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汉人的王猛,为何会选择辅佐苻坚?而不支持东晋王朝?

泉说历史 2024-12-20 09:36:26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百万军队直扑东晋。好不容易安定一些的东晋眼看着又要被灭国了。在这亡国灭种的危难时刻,东晋的汉人必须团结起来。

但前秦的营帐中却有着一位汉人猛将为前秦的进攻出谋划策。东晋人恨得牙痒痒,却也无可奈何。他就是王猛。而他会选择帮助前秦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在东晋自己是永远没有出头的那一天的。

王猛为什么这么招人恨,看看他取得的一票荣誉就明白了。唐朝人设立的六十四将祭庙,王猛身处其中。

宋朝人也整了一个七十二将飨庙,王猛还是在其中。宋朝人还写了一本书叫《十七史百将传》,王猛在里面有单独一个篇章。

前秦皇帝苻坚把王猛比作是姜太公和诸葛亮,这二位都是国家的顶梁柱。能把王猛比作这两位,只能说苻坚对王猛的实力确实是充满了信心。

后来更是有人说苻坚有了王猛之后就当了木偶皇帝,什么事都让王猛去干。自己享福去了。甚至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的战绩连给王猛提鞋都不配。

除此之外,房玄龄,司马光等历史大家都对王猛有着相当高的评价。

王猛是帮着前秦打东晋的,是帮着游牧民族攻打汉人的。那作为汉人的王猛,为什么不去帮助东晋,反倒是在前秦做官?还要辅佐前秦的苻坚统一天下呢?

其实这还真不能怪王猛,怪就怪在东晋的体制实在是太有问题了。

东晋的体制是氏族门阀垄断整个东晋的官场,想在东晋当官。一你得有背景,二你得有钱。

东晋正常的平头老百姓根本没有上升的能力。因为在古代能读书就意味着干不了活,一边读书一边种地还能把书读明白的人还是少。

那时候又不像今天,不干活是真的能把人饿死的。读书就意味着家里面少了一个劳动力。

而大部分老百姓生孩子就是为了给自己家里增加点劳动力,多挣点钱。自然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书。

当然也有人家努力了好几代,什么一边种地一边经商。辛苦了好几代人,就是为了攒出一点家底。好能供自己的后代去读书做个官。

这看似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只要苦几代人就能出一个读书人。家族的命运就改变了。但凡出了一个大才子,家族真就飞黄腾达了。

但光是有才那没用,东晋有才的人海的去了。东晋这么想的人也海了去了。

这些读书人相互内卷就得卷掉一大半,活下来的人接着往上爬。被淘汰的读书人就得乖乖滚回家种地,把几代人的积累全都扔了。重新开始,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接着读书。

而接着向上爬的读书人也不轻松,如果这些人真能拿到个一官半职。很快就会被那些出身于士族门阀的官员们排挤。

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就深受其害,最后不得不“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些出身士族门阀的官员们十指不沾阳春水,对这些草民出身的官员相当瞧不起。甚至对不跟自己同流合污的官员们还会捏造莫须有的罪名把他们送进局子里。

这么一来二去,这些出身贫寒的读书人能留在官场的就越来越少。而这些空出来的官位怎么办呢?

那就勉为其难的让世家大族的子弟们顶上去吧。于是这些读书人拼上了好几代人家产才能得到的官位就被出身豪门的世家子弟轻易拿下。

而王猛碰巧地就是前者,更凑巧的是王猛的出身甚至还赶不上那帮寒门子弟。

大家都知道东晋和南宋一样,都是个偏安在南方的政权。北方大片的土地都被少数民族给抢了过来。

走背字的是,王猛出生在今天的山东寿光。虽说是一个地道的汉人,但身在少数民族政权后赵。从国籍上来说是个后赵人。

在东晋人看来王猛就是一个长大在沦陷区的野孩子。大家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东晋人。你会任用一个从沦陷区来的人吗?

即便这个人自身相当有才华,相当有本事。可以以一挡十,但只要他这个身份一摆出来,再多的优点都没用。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当时的东晋人对待王猛正是这个态度,没人敢任用出身异族的王猛,即便王猛身体里流的是汉人的血。

王猛自己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一生都在北方艰难求生。没有踏入过东晋一步。

但王猛不是一直没有服务东晋的机会,王猛曾经见到过东晋的大权臣。甚至得到了他的赏识,这可是千年难遇的机遇啊!要知道能在门阀大族统治的东晋当上权臣的人,哪个不是手眼通天。

什么血统什么身份,只要东晋的权臣一句话。啥都不是问题。

只可惜这位东晋权臣叫桓温,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桓温这个人是个什么德行。

简单来说桓温一生最大的野望就是篡了东晋皇帝的位,这位置你司马家的人坐的得我桓温就坐不得?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桓温做出了一堆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比如说这次北伐。对于东晋来说,北伐绝对是一件收复失地争取民心的好事。

而桓温正是利用了东晋普遍存在的北伐情绪,把北伐变成了有利于自己的行动。

简单点说,桓温通过北伐来为自己争夺土地好和东晋朝廷打对抗。而王猛就碰上了正在北上的桓温。

那年王猛29岁,正是心比天高的年龄。总是想做出一番大事业,而桓温的到来让王猛看见了希望。

当时桓温当打到关中,北方的汉人百姓大多跑到桓温这来庆祝。王猛也是其中之一。

现场可以说是人山人海,王猛一想这么多人估计等到自己入土都见不到桓温一面。于是王猛化身显眼包,在大庭广众之下闹起了虱子。

周围的人一看王猛这样,都以为王猛脑子除了问题。而这也被桓温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看见了桓温的王猛也不墨迹,赶紧向桓温讲述自己的计划和野望。

可能是作战太顺利了,桓温居然老实地听了王猛的讲说。王猛说一句,桓温笑一下最后更是大笑起来。

等到王猛讲完,桓温一下窜了起来,拍板说道。备好车马,把这位年轻有为的人才送到东晋!升为督护!并对王猛说:“整个东晋没有一个人能赶得上你的呀!”

但王猛最后还是拒绝了桓温开出的条件,没有跟着去东晋。桓温也比较讲理,好说歹说王猛就是不跟着自己。桓温也没强求,就让王猛走了。

王猛早就看出来桓温北伐的目的就是为了和朝廷分庭抗礼,自己如果真的给桓温办事的话容易被秋后算账。

而且桓温虽说在朝里面说一不二,基本上可以让自己顺利进入东晋官场。但这也就意味着自己将完全依附桓温,自己不管再有才华再有想法,只要桓温说一个不字自己的计划就不行。

而且如果真把桓温惹生气了,被桓温给扔掉。王猛保不准得被看他不爽的东晋朝臣们给扒皮吃肉。

思来想去之下,王猛还是没有跟桓温走。反倒是听了王猛讲学的桓温按王猛的计划按部就班地继续自己的计划。

随着王猛的声名传开,一位真正的王也被吸引来。他就是前秦东海王苻坚。

那是的前秦正在苻生的统治下,苻生的统治异常残暴。把前秦搅的天翻地覆,一时间国力衰微。

于是苻坚就打算除掉苻生,为此苻坚亲自来请教王猛。在听了王猛的计划后,苻坚拍案叫绝。

在苻坚除掉苻生后,也投桃报李。任命王猛当中书侍郎。后来更是升到了三公。

苻坚在任期间,不论大小事都要询问王猛的意见。战场上杀人不眨眼的苻坚见到王猛就像是刘禅见到诸葛亮一样,成了个小鸡仔。

而且跟刘禅不一样,苻坚对王猛那真是爱啊。因为王猛积极推进汉化改革,学习中原。动了前秦旧贵族的蛋糕。导致前秦的旧贵族们对王猛异常愤恨。

苻坚为了支持王猛,对这些自己的老部下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一个字,杀!一时间前秦的贵族们人人自危,生怕把王猛整生气了自己就人头落地了。

有这么一位支持自己的领导,王猛也在前秦大展拳脚。为动荡的北方创造了一片几十年的净土。

可能大家会有疑问,这王猛不还是二鬼子吗?给东晋办事就一堆借口,给前秦办事这么利索。

其实王猛是有自己的考量的。原因只有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前秦皇帝苻坚是一个支持汉化的皇帝。

自从八王之乱之后,整个北方就打成了一锅粥。汉人引以为豪的文化被少数民族入侵冲击的十不存一,想要在动荡的北方恢复汉人的统治要先问问北方存在的数百个少数民族同不同意,基本上是不可能。

于是王猛想出了一个更狠的招数,那就是让北方的游牧民族接受汉文化。让他们从根子里变成汉人,这也算是最早的文化入侵了。

而那些少数民族的老顽固是不可能接受汉文化的,于是王猛就瞄准了可以接受汉文化并支持汉化改革的苻坚。借用苻坚之手前秦迅速完成了汉化。

并且成了一个统一北方的庞大帝国,汉文化也就传到了大半个北方的少数民族心中。从此,一个庞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越来越立体。

不得不说,王猛是真的猛啊!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