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皇帝,他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泉说历史 2024-12-20 09:40:51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这得看拿什么标准说。要是和曹操刘备诸葛亮这些三国顶级豪杰比,他确实十分平庸。但要是把他放在所以历史上所有皇帝中间,那刘禅的水平还不错。

虽然蜀汉的事情都是诸葛亮做主,但是诸葛亮死后,刘禅没有立刻完蛋,还撑了29年。这说明刘禅虽然平庸,但是不是完全无能之辈。

大家对刘禅的嫌弃,还有“扶不起的阿斗”的说法,其实都是在诸葛亮司马懿这群大佬的比较下产生的。刘禅平庸,但是这个平庸是以诸葛亮为参照物的平庸。要是把阿斗放在历史上的所有皇帝之中,阿斗的表现还不错。

要知道,在古代“守成之主”已经是给一个皇帝打了及格分了,何况刘禅的“守成”,还是在乱世,在敌强我弱、一群大佬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守成。

要是把刘禅和历史上的某些皇帝换换位置,估计某些皇帝的大臣能乐死。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并没有立刻混吃等死。如果仔细看蜀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主战派。

诸葛亮生前表示,自己死后,蒋琬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蒋琬死后,还有费祎。诸葛亮发现姜维的才能之后,曾在给蒋琬的信中夸赞姜维,还带着姜维进宫,给刘禅看看。

诸葛亮去世,蒋琬当权的时候,朝廷的风向肯定是倾向于北伐的。但是蒋琬很快就病死了。蒋琬死后,费祎掌权,这段时间,朝廷的风向就倾向于保守,休养生息的声音更大一点。

但是在这段时间,姜维这个铁杆鹰派的仕途却没受什么影响。他升迁了好几次,地位和话语权都越来越高。

诸葛亮和蒋琬已经死了,姜维又和当权的费祎政见相反。那这些年姜维不仅没受到打压,反而能几次升迁,生龙活虎的和费祎唱反调。是谁给了姜维这样的底气呢?恐怕只有刘禅这个开始“自摄国事”的皇帝了吧。

在蜀国后期,刘禅没有继续坚定的支持姜维。一是因为当时形势太糟了。到了蜀汉后期,蜀国的百姓已经开始“民有菜色”了,刘禅没有信心太正常了;二来,当时反对的声音真的太多了。

咱们有上帝视角,知道姜维忠心,知道北伐至少能延缓蜀汉的灭亡。但是当时的人不知道啊,他们能看到的,就是多年北伐,徒劳无功,民有菜色。要是继续这么频繁的打仗,不用魏国来打,百姓们就迟早翻脸。

当时,不是所有的主和派都是软骨头。有一些人,他们忠心耿耿,愿意为蜀国奉献自己的生命,他们只是单纯的反对频繁出征,比如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云在青天水在瓶。在刘禅的角度看,都是忠臣,没有奸臣。所以,刘禅后来频繁和稀泥,可太正常了。

刘禅怎么可能认为诸葛瞻有错?那是他相父的独苗苗,在他眼前长大,后来还成了他女婿;刘禅怎么可能认为姜维有错,那是诸葛亮铁粉,喜欢诸葛亮的能是奸臣吗;他也很难认为黄皓有错,那是天天陪在他身边的人,见面三分情。

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刘禅没有罢黜姜维,已经是比较厚道的皇帝了。后来姜维和黄皓发生冲突,姜维请求斩杀黄皓。刘禅虽然没答应,但是也给了姜维面子,让黄皓去给姜维赔礼道歉。

后来姜维怕被黄皓害了,就自请在外屯田。这种君臣相疑的局面,他和姜维居然谁也没翻脸,就这么和和气气的过到了蜀国灭亡。甚至蜀国灭亡了,姜维还想再拼一次“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当时日月幽而复明,社稷危而复安。”

和刘备期望的“亲贤臣,远小人”相比,刘禅做的不够好,但是和普通皇帝一比,还是比较暖心的,岳飞和于谦要是能有这种皇帝,他们能哭一场。

在诸葛亮生前,刘禅一直像他爹一样给诸葛亮放权,后来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在外面。当时朝中的大臣许多都曾在诸葛亮的相府担任过属吏,按照汉朝时的礼仪,他们这些故吏和诸葛亮之间也有君臣之分。

按照当时的礼仪,诸葛亮死,他们这些故吏也有奔丧、扶棺的义务。

为了避免朝中大臣走光了,没人干活,刘禅只得下令:禁止朝中官员去奔丧,等诸葛亮的灵柩回来大家再办丧事。

看到刘禅下令禁止给诸葛亮奔丧,有些大臣就开始阴谋论,觉得是不是皇帝早就不满诸葛亮专权,现在诸葛亮死了,皇上要开始发作了。

一个叫李邈的大臣,自以为窥见了天机,于是跑到刘禅面前,说了一通诸葛亮专权,会对皇帝不利的话。

刘禅正闹心呢,这个李邈算是撞到枪口上了,就被刘禅给杀了。

刘禅虽然才能平庸,但是脾气挺好。李邈能死在刘禅手里,也是一种本事。

所以刘禅虽然不像他爹和曹操那么雄才大略,但是在用人方面能做到用人不疑,已经秒杀了许多古代君王了。

当然了,阿斗在智商方面确实比较平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宜引喻失义”。阿斗还真干过一次“引喻失义”的事。

刘备死后,阿斗知道相父牛逼,自己不行,就干脆把大事小情都交给诸葛亮。为了表示自己信任诸葛亮,自己主动授权给诸葛亮,阿斗脑袋一抽,就说了一句“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乍一看,阿斗挺痛快,明确表示授权给诸葛亮了,可以避免大臣中有争议,挺好的。但是许多人不知道,“政由某氏,祭则寡人”这句话,其实是有典故的。

什么典故呢?春秋时期,卫献公想让权臣宁喜帮自己重新回到卫国做国君,就向宁喜许诺,他回国之后“政由宁氏,祭则寡人”我回国之后,政事全归你处理,我做个名义上的君主,负责祭祀上的事就行。

然后宁喜就把卫献公他爹杀了,把卫献公接回了卫国做了国君,不过卫献公没有真的兑现他“政由宁氏,祭则寡人”的承诺,没多久就把宁喜杀了。

这是一个昏君联合奸臣杀了自己爹,当上了皇帝,又把奸臣给杀了的故事。

想象一下,诸葛亮听到阿斗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时候,心情得多复杂?

好消息,阿斗读书了,能用这么生僻的典故。

坏消息,书让他读岔劈了,典故啥意思没记住。

诸葛亮没尴尬到脚指头没抠出一座阿房宫,都算诸葛亮心理素质好。

不过,经过刘禅这么“引喻失义”,这个礼崩乐坏的典故在人们心里反而有了新的意思。现在人们在看到“政由某氏,祭则寡人”,想到的不会是那个子弑父,君杀臣的故事,而是一段和睦的君臣关系。

公元263年,刘禅突然下令,给诸葛亮修庙。但是蜀国当年就灭亡了。

刘禅这么干,可能是当时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争执太多,刘禅和稀泥已经不好使了。所以刘禅给诸葛亮修庙,凝聚一下人心。看在诸葛丞相的面子上,大伙都少说两句吧。

也可能是刘禅已经预示到了蜀国的命运,对蜀国的国祚已经没了信心。再不给诸葛亮修庙,就没机会了,所以才在这一年匆匆给诸葛亮修庙。

要是按照三国大区的匹配机制来看,阿斗的能力确实拉跨。但把刘禅放到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皇帝当中看,咱们就会发现,能力平庸的皇帝很多,但是知道自己能力平庸,还愿意任用有能力的人。而且老老实实的支持人家,背后不搞小动作,这还是挺难得的。

所以,刘禅可以说是“扶不起的阿斗”,但这个“扶不起”是在那种客观条件相当恶劣的情况下扶不起。而且刘禅本人不会给你捣乱,会和你配合着尽量起来。

要是把阿斗换一个位置,比如赵构的南宋,比如叫门天子朱祁镇的明朝,那阿斗可太好扶了。青铜误入王者局,阿斗也很懵逼。不过他也尽力了,一个普通人,生活在一堆王者之中,心态不崩就挺好了。

0 阅读:10

泉说历史

简介:泉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