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射箭,必须戴一样东西,跟清朝皇帝一样,否则会伤手

自说文史 2018-12-19 22:56:37

出土文物中,最早的韘为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中的玉韘,目前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此玉韘下端平,上端呈斜面形,正面雕有兽面纹,兽目上方有一条横向凹槽,兽目下方则有两个穿孔,十分美观精致。

这个韘,很像戒指但有孔,有何作用呢?仅仅是装饰品吗?

在电影《魔戒》中,讲述了一枚至尊魔戒的故事,这枚戒指可以让持有者隐身并且长生不老,但最可怕的是,这枚魔戒拥有无上的权力,可以奴役全世界的力量。可见,这枚戒指是和权力挂钩。

在中国,清朝皇帝喜欢在大拇指上戴戒指,即扳指,虽然说只是一种装饰,但也代表权势。扳指为什么会和权力挂钩?因为最初,扳指就是战争中所用。

在一万多年,人们根据弹弓发明了弓箭,由于弓箭射程远,威力大,所以不仅应用于打猎,还用于战争中。

中国人拉弦搭箭的方式与西方不一样。西方人拉弓时,是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箭杆,然后再用力扣弦。而中国人是利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箭杆,再用拇指扣住弓弦。由于西方人第一次见到这种拉弓方式,是元朝蒙古军攻打欧洲的时候,所以称之为“蒙古式射法”。

“蒙古式射法”的扣弦方式,有一个缺点,每次松开弓弦,就会对大拇指摩擦一次,而且速度快,力量大。一次两次还好,若射箭次数多,肯定会造成伤害,尤其是军队中,士兵需要大量练习和实战,不做点预防措施肯定不行。

为了避免大拇指受伤,于是人们就在大拇指上戴了戒指——扳指,商周时期称之为“韘”。

《说文解字》:韘,射決也,所以钩弦。

《广韵》:韘,射決张弓。

“韘”从侧面看是梯形,属于拇指内侧的一面高,另一面低,另外为了便于勾住弓弦,还要在上面刻出一道凹槽。有时候凹槽太光滑,还要在里面刻上齿状以增大摩擦,扣住弓弦。

为什么有穿孔呢?原来,不论是骨制韘还是玉制韘,戴在受伤都容易脱落,所以在使用时要用一根绳子穿过小孔,系在手腕上,这样即便脱落拇指,也不会落在地下。

韘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到战国晚期,从西汉开始,韘逐渐衰落,陪葬品中出现韘形玉饰,明代只出土过一个玉韘,到了清代,韘才又以扳指的形式,在骑射为主的满族中流行。

不过,汉代到明代的弓箭手,依然会用韘,只不过除了贵族用玉制或者角制装饰陪葬外,普通军人只能用木制的,易损坏且不陪葬,所以出土文物中没有罢了。比如明代王彝还在诗中说过“晓起冲寒行且猎,强箭如雨脱韝韘”,可见对于经常射箭的人来说,还是要用韘的。

所以,妇好墓中出土的韘。不仅是一种装饰物,更是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是妇好生前弯弓射箭、征战沙场的表现。

从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可以发现,妇好多次代替商王出征,她曾统兵1.3万人攻羌方,俘获大批羌人,是商朝最大的一次战争。她不但参加并指挥了对土方、巴方、夷方等重大作战,还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最早的伏击战。她的武器是十八斤重的钺,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

0 阅读:1

自说文史

简介:读史者,增阅历、知贤佞、通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