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学者、一线观察者吴晓波 财经作家摘录自演讲《生而全球》经过这两天峰会,我对“生而全球”四个字都有了新的理解。我觉得这个“生”是生意,同时也是生活,还有可能是生命。
我们这一次可能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全球化。我觉得全球化在更本质上就和现代化与现代性一样。中国有很多高楼大厦,但有多少中国人是具有现代性的人?
所以我认为,全球化的本质是一种价值观。我们相信全球化的普世价值观,相信全球化的人才、资本的自由流动是现代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是我对“生而全球”的最新理解。
我想几个词描述了今天很多企业家朋友们的共同心态,“很兴奋、很陌生、很迷茫”。
很兴奋吧,很陌生吧?要面对各种法规和制度。同时也很迷茫——要出海,但怎么出海?什么时候出海?用什么方式出海?到哪去?这些问题,今天我们还完全没有找到答案,你找到的可能是个问题,这本身已经很了不起。
出海的企业,有些是被卷出来的,有些是被逼出来的,有些是闯出来的。
这一轮的出海和过去有很大的一个区别。我总结了几个原因,包括规避关税、开拓海外市场、为大厂提供配套、降低劳动力成本和欧美采购商的倒逼。由此是今天中国企业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企业会面临更多超出专业能力和认知以外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未来的出海决策和判断。
那么要不要出海呢?还是得出海。在认清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再来做出自己的决策,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
在此也提醒各位,如果仅仅是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而出海,一定要非常谨慎,如果是把这里当成一个落后产能出清的泄洪地,不好意思,这件事你也别想了。
当下我对中国企业出海判断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原来认为,这一次中国企业出海的最好时间窗口,是在最近的10—20年。而现在,工厂无论是在装配能力、还是智能化能力包括人工智能的穿透能力比原来要强得多,由此,我认为如今留给中国企业出海的时间窗口只剩下5—10年的时间。
那么机会在哪里呢?我们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我们有人家所没有的东西,两个品质很相同的人,很难走在一起,相对而言,只有具备互补性的人、互补性的国家和产业才能走到一起。
过去几年,在座的各位企业家,我们对自己比谁都狠,由此形成了我们强大的精密制造能力、元器件能力、专精特新能力以及大型企业的管理能力,未来,我们希望这些能力,能够为东南亚各国和产业提供服务,如果这些国家刚好需要,那便是我们的福分。
这也是我们出海创业或发展的一个初心。
最后,我提出八个投资东南亚的建议。
◎ 第一,摆脱母子思维,坚决构建“第二中心”。
◎ 第二,“抱团出海”,建设以产业集群为特色的工业基地。
◎ 第三,需要链主型企业带头跑出来。
◎ 第四,要加快高素质的供应链出海的服务,提高出海效率。
◎ 第五,得到各国华商社团的支持,“华人帮华人,万事皆可能”。
◎ 第六,要通过风险投资和产业资本的方式,融入当地经济的发展壮大。
◎ 第七,发挥中国的互联网经验,创新商业模式,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第八,友善环境和当地社区,适应工会制度,与当地政府形成亲清关系。
马凯硕新加坡驻联合国前大使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卓越院士
摘录自演讲《“亚洲世纪”来临,企业如何应对》▶▷为什么说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读懂历史演变规律。
19世纪是欧洲人的世纪。当时欧洲人拥有最具活力和最成功的经济,欧洲国家强大到可以征服和殖民整个世界。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体系和充满创新的社会体系,在不开枪的情况下击败了强大的苏联。
苏联解体后,美国和欧洲变得非常傲慢,有学者认为历史已经终结了,西方的制度不用更改了。当西方陷入了沉睡时,亚洲的中国和印度却觉醒了,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吃到了全球化红利。
由此,亚洲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数据显示,2000年美国的GDP是中国的8倍,今天只是中国的1.5倍。我相信中国GDP迟早会超越美国。
所以说,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
▶▷亚洲国家应该关注哪些风险?
不过,新时代也会有新的挑战。拿地缘政治来说,美国与中国的竞争,就让其他国家很头疼。
今天的美国非常分裂,共和党和民主党总是唱反调。但在对华政策上,美国有一个共识是,要遏制中国崛起。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无论谁当选,都会继续给中国施压。
中国和美国已经形成双系统,可能会强迫东南亚国家选边站队。对东南亚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重大考验。
另外一个风险点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微妙,在许多议题上有分歧。如果中国和印度之间发生剧烈冲突,那就会影响东南亚的和平发展。
虽然亚洲地区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对未来依然充满期待。
▶▷亚洲国家的信心从何而来?
首先,持续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已经改变了亚洲人的生活。
中国(China)、印度(India)和东盟(ASEAN)的人口加起来,总共有35亿。
2000年,35亿人只有1.5亿人享受中产生活。到了2020年,中产阶层人数上升到了15亿人。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国际消费市场的最大增量,将来自亚洲,而不是美国或欧洲。
其次,相比于亚洲,欧美人对未来更迷茫。欧盟非常担心美国政局,如果美国撤出乌克兰,那将给欧洲留下一个烂摊子。另外,欧洲国家的领导人素质,也令人堪忧。领导人无能,国家强大从何说起。
反观亚洲,则充满了活力,未来不可估量。
顾清扬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摘录自演讲《全球化与国际经济趋势展望》全球化一定会继续,一定会发展,只不过调整了方向,改变了特征,主角发生了变化。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认为现行的全球化损害了他们的比较优势,因此要阻止全球化的继续扩展。
他们原以为全球化可以是在掌控之中的,他们能够获得持久的优势,可结果表现出来的是发展中国家的高速增长,中国曾经是两位数的增长,印度最近几年的增长也是6%到7%,整个东盟5%的增长,虽然美国去年非常幸运地取得2.5%增长,而整个欧盟只有0.4%,日本去年昙花一现,今年上半年又回到了不到1%。
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使得发达国家开始反对全球化,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在拥护全球化,这个世界完全改变了,以前反对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但是现在发展中国家积极拥护全球化,原因在哪?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收入和市场有限,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超越它的消费能力,它只有让产品走出国门,发展中国家才会形成现金流的回流。
全球不同的机构对世界经济做了不同的展望,不管哪一种预测,都指出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是最高的,而发达国家是相对比较低的。
欧盟4.5亿人口,东盟6.7亿人口,东盟在人口方面是远超过欧盟的。更主要的是发展速度,欧盟的增长率不到1%,特别是受到俄乌冲突的拖累。你看看东盟的增长率,在未来会持续保持在5%上下,未来的东盟和欧盟,谁将是我们的投资希望?
全球200个国家中间发达国家只有31个,而且超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只有两个,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日本,其他的发达国家全部是小国,而发展中国家从人口数量来讲全球最大,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在快速成长。
我们以前的企业走出去,大都是走到发达国家,采取的方式是并购的方式,但那个时代已经不合时宜了,我们必须要走进一个全新的市场,那就是全球南方国家,全球南方国家成为世界一种新的经济力量,甚至可以成为另外一种新的国际政治力量,这个世界不能是一个单级霸权主宰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安全和发展不能少数国家说了算,必须是全球说了算。所以全球南方国家会在政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2年五月开始,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总出口开始超过对发达国家的总出口,到今年的1月份,这个势头仍然保持着并且幅度在扩大。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主要去了两个地方,一个是中亚,另一个到了东南亚。所以说你未来的贸易目的地放在谁的身上?未来的全球化是放在哪个市场?我们在继续扩展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需要把重点更多地移向发展中国家市场。
施展
大观学者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摘录自演讲《中国企业全球化能力建立的机遇与挑战》目前全球经济结构,西方国家是主要的消费国,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家和一部分以德国为中心的东欧国是主要的生产国,再加上一些资源国,它们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但也面临各自的困境:消费国的困境是高粘性通胀,由此带来的高利率侵蚀了其消费能力,于是生产国面临全球需求不足的问题,资源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缘冲突……
如今在商品贸易层面,中国贸易顺差占全球的大部分,如果全世界的钱都被你赚了,这笔钱肯定赚不长。
因为,第一,其他国家没钱赚消费不起,中国就赚不到未来的钱。第二,这种失衡如果没法用经济手段化解,就只能用政治手段来应对。所以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冲突和紧张不仅仅是因为政治和观念,底层还有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中国和西方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钩,但我认为从总体上来说脱不掉。
脱钩主要发生在高端领域,那么,西方在高端领域的比较优势会变大,但是高端领域的比较优势越大,中低端的比较劣势也越大,因为中低端的投资会变得越发不划算,从而中低端被挤出。
那么,那些toB的高端领域就不得不在整体的循环中和有中低端产业的国家形成一个更紧密的经贸循环关系。所以我会说,高端领域越脱钩,整体经济循环反倒可能越挂钩。
那么,在这个背景下,如何理解中国企业出海的逻辑呢?
我把制造业跟互联网做了一个类比。
互联网有后台、中台、前台,制造业也可以类似方式来观察。制造业的后台就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大量的熟练劳动力;“中台”是一个能够高效、大规模、快速迭代地提供各种中间品的庞大供应链网络;前台则是把供应链上的各种中间品组装成最终产品的环节。
但在我看来,五到十年内,“中台”出不去,出海的主要是“前台”。中台不容易出来,原因在于中国的供应链网络规模太大,没有任何一个转入地能承接下来。
假设中台能出来,我们可以推演一下,中国这边会出现大规模失业和破产,要素价格会暴跌,转入地因为体量有限,转入一点之后就“吃撑”了,要素价格就会暴涨,一进一出成本关系就会倒挂,中台继续转出这件事就会被抑制住。
即使不惜一切代价继续转,问题是谁来投资?转入国经济实力不行,自己投资自己很难,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在利率如此之高的情况下,投资实体是很不划算的,只有中国企业家投资了。
于是,“中国”和“中国人”就有可能会走上不一样的节奏:中国因地缘紧张被挤压国际空间,中国人却因越来越难受的贸易环境不得不走出去。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去全球化”主要还是发生在政治层面。
我们看到拉一系列新的“小群”,把中国给踢出去,但在经济层面很可能没有“去全球化”。
我们发现有一些国家加入不止一个群。比如越南、马来西亚,他们都是TPP国家,中国不是,同时他们又是RCEP国家,RCEP是中国和东盟形成的贸易圈,它们就成了两个圈子交叉的“中介国”。
那么对于有向外转移的中国出海企业而言,各种横跨若干新的贸易圈的“中介国”,是理想的转移地,无论是国内供应链还是西方市场,可以充分用起两边的优势。
而对于交叉圈子里的小国们,是有充分的动力去做中介国的,因为可以两边套利,形成一种过去它们所不可能获得的不对称竞争优势。所以“去全球化”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中介型国家,它们也就是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目的地。
在这个理想的状态下,从经济层面来看,全球化正以企业为载体,以更深刻的方式进一步开展。
秦朔
财经学者
秦朔朋友圈发起人
摘录自演讲《从被动到主动:中国制造出海的转变》很多偶然的机缘,也许会变成必然的趋势,并被写入历史,说不定今天就是这样的时刻,当零零星星的出海积累汇聚到一定量级的时候,就代表了一个很大的机遇。
多年前有个说法,前往非洲的任何一趟航班上都能遇见华为公司的人员,那是华为开拓国际市场的时候。这次我所乘的航班上也碰到了众多前来东南亚开拓市场、奋力打拼的中国制造企业。
中企出海潮,东南亚的发展机遇无疑是极为巨大的。
▶▷机遇与挑战同在。
以几十年打造的整个供应链能力为基础,我们出海的机遇是巨大的。但同时,挑战也不少。
比如5月份,美国宣布在原有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电动汽车、锂电池加征高额关税,加税幅度为25%到100%。过去,我们一些光伏企业通过在东南亚建厂和出口,绕过美国的高关税。
但这次,美国宣布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四国的光伏关税豁免期在6月6日结束后不再延期。这样我们的企业就面临着到底要不要继续维持在东南亚的产能的问题。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出海总有风浪,要有定力。
出海代表着中国企业的拓荒精神。上世纪90年代时,很多浙江企业想要去广交会,当时民企还没有自营的进出口权。
参会必须办证,没有证就进不去。浙江飞跃缝纫机的创办人邱继宝是钻地道钻进去的,他手持一个塑料袋,将西装放置其中,钻进去再疏通有关人员,穿上西装,步入广交会的“战场”找生意。前几年我到海尔,张瑞敏先生说,这就是创业精神,有这种精神中国经济就会充满活力。
这个故事是中国企业家的“出海”写照,唯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创业精神,才能把自己的产品搏向世界。今天出海的条件比那时好多了,我们更应该勇敢走出去。
▶▷能力的全球化≠全球化的能力。
中国企业未来的机遇在于中国能力的全球化,但能力的全球化不等于全球化的能力。能力虽强,能否被外部接纳,这是一个问题。
今天许多中企的能力很强,完全可以溢出。外溢出去。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溢出,而是付出,即要让所到地的利益相关者,感受到你对当地是有价值的,有贡献的。而不是赚一笔就走。否则即使你的能力能够全球化,但全球不给你机会。
比如印度8、9年前把我们的很多APP下架,最近又处罚我们的一些智能硬件企业。主要的问题在他们,但我访问的一些了解情况的人也说,中国企业在用人的合规性、税务筹划、关联定价等方面也有瑕疵,容易被他们抓到辫子。
全世界需要中国企业的能力,因为中国的能力是他们发展本地经济、完善本地供应链的很重要的路径。
但同时,他们不希望中国的无所不用其极的卷的方法走向全球,因为那对他们来讲,可能是一个灾难。
▶▷出海是对中国最大的福祉。
出海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积累的制造业能力,有了走向世界的机会;这个走向世界的机会,是我们自己的机会,因为我们可以借此打通内部的存量资源。
比如很多出海的制造业企业,其产品在海外每产生一美元的销售,其中可能有0.5美元—0.6美元是从中国采购的成本,比如说TCL的彩电,整机在墨西哥组装生产,但是面板的生产却在中国,通过海运把TCL华星的面板运过去。
中企到国外投资建厂,生产制成品,而大量的中间品还是来自中国,因为中国的制造业供应链之深,如海洋一样深不可测。国内很多人才因为有出海潮也有了用武之地。现在很多出海企业的IT、软件、后台等等工作都是依托国内的工程师红利,在国内进行的。
一个明显的趋势时,中企在海外产生了制成品增量的时候,又能反向地带动国内的中间品出口和供应链的存量资源,提高其销量。
虽然今天中国对美国的直接出口数据是下降的,但是中国出口到中间类别国家的中间品在不断上升,他们做成制成品后出口到美国的金额是上升的。这是间接挂钩。这些中间类别国家包括越南、墨西哥、土耳其等等。所以,美国间接对中国供应链能力的依赖并没有什么减少。
▶▷出海也是一种超越。
我们有可能出海走向世界、再造一个中国经济的过程中,慢慢超越过去的经济模式,也就是“超越中国”。
什么是超越中国的含义?即超越我们过去几十年的超低成本、对劳工不善待、对供应链不善待、对合规和知识产权不重视的商业经营模式。
我们不仅要力行天下,还要仁行天下,绿行天下,这种商业文明的建立,对于今天的中国企业来讲,非常重要。否则就会出现在很多国家,因为我们的企业周末也要加班,被别人投诉,礼拜五下班时,中国企业办公楼的灯被关掉的情况。不少国家对于工作时间、环保、员工权益保护都有很多要求和规定,你不遵从,非要像过去在中国一样,996、007,那是很难行得通的。
但如果,我们能够在当地,跟他们产生融合,参与社区活动,践行企业公民义务,不是卷赢,而是共存、共生、共荣,那么就能够可持续发展。这样对于整个国家的形象,对于中国长期跟世界的融合,会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所以我说,出海是未来20年里,中国经济最重大的机遇之一。这既是用我们的能力造福世界,也是在本土化过程中,用外部的约束历练自己,超越自己。
企业界、投资人代表程东方
建发股份副总经理
建发钢铁集团总经理
摘录自演讲《供应链出海的“三七法则”》我们有一首闽南歌叫《爱拼才会赢》,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我们认为“三分天注定”主要是看战略,“七分靠打拼”主要是看战术。然后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建发股份钢铁供应链出海三大原则以及七大“打拼”趋势。
开展国际业务的这些年,我们遭遇过传染病、地震,也遭遇过战乱。在出海的过程中,还有各种贸易保护、反倾销调查的阻碍,但是我们在海外市场的业务,并没有被这些现实的困难、挑战所阻挠,我们的业务规模反而成倍增长。诸多挑战和打击,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和实力,更加坚定了我们“走出去”的决心。
所以,三个原则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要“坚定地全球化”。
出海的第二大原则是专业化,这是全球化的核心。我们建发钢铁集团专注在钢铁上下游产业,从铁矿、煤焦的原料供应,到成品钢材的加工、配送与销售。我们就做这个产业,只有专业化,你才能更了解市场,更了解你的客户。
第三大原则,就是本土化。不仅大家熟知的大型跨国快消类企业需要关注,供应链运营这类B端业务也要非常重视“本土化之道”,要深入地去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资源和人才环境。
总而言之,要有“走出去”的信念感,不在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要有“专业化”的能力傍身,在全球化竞争中找到市场价值;要有“本地化”的展业思维,因地制宜地解决障碍。
接下来,我们认为供应链出海有七大打拼的趋势。
◎ 首先,从全球化到区域化,不应该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目前,逆全球化趋势导致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中国出海的企业遭到各种各样的挑战跟困难。但是“一带一路”倡议、RCEP协定、金砖国家,正在促进区域经济体间的经贸合作。因此,未来我们做出海的战略,要找准几个圈子。
◎ 第二个趋势,是从简单贸易到供应链运营。
以前我们做生意都是简单的背对背贸易模式,利用时间跟空间的信息差,来赚取利差实现盈利,但现在我们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信息相对透明,利差空间被压缩。
所以我们现在做供应链运营,帮客户提供市场信息、做结算,做物流,做仓储……我们现在卖的产品不是利差,而是服务。
◎ 第三个趋势,是从供应链到产业链。
日本企业在海外开展业务时,他们的金融相当于空军、产业相当于陆军、商业相当于海军,是一种立体作战模式。目前,中国很多企业出海还处于陆军阶段,都是制造业,但在现在的国际竞争大环境下,除了陆海空结合,还需要供应链作为火箭军提供支持。
◎ 第四个趋势,从产量出海到产能出海。
伴随着中国钢厂布局海外,建发钢铁集团依托全球布局优势,整合物流、信息、金融、商品、市场五大资源,为出海的中国产能提供“火箭军”(供应链服务)支持。比如,帮助马来西亚联合钢铁解决初期海外渠道待建、国际贸易流程复杂、钢价与汇率波动、下家违约等风险与痛点,助力马联钢顺利出海与落地扎根。
◎ 第五个趋势,人才永远是关键。
“开拓事业先开拓人”。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布局及吸纳,我们有两点经验。第一,加大人才国际化和国际化引才力度,加快外派力度,加快招聘外籍本地员工步伐。第二,不断研究海外用工政策,积累国际化雇主经验,逐步完善成熟境外公司的雇佣管理制度和流程,助力境外平台公司的发展。
◎ 第六个趋势,是绿色低碳永远是趋势。
在钢铁行业,碳关税的冲击已经非常明显。碳关税会抬高钢材的生产与流通成本,但这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国际化的企业更应该自觉主动先行一步,主动开发与推广更多绿色低碳的资源,这是国际化企业该尽的社会责任。
◎ 第七个趋势,未来永远充满想象。
无论是对比欧美,还是东南亚,中国人的特质是吃苦耐劳、务实沉稳、肯闯肯干。风浪越大鱼越贵,从古代“下南洋”到目前的“新下南洋”,中国人必备的品质和气节,希望大家一直保留下来。
同时,企业经营就像马拉松,马拉松附着挑战自我、专注自身目标持续追求的精神特质。我们也希望,在中资企业出海寻找增量的长期赛道上,能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一起肩并肩地跑下去,共同在海外闯出一片新天地,去征服心中最高的那座山。
谢欣 飞书CEO摘录自演讲《统一平台助力全球化组织构建》数据合规是海外市场极度关注的事情,只要提服务出海稍微深一点,这个话题完全绕不过去。
以欧洲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判罚为例,2023年共计465起罚款,罚款金额高达20亿欧元。可能你的生意还没怎么做,就已经被罚了很多钱。
大概18年前后,我在硅谷发现所有的大厂都在改造产品,花大成本做到GDPR合规。欧洲有GDPR,美国有《加州消费者隐私法》CCPA,新加坡有《个人数据保护法》PDPA,全球不少国家都有相关法规。除了数据的收集,数据的传输、储存,甚至是文化正确都有极其细致的规定,这在国内几乎遇不到。
还有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是:协议会变更。像欧盟和美国原来有一个叫《隐私护盾》的协议,结果2021年的时候这个协议被废除了,重新起了一套协议DPF。
企业可能花了很大努力遵守一项协议,然后协议本身又升级变更。所以我们在不同的国家开展业务,要适应不同的跨境法规和协议,好比出国旅游我们一定会带转换插头,每个国家的插座都有电压和插孔形状的规定。
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如果你做不好,会留下隐患。随着业务的发展,产品越来越知名,这些问题后续会被不断放大和追溯。而这在技术的实现上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也在这方面不断地积累和实践。自2020年来,我们持续投入数亿元的资金和资源,加强飞书和Lark的海外合规能力的建设。
我们认识到,服务全球化的企业需要全球化的数据管理方案,因此我们也选择在多个市场建立了数据中心,以满足不同区域特定的监管要求。我们也会持续升级基础设施,致力为我们的客户满足最高标准的数据安全和合规。
目前来说飞书和lark是国内所有企业里面合规认证做到最好、最全的,拿到这一系列认证花了很大的努力和成本。这些工作都是水下的,做完后员工和用户是无感的,甚至会觉得麻烦。
但如果这一切都解决的话,就能回答这个最终问题:我们终于能够让一家公司内部使用一套统一的工作平台。当你使用统一的工作平台的时候,才能够了解在远端的、海外的企业所发生的这一切。像我们这样的出海服务企业,最终也能够真正服务好各类中国出海企业。
王翔 小米集团高级顾问前小米总裁
摘录自演讲《中国企业出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先简单回答一个问题,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出海?
答案应该非常简单和直接,就是海外的市场更大。从这个简单的角度来讲,企业要成功一定要找到一个更大的市场,不管有多少挑战,你先找到更大的市场。中国今天有14亿人口,跟全球人口来比,现在的比重是18%左右。也就是说我们还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来服务剩下的80%的人。
那么,中国企业凭什么出海?
首先,中国的电子、汽车、家电、软件等行业,依然有绝对优势。以智能手机为例,全球前五大的智能手机的品牌有三个手机。你看前十名的话,可能有七个都是这个的中国的厂家。
其次,中国有供应链和人才优势。中国在职的这个工程师的数量应该在一亿五千万到两亿之间,这是一个我认为全球最大的讲单一语言的在同一个地区的工程师的能力,这个能力是非常强的。那么除了工程师能力以外,我们还有非常完善的这个产业基础和产业工人的体系。
最后,中国企业出海要做什么?
中国企业出海,一定要做好三件大事:第一,要极度关注文化差异,做好本土化工作;第二,要极度关注反垄断和隐私保护;第三是要极度关注知识产权。
先来讲讲文化差异与本土化。中国人最喜欢的聚餐方式是围着一张大圆桌把酒言欢,西方人最喜欢的聚餐方式是三两成群做深入沟通,差别很大,不能搞混。跨文化沟通将成为国际化的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尽管你有可能你能听得懂对方的语言,或者你能找到非常好的翻译,但也并不意味着你真能听懂对方的讲的东西。你要做深层的文化沟通才能够提高效率。
再来讲讲反垄断与隐私保护。迄今为止,已经有71%的国家设立了隐私保护法,还有9%的国家正在起草相关法律,所以,如果你要出海,就必须关注隐私保护,不然就可能收到巨额罚单。
最后来讲讲知识产权与专利诉讼的问题。很多中国企业家认为知识产权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实际上知识产权是我们必须且能够解决的课题。
遇到专利诉讼,不要慌张害怕。你只去欧美国家开展业务,就离专利诉讼不远了。如果你接到了这个法院传票,我要祝贺你,因为你已经做出很大成绩了。如果你连传票都没接到,说明你还不够重要。
以小米公司为例,2013年产品刚刚走向国际市场,就遭遇了海外首个专利诉讼,后来在全球范围内累计遇到了上百起专利诉讼。
为了应对这些诉讼,小米做了三件事:抓紧申请技术专利,建立自己的专利库;再跟全球知名的创新公司达成交叉许可的协议;然后再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价值观,尊重知识产权,多元化解决知识产权争端,打造共赢、可持续知识产权生态。
邱胜亚马逊中国副总裁
亚马逊全球开店亚太区市场及合作拓展负责人
摘录自演讲《跨境电商在当今出海浪潮中的新角色》2014年可以正式作为跨境电商的元年,这一年,中国的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了跨境电商。
那跨境为什么会是一个好机会?
因为从2019年到2023年,拉美、中东欧、中东与非洲的零售电商年复合增长率都在27%—29%之间,即使是美国这么大的体量,也有17%,全球各个国家零售电商的渗透率也不高,除中国以外国家都不到20%。
那么跨境电商和传统外贸到底有什么区别?
传统外贸,是从销售开始,接一个单,就开始排单生产,然后物流,给到出口商、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最后到消费者,这是一个典型的外贸的路线图。
但是首先,卖的商品到底是不是消费者要的,作为生产制造的企业是不知道的;其次卖得好不好,是商品本身还是价格,或者是品牌导致的,也无法判断。
而跨境电商让作为卖家的制造企业直接触达消费者,让制造企业根据消费者的直接反馈迭代改进产品,而且企业可以自主定价,打造自己的品牌。所以跨境电商改变了生产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
跨境电商企业想要真正做好,也需要克服一些困难。
▶▷第一个困难:克服预期值。
因为传统外贸,短期的确定性比较强,别人给一个订单和价格,就可以按照这个订单、给定产品设计、价格及交货时间,按时交货就好了。但是长期来看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客户订单转移等,不确定性较大。
而出口跨境电商,从短期来看,是比较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性体现在企业直接面对的是消费者,商品是否满足消费者需求,有没有竞争力,流量及转化变化,这些需要不断打磨产研和运营能力。但是拉长时间线,企业建立自己品牌,形成口碑和复购,以及企业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触达消费者,第一时间掌握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因此能够获得长期的确定性。
▶▷第二个困难:出口跨境电商的专业性。
很多人自己做外贸了很长时间,所以想到做跨境电商时,会觉得找一个做外贸的人去做跨境电商就行了。
这种办法通常不行,因为跨境电商虽然也是贸易,但是根本上是互联网。比如一个在美国生活很久的外贸人,觉得自己知道美国的消费者的需求,就按照自己想法去设计商品,觉得肯定能卖得好。但是这种了解通常只是个人的片面的。许多跨境电商做的好的人,没去过美国、欧洲,甚至连英语都不会讲,但他们会利用平台的工具,看数据、看评论,做A,B测试。这些才是出口跨境电商卖家需要匹配的专业性。
▶▷第三个困难:坚持投入。
确实很多老板不差钱,觉得自己投钱试试看,如果半年能成功做起来,那就很好,做不起来就算了。
但这种带着这种思考角度的老板,绝大部分会既不成功也不会长期持续,跨境电商是一个需要长期去发展的能力,比如工厂除了要能有小单快返的制造能力,还需要根据数据及消费者反馈迭代更新产品,同时不断提高运营、物流、品牌、认知等能力。
以上是属于传统外贸制造业老板们,需要去克服的观念上的差距。
沈劲 启明创投投资合伙人摘录自演讲 《全球化3.0时代:从产品出海、品牌出海到总部出海》今天中国创始人出海的趋势,我们称为出海3.0。1.0是商品出海,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经历了30多年的商品出海。2.0是中国商业模式出海,比如短视频、游戏、跨境电商等。出海3.0的特征则是总部和创始人出海。
是什么动力推动着出海3.0呢?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部分中国创始人以及中国企业的在全球中的竞争力是领先的。比如你的海外营收占比很高,海外市场收入增速很快。
第二是部分产业在海外的创业环境一定程度上优于国内的创业环境。
第三是受地缘政治的影响,企业不得不出海,这既包括美国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也包括海外客户对“去中国化”的要求。
那在这一阵出海浪潮中,企业要如何选择自己的出海方向呢?我给大家梳理一下。如果你的企业收入的海外营收不到50%,行业的海外创业环境也并未优于国内,那你可以选择产品出海或者商业模式出海。但是,当你的海外营收已经超过50%且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者你所处的行业确实海外创业环境更好,那么你就需要考虑出海3.0模式了。
不同的出海选择,也将带来公司架构的区别。一般来说,企业出海有三种公司架构。在出海1.0和2.0版本中,公司通常会直接设立海外分部。而在出海3.0版本中,公司股权架构一般有2种,第一是公司分拆,第二是公司迁移。分拆适用于现有规模较大的公司,原公司专注中国市场,新建的公司专注海外市场。迁移适合规模较小的公司,你业务小到不足以拆分时,可以下定决心整体都搬迁到海外。
出海3.0并不适合所有的行业,我们一般用三个标准来评判行业是否适合出海3.0。
第一,海外创业环境好,比如web3.0、信息安全、监考产品服务等;第二,中国产业领先,比如移动互联网、手机、计算机视觉应用等;第三,国内创业困难,比如数字货币、音乐、消费类电子等等。
在总和三个条件找交集后,你会发现适合出海3.0创业的最佳领域包括六个方面:物流的技术和设备,电商,先进制造(机器人、计算机视觉应用),消费类产品、生成式AI应用,和智能汽车。
当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出海3.0并不容易,它面临三个非常重要的挑战,即海外人才、海外融资和海外市场。也正因此,在不讨论法律、反垄断、合法合规等的情况下,我们对海外的投资最关注的三个事情,是人、钱和市场。
合作支持
先进团队合作伙伴:飞书
特别支持企业:建发股份
合作伙伴:南方制造业企业家联盟、新加坡经济管理学院、启迪之星、本选激荡、胡椒出海、伟事达私董会、WeMeet、香港新华集团、特易资讯、美妙体验、南风窗、投资者网、大观天下志、秦朔朋友圈、财经马红漫、正见品牌、华人头条、财经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