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众多的IP中,观音菩萨在我国民间人气绝对名列前茅,“三十三化身”和一手“寻声救苦”深得民心。在人们心目中,菩萨的形象慈眉善目,宁静庄严,手持玉瓶,准备随时把法雨甘露洒向众生。在闽东知名古刹福鼎资国寺,去过的人都会留有两个印象:一个是闻名遐迩弥陀村,号称“寺庙养老第一寺”;另一个就是山门内放生池畔的洒水观音,造像宏伟庄严、慈悲吉祥,给人带来的肃穆亲近之感尤为浓郁。
观音菩萨手里的玉瓶名为玉净瓶,据说瓶中装的是四海水,洒用不竭;其法力更是玄妙,比如在《西游记》中愣是复原了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很多没怎么接触过佛学的人会疑惑,为什么观音菩萨手中的法宝会是一个装满水的瓶子,瓶子中的水有什么说法更无从知晓。其实这和菩萨本人最初的身份有关,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大菩萨中,观音的身份稍微有点特殊——他原本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座下弟子兼侍者。在佛经上,阿弥陀佛和左右侍者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华严三圣”。
佛教自创生以来有个游学传统,师父的重要弟子往往会被送往其他住持方丈那里参学,以博采众长更加精进。比如前面关于福鼎千僧斋的文章中,我们曾提到过释迦牟尼座下的罗汉“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就曾被送去阿弥陀佛那里去学习。个人猜测,观音菩萨当年可能也到释迦牟尼僧团进修过,所以拉近了彼此的关系。
侍者要经常照顾师父生活起居,并担当助理的角色,所以观音菩萨手持水瓶的形象也就不难理解。古印度人们布施给比丘的生活物资中,就包括饮用的水,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另外,这也是大部分寺院佛前常常供有净水的原因。
水作为生命之源,自古以来便被视为纯净与重生的象征。在佛教经典中,水被赋予了八种功德: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这些功德不仅体现了水作为物质层面的重要性,更深刻地映射出佛教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其他财物不同,水廉价易得,对于普通人来说供一杯水即可以显示布施之心,也不会有舍财的“心疼”。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供水是善巧之法。
供水的善巧,在培养信众的布施供养之心,所以也是有仪式的:供水时需怀恭敬之心,确保水杯既不空置也不满溢,恰到好处,体现了对佛法的敬畏与虔诚;每日清晨供水,傍晚撤下。撤下的水,或用于施予众生,或自行饮用。
出家人通常是非常节约的,但并不是说观音菩萨玉净瓶中的水是阿弥陀佛用不了的水,这里要突出的是佛心悲悯众生,只不过菩萨是将来自众生供奉的水回向功德给了需要的众生而已,人们敬爱菩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信众供水,是布施之心的体现,是对世间万物的一种温柔以待;而观音菩萨的洒水,则是佛徒悲悯众生、普度众生的形象。在福鼎资国寺的放生池畔,那尊洒水观音静静地伫立,无声诉说一个真理:心中有爱,有慈悲,就是修行的力量,就必然有功德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