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树的不解之缘

福老大 2024-11-29 16:36:44

在中国,寺庙还有另一个称呼叫作“丛林”,据说这与古印度比丘们日常修行的环境有关。他们通常选择在远离市井的山林中打坐静修,因而佛教和树之间就有了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强调普渡大众的大乘佛教兴起之前,寺院供奉的甚至不是人物形象的佛陀造像,而是对佛的形象和智慧进行了抽象,代之以大树。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比较准确地阐述了众生俱佛性,与自然相通、相统一的关系。

释迦牟尼的降生地:无忧树下

佛陀出家前是王子,但并非诞生于皇宫,而是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古印度的风俗是妇女怀孕必须回娘家分娩,据《佛本行集经》记载:摩诃摩耶王后临产前夕,乘坐大象载的轿子回娘家分娩,途径兰毗尼花园时在一株开满金黄色花的无忧树下,生下了释迦牟尼,因此无忧树又被佛教尊为圣树。

 

佛陀的成道之处:菩提树下

释迦牟尼29岁出家,历经五年参访六年苦修之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成佛。《修行本起经》描述“其地平正,四望清净,生草柔软,甘泉盈流,花香茂洁,中有一树,高雅奇特,枝枝相次,叶叶相加,花色蓊郁,如天庄饰,天幡在树顶,是则为元吉,众树林中王。”

由于每尊佛都是在树下成道,所以菩提树并非特定的树种,佛经上记载:毗婆尸佛是无忧树、尸弃佛是邠他利树、毗舍浮佛是娑罗树、拘留秦佛是尸利娑树、拘那含佛是优昙跋罗树、迦叶佛是尼拘类树、释迦牟尼佛是阿说他树、将来成道的弥勒是那伽树(龙华树)。

 

释迦牟尼涅槃地:娑罗双树下

释迦牟尼一生说法三百余回,八十岁离世,《佛遗教经》中说:“(佛陀)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在拘尸那城河边娑罗双树下,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棵树四方各生二株,故称娑罗林或娑罗双树。

释迦牟尼在涅槃前告诉身边的弟子:不要被自己生前的言语说法所局限,因为语言只是会意的工具,真正的重要的是语言所指代的“法”。但如来的“真实意”并没有更好的方式进行传达,弟子们只能以回忆在什么时间、地点佛陀的原话是什么,然后口口代代相传。

 

最初的佛经产生地:七叶窟

佛陀灭度后,弟子摩柯迦叶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聚五百人,以阿难陀、优婆离、迦叶等为上首,结集经、律、论三藏,安居三月,完成了最初的佛经。七叶窟是王舍城外的一处岩窟,周围长满了七叶树,这种树是无患子目七叶树科的落叶乔木,种子用碱水煮后可以食用,味如板栗。

 

最早的文字版佛经:贝叶经

释迦牟尼去世后的数百年里,所谓三藏佛经都是以心记口传的方式进行传承。由于佛弟子们的语言、理解力各有不同,难免出现疑义和争执。公元前1世纪前后,斯里兰卡部派佛教的一次结集上,人们决定首次将佛经以巴利文刻写于一种树叶上,诞生最早的文字佛经——贝叶经。

贝叶,是贝多罗树(梵文Pattra)叶子,这是属棕榈科的一种热带树木,产地主要以印度、斯里兰卡、缅甸、中国西南地区为多,其叶长且宽,质地稠密,经加工后可供刻写。由于古代贝叶经比较宝贵,所以很多寺庙都将之奉为佛宝进行珍藏,寻常人难得一睹真容。在福鼎资国寺中就有面向社会公开展览的缅文贝叶经。

 

鉴于树木和佛教天生的因缘关系,今天大部分的佛教寺庙中,人们都能看见动辄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树。在古代人眼中佛陀已然涅槃,无法知晓其音容,树却能作为历代先贤大德们的见证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大树作为了具象的佛。

 

除此之外,在弟子信众的观念里,佛还有另一种形象,那就是佛经。按照佛教的说法,佛经乃如来法身,乃文字般若,并认为供奉经书犹如供佛,有无量功德。如此看来,如果有机会供奉一片或者一部和树有关的“贝叶经”,倒是比基于想象而塑造的佛像要更具意义些——毕竟贝叶文化也延续了上千年。

0 阅读:3
福老大

福老大

看世界,品生活,悟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