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称:蒋字,代表的是草头将军,毛字是反手,代表易如反掌

历史局面喵酱子 2025-04-15 13:54:26

毛主席作为伟大的革命领袖,他有着丰富的性格色彩,好多人都感受过毛主席的幽默感。

而且,毛主席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可以利用姓名营造出幽默的氛围,同时还能给人以启迪。

毛主席曾说:“蒋”这个字,意味着草头将军,而“毛”字,就是反手,这表示对付起来易如反掌。

【毛主席的气质】

毛主席谈吐幽默,这和他的气质有很大关系。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有着执着且坚韧的毅力。他这一辈子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从参与建党开始,然后到井冈山,接着是长征,最后一直到“进京赶考”,这一路走来可真是充满了太多的波折。

在他的带领下,红色革命力量也从未低过头。

他,在革命这条路上也是起起落落的。不过,他一直都在思考,一直在战斗。这一路很漫长,有些人怕了,有些人跑了,可他不屈服的精神始终推动着他向前。

不光是革命中这样,生活里也是这样。

毛主席向来勇于做别人不敢做之事,历史上,他畅游过湘江、珠江,黄河也曾游过,甚至还打算到密西西比河游一遭,这都展现出他的刚强。

不管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他的对手,在他身上都能察觉到一种独特的气质。

还在东山学堂那时候,毛主席写了一首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就这么一首诗,少年时期毛主席的那股豪气就全展现出来。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特别有幽默的气质。

他,老是能靠着说话的用词和腔调,把特别复杂的事儿变得简单易懂,还常常让人忍不住发笑。

就像1929年的时候,他给红四军制定《教授法》那会,还专门提到过:说话得有点趣味。

他自己,也一直就是这么干的。

有一回说起朱德,他诙谐地讲道:“你是‘猪’,我是‘毛’,我就像你身上的一根毛,没了朱,哪来的毛?”

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把两人的深厚情谊概括得很深刻。

1939年华北联大开学典礼上,毛主席在演讲里还这么说:“想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的时候,元始天尊给了他杏黄旗、四不像和打神鞭这三样法宝。如今咱们上前线,我也送你们三件法宝,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毛主席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身份,让他描述东西时大家都能听懂。他身上有平民气质,这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毛主席打小就是个同情弱者、爱助人为乐的人。

有一回,他跟着父亲出去买猪。猪看好了,定金也付了。等之后去赶猪的时候,发现猪价涨了好多。这一下,他心里就七上八下的,寻思着,这猪价涨这么多,那卖猪的可就亏大了。

哪怕到了后来的工作阶段,毛主席身上那股平民气质也表现得极为明显。他一辈子都提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自己也常常深入群众里去,还会向下级讨教,秉持“先做学生再做先生”的理念。

就是这样的气质,让他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本本主义》还有《兴国调查》等好多著作,最终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他不赞同那种戒备森严的情形,还老是讲“可不能把自己和群众隔开”。而且,他特别反感搞形式、讲阔气,一辈子都瞧不上大鱼大肉这种奢华的东西。

衣服要是破了的话,能补一补;走路走累了,还可以拿根树枝当拐杖嘛。

他,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还凝聚着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个人的人格风采也在他身上彰显着。

【对人名的幽默感】

毛主席身上有那样的气质,所以他谈吐才更生动有趣。有时候,单是一个人名,他就能品出不一样的韵味来。

最出名的一回,就要数他对蒋介石名字的“拆析”了。

那是1945年到重庆谈判的时候,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个外国记者站起来发问:“毛先生,你们有没有打败蒋介石的信心?”

毛主席听到这个问题后,马上就有了答案:“记者先生,蒋介石的‘蒋’,就是在‘将军’的‘将’字上头加把草,就是个草头将军罢了。”

外国记者听明白了一些,但又满脸疑惑地问道:“那毛先生的‘毛’字怎么没提到?”

毛主席紧接着回应说:“我这个‘毛’,可不是毛手毛脚的那个‘毛’,而是‘反手’的意思,这就表明,打败蒋介石那是轻而易举、易如反掌的事儿。”

这背后有着很深的含义,那就是一段又长又艰难的历史,从这儿也能看出双方的差距了。

在重庆谈判之前,抗日战争就已经发生了。

在那个时候,为了满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求,中共推行了“减租减息”的政策,而且这个政策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之后。

后来的土改,广大农民都分到了土地,还得到了财富。这一下子就把农民的觉悟给激发出来了,农民也明白了共产党和自己的关系那可紧密得很,最后就站到了正确的立场上。

这些做法的成效,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淮海战役的时候,苏、鲁等五个省总共动员了22万随军民工,另外还有131万转运民工以及391万后方临时工。

这些民工,总共大概有五百多万。物资特别少,他们就只有23万副担架和80万辆小车。有一些人没有运输的东西,就干脆用肩背的方式。

两个月里,他们转运伤员多达11万,把5.7亿斤粮食运到前线也是他们干的。而且,这些民工里好多人还在做勤务工作,像清理战场,架电线,抢修交通线之类的。

后来,陈毅元帅满怀深情地说道:“淮海战役,那可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广大人民群众都支持的话,打败蒋介石那还不简单得很,就像翻手掌一样容易。有些话,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就一目了然。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国共两党都属于注重集中领导的、有着领袖魅力的政党。在那样特殊的时期,两党的最高领袖对各自政党的发展可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

尤其是战争年代,这种“集中”最先就表现在战争的指挥过程里。

而在这段时间当中,这两个人的形象差别可大了去了。

好多外国媒体都觉得蒋介石是比较内向的人,没什么想象力,也不咋浪漫,让人感觉他老是守着老一套,做事小心翼翼的。

毛主席与人交流时挺外向的,身上有那种不拘小节的劲儿,满是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

1945年重庆谈判的时候,毛主席不但很巧妙地拿“人名”来讲明事情,而且把自己1936年写的《沁园春·雪》送给了柳亚子。之后,这首词就登上了重庆的报纸,可吸引人。

可蒋介石很快就知道了这事儿,马上就学着人家的样子,召集手下那些文人,打算写出更有格调的诗词,一心想把毛主席的诗词给比下去。

结果,那种感觉,收钱办事的人可不会有。他们凑了老半天,还是写不出一首能跟《沁园春·雪》相媲美的诗词来。

“草头将军”,又能在另一个地方现身。

这样不一样的性格,在军事指挥上也能直接反映出来。

蒋介石的好多讲话里也能瞧出来这事儿。为啥?他常常在演讲里提到“咋收拾军容军纪”,就连“行军的时候咋走路”这种事儿都会提到,还会定出些相应的规定来。

另外,蒋介石在指挥部队的时候,老是越级指挥。

在蒋介石吃败仗的好些战役里,很多时候都是他不按照国防部和军令部的整体作战部署安排来,直接跨过指挥机关去指挥前线部队,结果好多作战计划都完蛋了。

在这一点上的比较,毛主席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主要关心那些大的战略方面的事儿,前线部队具体咋运作的,他从来都不操心,也不会对前线指挥官的指挥行动指手画脚的。而且,他还常常去听指挥人员的建议。

就拿1948年来说吧,当时军委给粟裕发了电令,让他带着三个纵队的兵力到南边去打仗。可这时候,粟裕有不一样的想法,他觉得在黄河和淮河之间打仗更有好处。

毛主席知道这事儿以后,马上就接受了粟裕的建议,这就给后来东野、中野一块儿打淮海战役创造了挺好的条件。

毛主席的战略思想,还有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乐意追随他。

解放战争打到两年的时候,国民党的军队已经从430万减到365万了。特别是在东北,国民党的部队就只在长春、锦州、沈阳等没几个城市有驻军了,而且还处于“蜷缩”的状态。

解放军的部队,一开始是127万人,后来就增加到280万人。

这除了农村地区搞土地改革、大量招收翻身农民参军之外,还吸收了不少被俘虏改造过的国民党旧部,当时,这些人被叫做“解放战士”。

1947年12月的时候,陈毅就讲过:“这一年,咱们补充了20万的‘解放战士’,还有12万翻了身的农民。以后,这种战士的占比会越来越高的。”

解放战争在重庆谈判之后共分三个阶段爆发,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这个过程已经是“易如反掌”了。

从1946年6月蒋介石对解放区全面进攻起算,满打满算才三年半,蒋介石就被彻底打垮。打这以后,他就只能勉强支撑、苟延残喘。

五年的计划,只用三年半就完成了,这可跟毛主席的指挥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而那个被叫做“草头将军”的蒋介石,最后的结局果然不出所料。

当年,毛主席说完那段话,现场掌声就跟打雷似的,这其实也是无意间的“四两拨千斤”。

0 阅读:0
历史局面喵酱子

历史局面喵酱子

历史局面喵酱子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