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坚白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作为同属杭州的两家银行,杭州银行和浙商银行的进来的遭遇颇为类似。日前,在副董事长、行长虞利明被爆疑似失联后,杭州银行火速发布公告,称其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相关职务。而这样的情况,在同样位于杭州的浙商银行,已经多次上演。
一直以来,两家银行由于总部均位于杭州,且部分规模指标相当接近,经常被市场放在一起比较。高管的突然变动,也引发了市场对其业务经营的深度关注。
新经济观察团近日统计了这两家银行近三年的业绩情况,试图抽丝剥茧,还原两家银行波动的真相。例如刚刚过去的2024年,杭州银行实现关键一跃,其以大约是浙商银行6成的资产规模、5成的营收规模,成功实现了对于浙商银行净利润的超越——2024年浙商银行净利润不足杭州银行的9成。
01
业绩PK:浙商银行营收是杭银两倍,但净利润被反超
从体量上而言,浙商银行仍然是“浙系一哥”,不仅远超杭州银行,而且也力压省内另一大劲敌宁波银行。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浙商银行总资产达到3.33万亿,实现年度营收676.50亿元,同期杭州银行总资产刚迈过2万亿大关,而年度营收则约为浙商银行的一半,为383.81亿元。
不过,浙商银行的“一哥”地位并不稳固。其后不但有宁波银行步步紧逼——资产规模及年度营收同样已达到3万亿及600亿水平,而且增速也被杭州银行加快追赶。
总资产增速方面,近三年的数据显示,浙商银行总资产增速已由2022年和2023年的14.66%、19.91%,大幅降至2024年的5.78%,资产扩张速度明显放缓。但杭州银行则保持着稳健的快速增长,2022-2024年,总资产增速分别为16.25%、13.91%、14.73%。其中2024年总资产增速是浙商银行的两倍还多。

不过,规模上的竞逐并不构成浙商银行当前最大的挑战,毕竟银行业作为一门经营风险的生意,各家都会持续结合市场状况以及自身的风险偏好,对规模扩张作出阶段性调整。
整体而言,浙商银行目前最大的挑战和症结,其实是盈利能力。这一症结在与杭州银行的对比中更加凸显。
2024年,杭州银行归母净利润达到169.83亿元,而浙商银行则为151.86亿元。这意味着,杭州银行在规模体量远不及的情况下,却在盈利方面实现了对于浙商银行的成功超越。
将对比放长至近三年数据来看,超越并非偶然。2022年,杭州银行与浙商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6.79亿元、136.18亿元,差距约为20亿元;而2023年则分别为143.83亿元、150.48亿元,差距缩小至不足7亿元,因此2024年的超越毫无悬念。

而在绝对值的变化背后,更是增长速度的显著差别。2022年-2024年,浙商银行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速分别为7.67%、10.50%、0.92%,而同期杭州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则分别为26.11%、23.15%、18.08%,远远高于浙商银行。而杭州银行极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即便放眼同期42家A股上市银行,也十分亮眼。高增长助推下,杭州银行赶超原本就差距不大的浙商银行,并不让人意外。
但抛开增速差异,在营收规模几乎翻倍的情况下,为什么浙商银行净利润从一开始就没能对杭州银行拉开距离?新经济观察团翻阅历年财报发现,其中的症结主要在于,浙商银行近几年大量计提信用减值损失。

历年财报数据显示,在信用减值损失方面,浙商银行则远高于杭州银行。2022年-2024年,浙商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分别为276.53亿元、261.13亿元、281.95亿元,累计计提超800亿元。而杭州银行同期的信用减值损失则分别为98.55亿元、80.69亿元、74.46亿元,仅为250亿元左右,仅为浙商银行的三分之一左右。
可以说,浙商银行连年高额减值损失,是侵蚀利润的源头,也是净利润被杭州银行赶超的根本原因。
02
资产质量对比:杭银不良率低、拨备高,浙商银行被碾压
信用减值损失方面的巨大差异,某种程度上是两家银行业务结构及风险偏好方面差异的集中体现。从财报数据来看,两家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都主要集中在贷款业务、金融投资这两项。我们下文主要讨论信息披露更为详细的贷款业务。
截至2024年底,浙商银行贷款余额为1.81万亿元,而杭州银行则为0.94万亿元,后者仅为前者的一半。但在贷款质量方面,浙商银行却明显低于杭州银行,截至2024年底,杭州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0.76%,而浙商银行的不良率是1.38%,几乎已经翻倍,而这样的差距,拉长时间来看,其实是近几年的常态。

为应对资产质量波动,浙商银行近三年持续保持着较大核销力度。据财报披露,2022年至2024年核销规模分别为110.57亿元、89.28亿元、128.52亿元,累计核销328.37亿元。但在大力核销的情况下,浙商银行不良率仍然没有明显改善,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资产质量承压。
而不良率上的差异又进一步传导至拨备覆盖率。在同样的风险拨备之下,不良贷款越多,拨备覆盖率就越低。数据显示,两家银行近三年来的拨备覆盖率差距更大,浙商银行一直处于低位,始终在180%水平徘徊,而杭州银行则一直维持高位,常年高达500%,这浙商银行的三倍多。

不仅如此,从行业来看,2024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11.19%,浙商银行的拨备率远低于行业均值。
不良率及拨备率上相当悬殊的表现,意味着两家银行在贷款业务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既包括贷款投向的行业,也包括行业集中度。
浙商银行方面,截至2024年底,该行对公贷款投放相对均衡,其中第一大行业——制造业,贷款额度占比约为20%;而在不良率方面,最低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1.11%,最高的为批发和零售业,达到2.33%。

相比之下,杭州银行的贷款投向显著集中,其中与城市基建强相关的第一大行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不仅占据了大约40%的贷款额度,而且不良率为0,额度占比约为20%的第二大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不良率同样较低,仅为0.49%。

贷款业务结构上的较大差异,与两家银行各自的定位及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杭州银行作为城商行,多年来立足杭州、深耕浙江,区位优势显著,尤其是杭州银行作为本地银行,其股东包括杭州财政局以及不少当地国企,这意味着其更容易获得杭州的基建以及国企等风险较低的贷款项目。
而浙商银行作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则更为广泛,而且此前经历过一轮激进扩张。数据显示,2012年底,浙商银行总资产尚不足4000亿元,但到2017年短短5年间便快速扩张至1.5万亿,规模扩张了近3倍之多。
而与此同时,浙商银行高管风波不断、更替频繁。2021年和2022年,原副行长张长弓和原董事长沈仁康先后落马。业务快速扩张以及高管动荡不断,无疑对其资产质量及业务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也为浙商银行留下历史包袱。
03
消费贷双双迎瓶颈:浙商下降20%,杭银个位数增长
多年来,消费贷款数据一直是考量一家银行零售金融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而在去年以来,在国家提振消费、提高消费贷额度等多元利好之下,各大银行纷纷加码争夺消费贷市场。据新经济观察团此前梳理,部分银行获得快速增长。相比之下,浙商银行及杭州银行,2024年在消费贷方面均稍显黯淡。
其中,浙商银行消费贷款为负增长。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浙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174.05亿元,相比2023年底的1467.10亿元,下降幅度接近20%。

而杭州银行尽管2024年以来在消费贷方面持续执行低息策略并加大投流(持续投流、利率低至2.70%,杭州银行为何热衷消费贷?),但全年增长相当有限。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杭州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到679.15亿元,相比2023年底的636.56亿元仅增长6.69%。
而如果进一步结合半年报来看,可以发现,杭州银行个人消费贷在2024年下半年存在收缩。中报显示,2024年年中,杭州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在贷余额达到707.68亿元。
据新经济观察团此前调查,从2024年初开始,城商行杭州银行的“宝石贷”产品,便持续打出2.88%的利率吸引客户,而其小程序内的折后利率甚至能低至2.70%,并且大力度在微信朋友圈等渠道投流,在业内也十分少见。
杭州银行消费贷几乎垫底的持续低息,以及较大强度的持续投流,某种程度上都折射着其在消费贷业务上的增长饥渴。但2024年并不亮眼的增长数据表明,杭州银行的个人消费贷似乎步入了增长瓶颈。
不过,面对新的市场情况,进入2025年,从各种指标及举措来看,两家银行已经在加快推动业务转型,新的发展阶段已经逐渐展开。
浙商银行方面,如上文所提,近年来积极化解和处置存量风险。在刚刚召开的2024年度业绩会上,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表示,“三年来,浙商银行始终把风险化解作为头等大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化解和处置风险,成功地卸下了历史包袱”。陆建强透露,近三年,浙商银行已化解近2000亿元不良。
而在业务转型方面,浙商银行则提出,将推动经营从资产驱动转型向负债驱动转变,并基于负债结构优化,推动资产结构从高风险、高收益向低风险、均收益转变,将资产结构的优化落脚到客群结构的优化。
杭州银行在发展规划方面,面对基建红利消退,则提出了“二二五五”战略,即基于两大转型、实现两维目标、坚持五大业务聚焦、提升五大核心能力。总体而言,旨在提升在零售、小微等领域的竞争力,希望实现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导向”、从“规模驱动”到“效能驱动”的转向。
相信在2025年,两家银行都将迎来好消息。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