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版“郭巨埋儿”,她为何救婆婆不救儿子?曹植早已说出答案

自说文史 2018-12-21 17:26:27

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无疑是最让人不寒而栗的一个。作为父亲,无力养老,为了让母亲多吃一点,他和老婆商量之后,竟然要活生生地把三岁儿子埋了。难怪连鲁迅都说,“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

这种行为,其实在明清时期不被推崇。明初有个孝子,为了让母亲病好,竟然许愿让儿子死。结果母亲病好后,他真的杀了儿子,朱元璋气的把他打了一顿,发配海南去了。

但民间却仍然有人效仿这种愚孝。

清代雍正年间,有个地方因为灾害,许多人为了活下去只能出去乞讨为生。其中有一家,丈夫死了,只剩下儿媳妇、病得很重的婆婆和三岁孩子。

有一天,这位儿媳妇要过河,但婆婆病重,孩子又小,不能一个个带着过河。没办法,她只能一手拉着婆婆,一手抱着孩子,慢慢下河打算趟水过去。不料走到河中间时,水流很大,妻子站不稳,一下摔倒了。

婆婆和孩子也都摔倒在河里,该救谁?

蓬头垢面,一身褴褛的儿媳妇想也没想,她放弃了儿子,努力把病重的婆婆背了上来。婆婆得救了,但三岁的孩子却落入河中,再也上不来了。

婆婆眼见三孙的孙子没了,大骂这位儿媳妇:我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婆,病得又很重,早就活不下去了,你干嘛救我啊?何况我张家几代都是单传,如今唯一的孙子也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

儿媳妇不敢说话,长跪不起。

儿媳妇本以为婆婆气消了就好,不料婆婆两天不吃饭,绝食而死。两天之内,两位亲人都死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儿媳妇恍惚间傻了一样,呆坐几天死了。

孩子很无辜,却死了;婆婆虽活了,但是伤心于孙子,也死了;至于儿媳妇,婆婆没了,孩子也没了,活着也没了信念,于是也死了。就这样,一家三口全部死了。

若能早救三岁儿子,至多婆婆死,儿媳妇和儿子会活下来,何以儿媳妇不救孩子呢?因为父母比孩子更重要。

在那个时代,臣子之于君主,是轻的,所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子女之于父母,也是轻的,所以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母向来是天,子女要无条件听,即便婚姻大事,也要父母之命,二者地位从来不相等。

曹植在《白马篇》中有一句“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意思就是连父母都顾不上了,还说什么老婆孩子?可见子女是没有父母重要的。听起来很残忍,但封建时代,就是这样。

何以儿媳妇只救婆婆不救三岁孩子?就是这个道理。(故事出自《阅微草堂笔记》)

0 阅读:10

自说文史

简介:读史者,增阅历、知贤佞、通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