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战争伊始,日本陆军内部便在是否向华北增兵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一派颇具战略眼光,他们认为中国关内缺乏良好工业基础以及日本急需的石油、橡胶、钢铁等资源,全面侵华可能得不偿失,主张专心经营中国东北,待机蚕食关内。
然而,以陆军大臣杉山元、关东军宪兵司令东条英机等人为代表的扩大派则持相反意见,妄图对中国实施致命一击,迫使国民政府割让华北,最低限度也要让中国承认伪满的法律地位。
战略分歧7 月 9 日,鉴于军部意见难以统一,裕仁天皇召见陆军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
天皇内心实则不愿扩大战争,一来深知这是一场充满风险的赌博,二来苏联态度不明,担心苏军趁日军侵华之际在背后偷袭。
载仁亲王先是向天皇保证苏联不会趁火打劫,随后略带威胁地指出,日本去年耗费大量外汇购置石油、废钢铁、原棉等战争资源,如今钱已花出并引发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若不发动战争,国内矛盾将被激化,后果不堪设想。
在载仁亲王的劝说下,天皇权衡再三,最终同意了向华北派兵的计划。
杉山元听闻天皇支持全面侵华,兴奋不已,竟向天皇夸下海口,称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这里指的是迫使国民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而吞并华北,而非彻底踏平中国,但这一狂言经日本舆情传播后,演变成了 “三月亡华”,不仅日本国内深信不疑,就连国民党高层也信以为真。
不过,这一误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使国内无人再敢轻言对日媾和。
由于日本的野心不止于吞并华北,中国也坚决抗战到底,全面侵华战争的走势逐渐失控,规模不断扩大,日本政府的开支也日益增加,而正如石原莞尔所料,日本从全面侵华战争中获取的回报微乎其微,连以战养战都难以实现。
侵华战争相持,日本战略调整1938 年底,中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日军速决战的美梦破灭。
11 月,日本近卫内阁发表声明,将对国民政府的策略由打击为主转变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这一转变表明日本高层已认识到单纯的军事胜利难以改变战争走势,企图通过议和摆脱困境。然而,日军中下层却反对议和,他们认为中国军队在战争爆发后一直处于退却状态,形势大好不应言和,甚至将主张议和者视为日本的罪人,欲除之而后快。
在这种情况下,近卫内阁的操作未能成功。
1940 年 3 月,日本政府在与汪精卫进行了近一年的谈判后,扶持其在南京建立汪伪政权。
汪伪政权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在中国问题上已陷入绝境,无奈之下,日本将目光投向东南亚。
1940 年 9 月,日本加入轴心国,并派兵进驻法属越南殖民地北部地区,此举引发美国抗议。作为反制,1941 年 3 月美国国会通过租界法案,将中国列入法案借贷国,罗斯福总统宣布美国将无条件全面援助中国,并要求日本召回驻华军队,否则将对日本实行禁运。
美国认为,日本 85% 的石油、95% 的铁合金、91% 的铜、65% 的煤油以及超过 70% 的汽车、飞机零件依赖从美国进口,禁运将迫使日本就范。
但此时日本政府的外汇储备已濒临枯竭,根本无力从美国进口资源,于是决定全力进军东南亚抢夺资源。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 年 7 月 2 日,裕仁召开御前会议,制定了帝国国策纲要,核心内容为即便与英美开战也要南进。当月,日军强行进驻越南南部,并迫使法国维希政府签订日法共同防卫印支议定书,控制了西贡金兰湾海军基地。
8 月,罗斯福再次警告日本,并联合英国、荷兰冻结了日本在这些国家的全部资产,但日本政府依旧拒绝。
9 月 6 日,日本御前会议批准帝国国策施行要点,决定若 10 月下旬外交途径无法解决问题,便决心对美开战。
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日本联合舰队指挥官山本五十六提出不同意见。他深知美国强大的工业能力,认为既然要开战,就应趁美国尚未启动战争状态,先发制人偷袭珍珠港,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然后抢占东南亚建立西太平洋防御圈,最后与美国海军决战,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前签订互不侵犯协定,就像当年日俄战争一样。
山本五十六的构想源于对美国橙色战争计划的逆向操作。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海军以日本为假想敌制定橙色战争计划,预计日美开战后日本会封锁菲律宾等美国西太平洋前哨基地,驻菲美军牵制日军 6 个月,待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集结后驶往西太平洋解救被困美军,最终封锁日本本土迫使其投降。
但由于德国在欧洲的迅猛攻势,美国实行先欧后亚战略,放弃橙色战争计划,拟定彩虹战争计划,在欧洲最大限度介入与盟国配合打败德意,在太平洋保持战略防御态势,并将部分太平洋舰队力量调往大西洋舰队以应对英国危机。这一举措削弱了美国在太平洋的防御力量,为日本偷袭珍珠港创造了机会。
11 月 20 日,日本政府向美国摊牌,提出可以不以武力进入东南亚和南太平洋,但要求美国恢复通商关系并停止援华。美国国务院起初起草草案打算有限度恢复对日本的石油、食品和药物出口,然而日本的摊牌只是缓兵之计。
1941 年 3 月至 12 月,日本利用谈判期大力生产,生铁产量达 600 万吨,钢产量达 550 万吨,飞机制造 5000 余架,下水舰艇 48 艘,包括 5 艘航母、1 艘战列舰和 1 艘巡洋舰,而美国在此期间几无动作。
同时,美国在东南亚的驻军力量薄弱,菲律宾仅有 12000 名正规军,其余 12 万为装备和训练不足的雇佣军和民兵,缅甸、马来亚和新加坡的守军也实力不济。
12 月 1 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与英美开战,此前规模空前的日本舰队已在泽特鲁克岛的单冠湾集结完毕,其飞行员经过刻苦训练,准备偷袭珍珠港。
1941 年 12 月 7 日 6 点,日军突击机群第一攻击波 183 架飞机从 6 艘航空母舰起飞扑向珍珠港,7 点 53 分,前方传来 “虎” 的信号,标志着偷袭成功,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
这一系列事件深刻地改变了二战的格局与走向,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也让人们清晰地看到日本在战略决策、国际关系处理以及战争冒险等多方面的复杂表现与深远影响。
文本来源@老威观史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