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兵变:悍将韦俊的叛乱,拉开了太平天国分崩离析的序幕

历史局面喵酱子 2025-04-15 13:57:03

太平天国丙辰六年冬月的一个深夜,一位中年将领站在武昌城的城墙上,眉头拧得紧紧的,远远地看着湘军那铺天盖地的营地。

长江上船只密布,江边上彩旗飘扬,错综复杂的战壕沟壑,密密麻麻的围栏障碍,把这座孤城围得严严实实,一点空隙都没有。

子弹打光,粮食吃尽,援军迟迟不来,韦俊已经苦撑了一年半,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边缘的挣扎。他真的是已经拼尽全力了。但就在这样一个月色柔美、星星点点的迷人夜晚,他不得不面对人生中最为艰难的选择……

撤离城市!

两个字眼,带着苦涩,从嘴里费劲地说了出来,谁都不知道这位刚满三十岁的太平军猛将心里有多挣扎。深秋的风,冷得让人直打哆嗦,吹过韦俊那张看似平静的脸。但夜里,两行热泪,慢慢让他的视线变得模糊……

人们会铭记这一天,1856年12月19日,太平军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从湖广省会撤退。从那以后,太平天国再也没能控制湖北这片区域。韦俊含着泪离开那座城,就在那一刻,远处的天京,已经悄悄响起了衰败的预兆……

【武昌城下的反复争夺】

罗泽南是湘军里的老资格,还是高层将领,像他这样的大人物,都得亲自上战场去冒险,没想到最后竟然在城下牺牲了。这就能看出,武昌那边的战斗有多紧张,攻和守都拼得你死我活。再说到这之前,清朝和太平天国为了抢这个湖广的重要地方,已经打了一年多了,像这样要命的恶仗,几乎天天都在发生。

武昌这个地方,位置特别好,连接着好多省份,还是湖广地区的行政中心。对清朝政府来说,它特别重要,不光是战略位置好,政治意义也重大。同时,这座城也是太平天国在长江上游防守的关键,关乎他们的生死存亡。

所以,除了下游天京主要战场上战火熊熊,西线这边,武昌的攻守也成了两边争斗的关键。双方都把这儿当成了战略要点,拼得你死我活。

从1855年春天,太平军第三次拿下武昌开始,他们就在城东、南、北三面堆起了高高的土墙。还在紫荆山、小龟山、双峰山这些高地上,安上了大炮来防守。不仅如此,他们还绕着城挖了一条超级大战壕,有六里长,宽和深都是三丈。再加上各种木头栅栏和石头堡垒,让本来就不好攻的武昌城,变得跟铁桶一样,根本打不进去。

清军那边,为了赶紧夺回湖广省会,也是拼了,他们在城下集结了两万多水陆大军。钦差大臣、湖广总督官文亲自上阵,指挥北岸汉阳那边的战斗;而湖北巡抚、湘军头头胡林翼则带着军队攻打南岸的武昌。朝廷不光每个月给近三十万两银子,咸丰皇帝还下令,让旁边的四川、陕西、山西三省每个月再凑五万两银子,专门用来平定楚地的叛乱。

对于武昌到底归谁,两边打了很久的拉锯战。清军使劲攻打,可太平军防守得特别顽强。清军没法一下子打下武昌,太平军也难以冲破包围。到了1855年,你来我往的攻防战,让双方慢慢陷入了谁也赢不了谁的僵局。

到了1856年,清军开始频繁攻打,而且一次比一次猛。特别是五、六月份,湘军的水上部队接连烧掉了太平军在江面上的船只,这样一来,他们就完全掌控了长江。武昌城被清军从水上和陆地上团团围住,慢慢地就显得支撑不住了。

杨秀清在天京掌权时,对湖北那边的战事特别上心。到了1856年6月,东线正忙着围攻江南大营,可他这个东王还是决定,分两批把古隆贤检点和石达开翼王的人马调到西边去支援武昌。不过,问题来了,守城的和来支援的部队没配合好,根本没法一起打仗。这样一来,他们老是被湘军给拦住,始终没法实现解围打败敌人的目标。

幸好武昌的守城大将是太平天国早期非常有名的勇将韦俊。这家伙从金田起义那会儿起,就一直跟着太平军四处打仗,南征北战,勇猛得很,战斗时那股子决心和毅力,简直没人能比。

在武昌驻守那会儿,韦俊手头紧,情况不妙,但他靠着坚固的城墙和大炮,硬是挺着等援军。他不仅狠狠地教训了那些想攻打他的敌人,还突然发动了好几次反击,把清军打了个措手不及。那些清军人数再多,也只能在城外干瞪眼,好长时间都没辙。

韦俊还有个更响亮的身份,那就是北王韦昌辉的亲弟弟,在太平天国里,他是备受尊敬的“国宗”大人。也正因这个特别的身份,他后来的命运才会发生那么大的转变,遭遇了一系列本不该发生的惨事,其实早就有迹可循了……

【“天京事变”后的尴尬人生】

1856年9月,武昌那边的仗打得正胶着,没想到天京城里突然出了大乱子。北王韦昌辉接到天王秘密命令,带着兵马急匆匆回了京城。他趁着黑夜偷袭了东王府,杨秀清一家老小全被杀了个干净。韦昌辉还不肯罢休,他又找了个借口,说是要除掉东王府的余党,结果两万多名太平军的精锐战士白白送了命。这时候,石达开正在湖北指挥战斗,一听到这个消息,他也没心思打仗了,赶紧停下救援计划,连夜往东赶,回去平息这场内乱。

那年十月份,“天京事变”的事儿传到了清朝皇宫,咸丰皇帝马上下令说:“趁着他们内部混乱,咱们一步步平定他们。”从这以后,清朝的水军和陆军增援部队就不断往武昌城那边赶。还有,两广总督叶名琛年初时买的600门洋炮,也在九月底送到了前线的清军营地。

现在的情况是,清朝的军队越来越强大,而太平天国那些大领导,全都在忙着搞内讧,根本顾不上远在湖北的西边战场。石达开又突然跑回天京,这样一来,原本打算救援武昌的行动就直接停了。

武昌的太平军被围得水泄不通,处境越来越艰难,光靠韦俊的忠心耿耿和拼命劲头,根本挡不住敌人的进攻,也救不了那么多被困的战士。

可要是让城池就这么走了,太平天国不光会丢掉西线上那个最关键的战略要地,就连下游的江西、安徽两地,也都会跟着受到湘军的军事压迫。韦俊要是丢了武昌,这责任他根本扛不起。

1854年9月份,太平军没办法,只能离开武昌。到了下个月,守城的两个头儿,石凤魁和黄再兴,就被叫回天京,因为丢了城,被处以死刑。这事儿给大家提了个醒,那些年轻的太平军将领,都不敢再随便行动了。

在困境重重,心里七上八下的时候,天京城那边又有新动静了——听说翼王一家子在乱子中全给害了。到了11月,石达开气坏了,他借着清除奸臣的由头,从安庆发兵,一路打到了京城边上。洪秀全一看形势不妙,赶紧丢卒保车,把搞天京事变的那个韦昌辉给剁了扔街上示众,韦昌辉的手下和亲戚也一个没留,全给处置了。

长达两个多月、让好几万人丢了命的“天京事变”总算是告一段落了。不过,韦昌辉这一死,对韦俊来说可真是最后一击,把他给压垮了。

现在,天京因为内部争斗损失惨重,根本没法再派人去救援。洪秀全这人猜疑心特别重,他杀了韦昌辉之后,会不会也对韦俊下手,谁也说不准。

武昌被太平天国给抛弃了,成了没人管的地方。在这场大灾难里,好多太平军的士兵都失去了亲人。就算他们不恨韦俊恨得咬牙切齿,也绝对不可能冒着生命危险去救那个被叫做“北奸”的亲人。

说实话,要是这时候还硬撑着不撤退,那不就是拉着两万多兄弟和武昌一起送死吗?咱们别在这儿等死,还是留点力气想办法活下去吧。再说说主将韦俊,他家里出了那么大的事儿,心里头肯定难受得要命,再加上怕自己被牵连,整天提心吊胆的。这两种压力压在他身上,他哪还有心思守城。琢磨了好久,他最后决定,还是放弃这座城,带着大家突围出去。

【弃城,却抛弃不掉被敌视的命运】

11月中旬,韦俊带着手下人,夜夜出去偷袭,想着把敌人给累垮,然后找机会冲出去。可清军那边也聪明,知道太平军这是想趁机逃跑,所以他们就是守着阵地不动,等着太平军自己送上门。每次太平军想突围,清军就一顿枪炮伺候,消灭他们的战斗力。等太平军退回城里,清军又换着班的攻打,让太平军没法安心,就是想拦住他们逃跑的路。

陆路突围老是碰壁,韦俊没辙了,只好改走水路逃跑。他提前在靠近城边的江面上,每隔几十里都备好了木筏和小快船。另外,他还打算在武昌、汉阳留下一些士兵继续守着,这样既能迷惑清军,又能拖住他们,好让突围的部队能轻松点。

12月19号那天,清军照老规矩出去捣乱,可没想到,快到晚上的时候江上突然刮起了大风。那些本来就心不在焉的水军和陆军一看这阵势,吓得赶紧往回撤。就在这时,好几千汉阳的太平军抓住机会,从东门一溜烟地跑了出去。

武昌的守军,他们在城墙上挂满了彩旗,大声吆喝还敲鼓,弄得城下的清军以为没啥大事儿,警惕性就降低了。到了半夜,太平军突然打开所有城门,一声不响地跑到江边,上船就走了。

过了大约四个小时,南岸的龟山上猛地燃起了冲天大火,这是告诉大家主力部队已经安全离开的信号。清军这时候才发现情况不对,赶紧追到河边,但只抓到了少部分来不及跑的太平军尾巴。而原来在武昌、汉阳的两万多守军,早就顺利地坐船往下游去了。

反正,过了六百多天之后,清军又重新打下了湖广省会,朝廷和民间都高兴得不得了。洪秀全一听说武昌没了,立马火冒三丈,非要治韦俊的罪。还好李秀成站出来,一直帮他说话,说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韦俊逃跑也是有苦衷的。这么一说,天王才不太情愿地放过了他。

韦俊离开武昌后,带着队伍直奔江西。他们在抚州、吉安这些地方打来打去,一直跟清军斗智斗勇。虽然整天忙着打仗,东奔西跑的,但这段日子对韦俊来说,却意外地平稳安宁,挺难得的。

1857年,太平天国又碰了个大钉子。那时候,管天京的翼王石达开,本来是因为内乱才接手的摊子,结果洪秀全老是不信任他,处处给他使绊子。到了6月,石达开实在受不了,一气之下离开了天京,回到了安庆。到了那儿,他又把以前的部下召集起来,说是西征,其实带着十多万人杀进了江西,直接跟天京对着干了。

为了解决分裂后人才匮乏的问题,洪秀全没办法,只好让陈玉成、李秀成这些新来的能人出来管全军。1958年秋天,他又重新搞起了“五军主将制”。韦俊这家伙,手里兵多,又能打胜仗,所以被提拔成了右军主将,成了太平军里的大头头。

可惜好景没持续多久,到了1859年年初,跟着翼王出去打仗的杨辅清,因为想法不一样,就离开了石达开的队伍,带着七万大军又回到了天京。洪秀全高兴坏了,立马让他当中军主将。不过,他心里另有打算,把一直在江西忙活的杨辅清调到了皖南去防守。

这种布局明显透露出洪秀全心里一直对韦家人有疙瘩,之前放过他们一马也只是因为形势没办法。现在,他利用别人的手来除掉对手的意图已经很清楚了——杨辅清是东王杨秀清的结拜兄弟,对韦家人那是恨得要命。而那时候,韦俊正带着队伍在皖南池州那边守着,韦俊和杨辅清要是碰上了,那结果可想而知。

韦俊心里明白自己理不直,所以就主动跟着杨部去了皖南。可就在那年3月,杨辅清打下了和池州挨着的至德,之后他就不停地找茬、闹矛盾,还口口声声说要给自个儿兄长报仇。

杨辅清做事冲动,韦俊,他觉得顾全大局最重要,不想跟杨辅清起冲突。想来想去,他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皖南这个麻烦地方,打算带着军队往北走,渡过长江去浦口,找那个一直对他不错的李秀成。

可没想到,这一躲让事情闹得更大了。韦俊的人生轨迹,还有整个太平天国的运势,都因为这躲闪而拐了个大弯……

【积怨:从和州械斗到池州兵变】

1857年石达开离开之后,陈玉成接手了翼王在安徽的地盘。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很多军队将领都觉得自己占的地盘就是自己的,谁也不服谁。英王陈玉成把安徽这块地方当成了自己的地盘,可韦俊却要带着兵马走人,还要投奔和自己一直不对付的李秀成。陈玉成年纪轻轻,火气正大,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这事儿发生?

1859年10月份,韦俊带着队伍从池州出发,一路往东走,到了和州那边,打算过江继续往北打。可没想到,半路上被陈玉成的手下给拦住了。他们跟韦俊说,没有英王的命令,谁也别想在安徽境内随便调动一兵一卒。

两边人杠上了,谁都不肯服软,说着说着就动起手来。紧接着,李秀成的人马也赶了过来,掺和进了这场混战。他们都是太平军的人,但在和州渡口,三方却像疯了一样地打成了一片。结果,这场乱斗导致好几千人受伤甚至丧命,后果相当惨重。

撤到池州之后,韦俊心里那个憋屈和恼火,真是到了极点。洪秀全这个天王,老是怀疑他,排挤他;上司陈玉成,也是故意找茬,给他小鞋穿;还有同僚杨辅清,更是把他当成了死对头。这太平天国地盘再大,韦俊觉得自己却像是没地儿待了似的。

一再顾全大局,结果却是别人越来越过分,一直忍着不吭声,换来的却是对方步步紧逼。韦俊心里积压的怨气和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一下子全都爆发了出来,火冒三丈的他,理智都被烧没了。就这样,韦俊做出了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在当时让他有了个好结果,但以后却让他身败名裂——他背叛了太平天国,跑去向湘军投降了!

为了显示真心,韦俊先把自己和手下官员的几百个章子都交给了湘军,这就算是把权力都交出去了。而且,他还想立功赎罪,就给湘军许了个大愿——说要帮他们打下太平天国的重要地方芜湖。

韦俊一气之下走了背叛的路,这背后原因挺复杂也挺深。但他手下的将领,像刘官芳、黄文金、古隆贤、赖文鸿这些人,都不愿意跟着他干这背叛主子、求荣华富贵的事儿,生怕被后人骂上千年。

11月1号那天,韦俊带着大军打下了芜湖,还硬让城里的军民都剃头投降。可没想到,才过了三天,他一走,刘官芳他们立马就反了,带着手下的将士转头去攻打池州了。

从三号那天起,太平军的将领们就连着几天猛攻城池,韦俊这人真是勇猛,一次次地把攻城的敌人给打了回去。湘军一听到消息,立马就派了水陆两路大军来帮忙。这样一来,古隆贤他们人少力量小,没办法只能撤退。他们只好向正在皖南打仗的杨辅清发出求救信号。

12月头上,两路军队合作又把池州给夺回来了。韦俊带着他那一万多改过自新的叛军,死守着城池。打那以后,半个多月的时间里,皖南的两万太平军围着城池,没日没夜地攻打。杨辅清为了抓韦俊,不惜花大价钱,悬赏他的脑袋,还搞起了宣传,让那些走错路的人赶紧回头是岸。

12月23号晚上挺晚的时候,趁着韦俊到城外查看军营,池州东门的守兵猛地一下打开了城门,杨辅清立刻带着军队冲了进去。那些来帮忙的清军还有一些反叛的士兵拼死抵抗,但最后还是被打败了,死了好几千人。韦志俊一看情况不妙,赶紧带着剩下的手下,慌慌张张地逃到了徽州。

【愤怒的背叛者,落寞的可怜人】

池州那边的动乱是摆平了,可韦俊这一投降,对太平天国来说,那真是糟糕透顶,影响很不好。

韦俊这个人,他可是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的老将了,还是那时候五军里的大头头之一。以前,不管是太平军打得顺还是打得难,都没见过像他这么高级别的将领跑去投靠敌人的。但韦俊这一叛变,后面就跟着一堆人也开始学样,投降变节的事情就变得越来越多了。

再者,到了1859年以后,太平天国的势力是一天不如一天,韦俊的叛变更是让情况糟糕到了极点。皖南那边,战火连天,经过两个多月的打打杀杀,到处都搞得乱七八糟,破破烂烂的。

说白了,就是实事求是地看,韦俊投降这事吧,还带着点被逼上绝路的凄凉味儿。他也是天京事变里倒霉的一个,韦俊本是多无辜,可偏偏因为哥哥干的那些狠事,得遭受一堆本不该有的倒霉事。

武昌城被困,没人来帮忙,水上陆路都断了联系,同时皖南那边的人们也是四处逃难,老是被人欺负。这位勇猛的大将,他的忠心真是经过了不少难关的打磨。不过,就在他终于没能守住忠心,选择改变立场前,韦俊心里明白大道理,他忍了一次又一次,对太平天国可以说是做到了他能做的所有好事和义气。

被清朝政府收纳后,韦俊心里明白,自己这身份挺特别,得靠军功才能在里头站稳脚跟。而且,他心底里对太平天国,还有陈玉成、杨辅清那些将领,那是恨得牙痒痒。所以,往后在战场上,他那是拼了命地往前冲,打起仗来特别勇猛。可要是碰上以前的战友兄弟,他下手那叫一个狠,一点情面都不留。

1860年5月份,皖南的太平军回去救天京的时候,韦俊瞅准机会,带着兵马接连打下了石埭和太平这几个县。他还跟湘军的水师一起,打下了池州的殷家汇。

那年6月,安庆战役打得最激烈那会儿,多亏了韦俊的帮忙和指路,湘军的水上部队动手挖开了河堤,把水引进了后湖。之后,他们水上和陆上的队伍一起,围着枞阳猛攻了半个多月。

20号那天,枞阳守军实在没办法,只好交出城池请求投降。这样一来,韦俊总算是报了当年在和州渡江时被人暗算的一箭之仇。枞阳一失守,安庆外围的最后一条补给线就完全被掐断了。这下子,陈玉成在安庆的大本营就变成了孤零零的一座城。

第二年9月份,韦俊又占领了池州。到了1862年7月,他参加了攻打皖南重要城市宁国府(现在叫安徽宣城)的战斗,并且成功打下了这个地方。因为这次立功,他被提拔为了副将,还加上了总兵的头衔。

靠着过去兄弟们拼死打下的江山,韦俊终于戴上了荣耀的帽子。太平天国被摧毁后,他一路攀升,走到了人生的最高点。1864年7月,湘军占领了天京,韦俊觉得自己该做的都做了,于是选择退出官场,回到了广西金田老家。

但背叛投敌这事儿,始终让人瞧不起,特别是在太平军起家的地方,韦俊投降清朝的做法,让家乡的父老乡亲恨得牙痒痒。当他想衣锦还乡,拿钱出来修桥铺路做好事时,没想到被乡亲们一口回绝,还落了个“叛徒韦十二”的臭名。最后,他只能灰溜溜地离开,跑到宁国去了,心里憋屈,没多久就去世了。

穷的时候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但一富裕起来就开始内斗。韦俊被迫投靠敌人,这只是太平军内部争地盘、抢权力的小小例子,可它却清楚显示了太平天国崩溃瓦解的关键问题!

0 阅读:22
历史局面喵酱子

历史局面喵酱子

历史局面喵酱子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