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 279 年,西晋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热烈。晋武帝司马炎高坐龙椅,目光炯炯地扫视着下方群臣,心中谋划已久的灭吴大计已到了关键时刻。此时的西晋,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兵强马壮,而偏安江东的吴国,在昏庸的孙皓统治下,早已民心离散,危机四伏。
“众爱卿,如今我大晋国力昌盛,而东吴孙皓暴虐无道,正是我军兴兵伐吴,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朕欲派六路大军南下,诸位以为如何?” 司马炎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老臣贾充出列,神色忧虑,拱手道:“陛下,东吴据长江天险,水师强大,我军虽兵力雄厚,但贸然兴兵,恐有闪失。况且长途征战,粮草辎重耗费巨大,还望陛下三思。”
然而,杜预、王濬等将领却斗志昂扬。杜预向前一步,慷慨陈词:“陛下,孙皓荒淫无度,吴国上下离心离德。我军六路并进,水陆齐发,定能势如破竹,一举荡平东吴。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王濬也紧接着说道:“陛下,臣已在益州打造战船多年,如今水师兵强船坚,足以突破长江天险,为陛下立下不世之功。”

司马炎沉思片刻,目光中透露出决绝:“朕意已决,发兵东吴!以贾充为大都督,节制六路大军;杜预为征南大将军,率荆州之军南下;王濬为龙骧将军,率领益州水师顺江而下;其余各路,皆依计而行。务必在年内攻克东吴,实现我大晋一统天下的宏愿!”
随着司马炎一声令下,西晋六路大军,共计二十余万兵马,如汹涌的潮水般,从不同方向向着东吴边境扑去。一时间,战鼓雷鸣,军旗蔽日,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拉开了帷幕。
在荆州战场上,杜预率领的晋军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东吴的数座城池。然而,当晋军来到乐乡城下时,却遭遇了东吴名将陆抗之子陆景的顽强抵抗。陆景深知乐乡城的重要性,他凭借着坚固的城池和城中的精锐守军,与晋军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
杜预望着城墙上严阵以待的吴军,眉头紧锁。他知道,乐乡城易守难攻,如果强行攻城,必然会造成巨大的伤亡。于是,他决定采用智取的策略。

一天夜里,杜预派部将周旨率领一支精锐的小部队,趁着夜色悄悄绕到乐乡城后方,在山林中遍插晋军旗帜,然后点燃大量的火把,制造出晋军主力已经迂回到后方的假象。同时,杜预又在正面战场上加强了攻势,命令士兵们擂响战鼓,齐声呐喊,做出即将攻城的姿态。
陆景在城楼上看到后方火光冲天,又听到前方晋军的喊杀声震天,心中大惊,以为晋军已经前后夹击,乐乡城危在旦夕。在慌乱之中,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策,率领城中的主力部队出城迎战,想要先击破后方的晋军。
然而,陆景的部队刚刚出城,就陷入了杜预早已设下的包围圈。晋军伏兵四起,将吴军杀得丢盔弃甲,陆景本人也在混战中被杀。失去了主将的吴军顿时大乱,纷纷向城中逃窜。杜预趁机率领大军发起总攻,一举攻克了乐乡城。

与此同时,在益州的王濬也率领着他的水师,浩浩荡荡地顺江而下。王濬的水师战船高大坚固,船上装备了各种先进的武器,在长江上犹如一座座移动的堡垒。东吴的水师虽然也不弱,但在王濬的强大攻势下,逐渐抵挡不住。
当晋军水师来到西陵峡时,遭遇了东吴设置的铁链和铁锥等障碍物。这些铁链横亘在江面上,铁锥则隐藏在水下,试图阻挡晋军水师的前进。王濬望着眼前的障碍,微微一笑,他早已料到东吴会有此一招。
王濬命令士兵们准备了数十只巨大的木筏,在木筏上放置了许多草人,草人身上穿着晋军的盔甲,手持兵器。然后,他派一些熟悉水性的士兵驾驶着木筏,顺着江水向下游冲去。木筏在江水中快速前进,碰到水下的铁锥时,铁锥纷纷扎进木筏中,被木筏带走。而那些铁链,则被王濬准备的大火炬烧断。就这样,晋军水师顺利地突破了东吴设置的障碍,继续向东挺进。

在晋军的强大攻势下,东吴的防线逐渐崩溃。孙皓得知前线战败的消息后,惊恐万分,他匆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然而,此时的吴国朝堂,早已是人心惶惶,大臣们各怀心思,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继续抵抗,但都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孙皓看着眼前混乱的局面,心中充满了绝望。他知道,吴国已经大势已去,但他仍然不甘心就这样灭亡。于是,他决定孤注一掷,亲自率领一支军队,前往前线与晋军决战。
然而,孙皓的军队还未到达前线,就传来了晋军已经逼近建业(今南京)的消息。孙皓此时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路可逃。在绝望之中,他只好听从大臣们的建议,向晋军投降。
公元 280 年,王濬率领的晋军水师率先抵达建业城下。孙皓身穿素服,带着棺材,出城向王濬投降。至此,历经三代皇帝、立国五十多年的东吴政权宣告灭亡,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这场晋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统一战争。西晋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和正确的战略决策,六路大军协同作战,成功地突破了东吴的长江防线,实现了南北统一。而东吴则由于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和内部的腐败,最终走向了灭亡。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