼场景。

《苏格拉底之死》堪称西方绘画史上的经典母题,众多画家都曾以此为蓝本创作,若将这些作品串联,俨然是一部生动的连环画,从举杯赴死,到毒发痛苦,再到生命消逝,每一幕都满是张力。而我们眼前这幅,无疑是同类题材中的翘楚。

它诞生于 1787 年,彼时,法国大革命如暗流涌动,山雨欲来,民众的觉醒意识喷薄欲出,自由与民主的思潮席卷大地。这幅画恰似一把火炬,苏格拉底象征自由的形象,瞬间点燃民众心中对旧制度反抗的烈火,成了自由的精神图腾。

画作的创作者是大卫,是一位在人品方面饱受争议的画家。

单看这幅画,便能窥探出大卫在艺术与政治领域的勃勃野心。

画面精心布局了 13 个人,12 位弟子与家人环绕着 70 岁却依旧矍铄的苏格拉底,这般 12 加 1 的构图,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大卫似乎有意与这位大师隔空过招。不仅如此,若细细端详,还能发现拉斐尔式的人物动作神韵,以及卡拉瓦乔风格的光线运用,集众家之所长,熔于一炉。

画中最引人玩味的,当属弟子们各异的神态。

有人悲痛得肝肠寸断,五官扭曲;有人近乎歇斯底里,情绪失控。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坐在床角的一位老人——柏拉图,苏格拉底最负盛名的弟子。

说起柏拉图,不少人会调侃他是个远离世俗欲望的 “纯爱男”,可他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详尽记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与言行。

要知道,苏格拉底并未留下任何亲笔著作,他的智慧火种全靠柏拉图的笔墨得以存续。

然而,这幅画暗藏玄机:事实上,柏拉图当时并不在苏格拉底服毒的现场,彼时的他还是个年轻人。

这便引人遐想,这幅画或许是在暗示,眼前的一切皆源于柏拉图的想象。倘若没有柏拉图的记录,苏格拉底的思想光芒或许早已湮灭在历史尘埃。

只是,柏拉图笔下内容的真实性,早已无从稽考。

这本身就是一个深邃的哲学命题:柏拉图究竟是在忠实记录苏格拉底,还是用文字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苏格拉底形象?恰似那古老的谜题——是上帝缔造了人类,还是人类虚构出上帝?

这层层嵌套的疑问,让这幅画超越了色彩与线条,承载着跨越千年的思辨,静静等待后人一次次解读、叩问,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迷雾中,探寻智慧的真谛。

文本内容源自@顾爷的视频内容

0 阅读:1

以丹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