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诗出自南唐末代皇帝李煜,极言故国之思、亡国之恨,读之令人动容。
李煜所在的南唐,是唐末五代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虽然仅享国三十八年,但是与同时期其他割据政权相比,南唐国内社会稳定,文化和经济都有所发展。
而南唐的建立者李昪本是吴国将领,他谋权篡位,登基做了皇帝,却神奇地赢得生前身后一片赞誉,后人无不惊奇。
(问君能有几多愁 剧照)
一、乱世出生:颠沛流离的童年李昪出生于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原名李彭奴。当时天下战乱不休、民不聊生,李彭奴还年幼时他父亲就死于战乱,他跟随伯父去了濠州,不久后他母亲也病故。
为了活下去,他像朱元璋一样,去开元寺做了和尚,却没想到和尚也坐不安稳。不久之后,杨行密攻打濠州,李彭奴被他手下抓走了。
杨行密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之一,虽然在李唐朝廷任有官职,但在那个兵强者为王的时代,朝廷已经名存实亡,濠州被攻下后便归他统辖。他看李彭奴相貌不凡、举止有度,就想收为养子,以便将来培植成亲信。
(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可杨行密的儿子们容不下李昪,当时杨已经有六个儿子,兄弟越多,将来能分到的家财权位就越少,于是这些人一致反对李彭奴进入杨家。
无奈之下,杨行密只能把李彭奴交给部将徐温。
徐温虽然不太愿意接纳李彭奴,但是无法回绝。他给李昪取名徐知诰,自此李昪便成了徐家的养子。
(杨行密画像)
徐温是杨行密的得力部将,他贩卖私盐出身,后来追随杨行密起事。虽然在杨行密手下做事,但徐温的能力与聪明才智丝毫不亚于杨行密。
徐知诰进了徐家,也算是一只脚踏上了权贵之路。
二、寄人篱下:少年风采初长成徐知诰寄人篱下,活得谨小慎微。好在他自幼流浪,混迹于三教九流,再加上天生聪颖,极通人性,这让他很会看人脸色,知道怎样投其所好。
有一次,徐知诰跟随徐温外出办事,徐温因为事情没办成心情非常不好,看到徐知诰在眼前晃更觉得心烦,一气之下乱杖赶走了徐知诰。没想到徐温回到家的时候,徐知诰站在门口恭迎他回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 剧照)
徐温惊讶地问徐知诰,你怎么回来了?徐知诰回答说,身为人子,怎能舍弃父母,既然父亲一气之下赶走我,那我就应该回到母亲这里。自此之后徐温更加喜爱徐知诰,徐知诰也渐渐在徐家站稳脚跟。
徐知诰书文和骑射都很好,就连杨行密都经常称赞他,说他是人中俊杰,比众部将的儿子们都强。果然,徐知诰跟随柴再用攻打宣州时立下不小的战功,凭此升任刺史。
当时江淮一带刚被平定,地方官大都是军人出身,这些官员不顾百姓民生,四处掠夺财物充盈军需。徐知诰跟他们不同,他礼贤下士,安顿流民,减少赋税,在当地赢得一片赞誉。
(徐知诰画像)
徐知诰的春风得意,被徐温的两个亲生儿子—徐知训和徐知询看在眼里,他们对此非常眼红,于是安排了一场鸿门宴,想借机杀死徐知诰。
徐知诰从二人突如其来的热情中觉察到异常,装病推脱了宴席。后来为了避二人风头,徐知诰听从谋士的意见,求徐温将他派去润州任职了。
三、民心所向:大权在握的权臣徐知诰只是个养子,徐温虽然喜爱他,但还是担心他手底下军队太强对自己产生威胁,所以多年来处处提防徐知诰,不肯多提携他。
(问君能有几多愁 剧照)
可有能力的人往往心高气傲,不甘居于人下。面对徐温的忌惮,徐知诰在等待机会。正所谓天助自助者,机会很快就来了。
当时杨行密已死,其子杨隆演继任吴王,而徐温的长子徐知训镇守广陵,是吴国真正的掌权者。
徐知训为人骄横恣肆,行事残暴,对朱瑾一干将领动辄侮辱,朱瑾对徐知训深恶痛绝,只能一直隐忍。
徐知训忌惮朱瑾在朝中位高权重,要把他外放泗州。这下朱瑾忍不了了,趁践行宴之际诛杀了徐知训。
(杨隆演在位时吴国版图)
此时据守润州的徐知诰离广陵最近,他当初来润州,正是因为此地距离广陵(当时属吴国东都江都府内)近,自己可以伺机而动。
徐知诰迅速出兵广陵平乱,诛灭了朱瑾满族。此时徐温的长子徐知训已死,其他儿子都还年幼,所以徐温只能把吴国国政交由徐知诰执掌。
韬光养晦多年,徐知诰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了。他当政期间,轻徭薄税、法纪宽缓,推恩广信,招揽了众多人才。
徐知诰还经常派人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周济有困难的民众。此后10年间,虽然名义上还是徐温在金陵遥秉吴国国政,但在徐知诰的用心经营下,吴国民心已经逐渐归顺于他。
(问君能有几多愁 剧照)
四、建立南唐:千古赞誉的帝王公元937年,权势煊赫的徐知诰建立齐国。同年,南吴睿帝杨溥,也就是杨行密的第四子,向徐知诰禅让皇位,徐知诰正式登基称帝。
所谓禅让,向来不过是给强者谋权篡位的一个台阶,病弱的政权走下台来,强者走到历史舞台中央。
为了加强自己称帝的合法性,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声称自己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并将国号改为唐,就像刘备声称是山中靖王刘胜的后代一样,给自己安上李唐正统的名头。
李昪就这样登上皇位,令人惊奇的是,这样的篡权者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什么风波,不仅没有留下骂名,还深得百姓爱戴。
(徐知诰建立齐国时天下形势图)
李昪在位期间,对外弭兵休战、保境安民,对内兴利除弊、重视生产,南唐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且他崇文重教,极大地推动了南唐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虽然李昪在位仅七年,但他深得百姓和朝臣爱戴,在他的努力下,南唐社会稳定,出现了难得的繁荣景象。
陆游评价他: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贤主之风。
历来帝王都喜欢给自己安个与众不同的出身,或是前朝遗脉,或是祥瑞降生,以此证明自己是上天之子,所执政权合乎中华政权的法统。
(陆游画像)
但其实身世的高贵或神秘,远远不够盖棺定论一代帝王的人生。民心向背,工笔史书,才最能照映出上位者的德行。
李昪为人恭谨、质朴,崇文重教,为政务实、宽厚,爱护民众。
中华五千年历朝历代皇帝,所谓的正统不过是当权者束缚百姓的绳索,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亦苦”,谁是好皇帝,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虽然南唐的三十八年在中国历史上不过微渺,但贤主之风流芳百世,古今同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