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银行累计“反向讨薪”1.15亿元:4家“讨回”超2000万元

号猪猪 2025-04-23 14:56:36

作者 | 芳芳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随着各银行年报披露进入尾声,各银行去年的薪酬状况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除了平均薪酬之外,更引人瞩目的是各银行的薪酬追索情况。

据新经济观察团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0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详细公布了去年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情况,包括中国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中原银行、哈尔滨银行、东莞农商行、渝农商行、天津银行、瑞丰银行、甘肃银行,累计“反向讨薪”金额超过1.145亿元。

其中,中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和中原银行四家追回了2000万元以上的绩效薪酬。

比如,中国银行去年“反向追薪”总金额最高,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金额达3250万元,共计对2469人次执行追索扣回。

同样,2024年,浙商银行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1424人次,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金额3033.78万元,人均扣回金额超过2万元,这也是浙商银行首次披露追索扣回绩效薪酬的具体金额。

此外,渤海银行、中原银行追回金额均超2000万元。其中,渤海银行则在2024年追索扣回612人绩效薪酬2403万元,按照员工总数简单计算,相当于人均退薪金额超3.9万元,几乎是其他银行员工一个月的薪酬。

值得注意的是,渤海银行之所以大量追回薪酬,与其近年来业绩恶化密切相关。

2020-2023年,渤海银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24.92亿元、291.94亿元、264.65亿元、249.97亿,同比增速分别为14.50%、-10.15%、-9.35%、-5.55%;同期净利润分别为84.45亿元、86.30亿元、61.07亿元、50.81亿,同比增速分别为3.07%、2.19%、-29.23%、-16.81%。

2024年,渤海银行实现止跌,实现营业收入254.82亿元,同比增长1.94%;实现归母净利润52.56亿元,同比增长3.44%。

但渤海银行想要回到高光时刻还需时日,其中最需要化解的风险集中在个人消费贷领域。渤海银行自2017年开始发力互联网助贷业务,但近几年该部分用户信用恶化,导致该行资产质量承压,侵蚀了利润空间。2024年渤海银行的零售业务实现收入46.08亿元,同比下降45%;2024年,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飙升至12.37%,比2023年同期上涨7.93个百分点。

而追回薪酬,也成了渤海银行挽回损失的重要举措。早在2023年,渤海银行就追索扣回499人绩效薪酬2344万元,人均被扣回4.70万元。

而哈尔滨银行、东莞农商行、渝农商行、天津银行、瑞丰银行等五家中小银行的追回金额在百万元级别;甘肃银行讨薪金额最低,2024年仅讨回金额6.06万元。

而曾披露过2023年追索扣回绩效薪酬具体金额的招商银行、威海银行,未再披露2024年相关数据。

招商银行此前年报显示,该行根据监管要求及经营管理需要,建立了高级管理人员和对风险有重要影响岗位员工的薪酬延期支付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相关机制。报告期内,该行按照相关办法,对出现违法违规违纪行为或职责范围内风险超常暴露等情形的,根据情节轻重对相关人员绩效薪酬执行了扣减、止付或追索扣回。2023年,该行曾追回4329万元绩效薪酬,涉及4415人。

据了解,自2010年原银监会《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首次提出递延支付要求,到2021年《关于建立完善银行保险机构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操作细则,监管层历时十余年构建起完整的制度框架。2023年数据显示,95%以上金融机构已建立相关机制,高风险机构更将其作为风险处置的重要工具。

另一方面,在利率市场化、金融科技冲击下,银行业面临利差收窄与风险抬升的双重压力。反向讨薪成为优化治理结构、防范"内部人控制"的关键抓手。比如,招商银行两年累计追回超亿元,相当于同期净利润的0.3%,显著降低风险处置成本;山西城商行重组中追回3359万元高管薪酬。

长期来看,这将推动金融机构构建更可持续的激励机制,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制度保障。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26
号猪猪

号猪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