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立:学生“会”了,还“教”什么
教师博览
2025年04月07日 09:32 江西
以下文章来源于永立新视界 ,作者夏永立

永立新视界 .
教育教学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知道学生“会”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学会的?什么才是真正的“会”?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再认识》上完了,我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堂不一样的计算复习课让学生脑洞大开,我也长时间地沉浸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这也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一问学生“有”什么?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教师不能将学生训练成“廉价的计算器”,只能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如果在复习课中教师还用大量时间训练学生计算技能,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学习,难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难以让学生在课堂有新体验和新认识。
二问学生“缺”什么?很多学生虽然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但只是“照葫芦画瓢”,按照计算法则进行程序化计算,不理解计算的算理。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情境时,难以灵活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进行计算,缺乏应有的计算策略。可见,课堂中要基于对学情的真实把握开展“靶向”治疗。
三问学生“要”什么?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的学习一直处在“愤悱”状态。学生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计算技能的训练,学生真正需要的恰恰是方法和策略,以及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还有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数学学习,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样重要,不可偏废。忽视了教师的“教”,会让学生的“学”处在游离和散漫的状态。那么,教师要教在何处?
教在“关键”处。教师呈现给学生多样化的算法,在比较中学生会感觉到:中国台湾视窗算法在检查时更方便,因为它把每一步都记录下来了;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画图法很独特,但是数特别大时,画图的算法就会非常麻烦;古印度的算法用长竖式记录,可以从高位乘;表格算法非常清楚明了,便于记录。通过比较不同算法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运算方法具有一致性,体悟到计数单位的重要性,真正找到学生数学学习的“基因链”。
教在“困难”点。在教学中,一些学生对两位数乘法的理解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用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我利用“数形结合”介绍“算”法,从而使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找到了数学“基因”的“连接点”。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可以用“长方形面积”模型再一次理解两位数乘法笔算方法的算理,真正体现了“为理解而教”。
教在“需要”时。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开展“错例研究”,通过搜集学生学习中大量典型的错题,进行“微观透视”,分析错误背后真正的原因,了解病理的“源头”才能“对症下药”。这种“基因切片式”的分析,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挖掘出错例教学的价值。教师可以进行“变异教学”,提供数学概念的各种“变式”,通过“正例”和“反例”的辨析,深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教在“顿悟”中。学生不能只会计算,还要真正掌握计算的方法,因为好的“学法”基因是可以“遗传”的。比如,□7×□8的乘积可能是多少?让学生从“10256、3886、5614、96”这几个数中选择,学生根据乘积的个位数字特征,再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不可能是两位数和五位数”,运用“筛选法”很快发现计算结果是3886。到此,我没有草率收场,而是再次引发学生思考:如果乘积是3886,这两个乘数可能是多少?学生先大胆猜测,再用计算器验证,直到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这样就给数学课植入了良好的学习“基因”。
教师要学会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将数学中有联系的核心知识“重组”,这样才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在数学学习中,一些重要的数学本体性知识就是数学学习中的“基因”,教师要寻找这一类“基因课”,加强对此类课的教学研究,真正做到“从一节课到一类课”,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