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太元八年(公元 383 年),华夏大地阴云密布,一场决定南北命运的大战即将爆发。前秦皇帝苻坚,在统一北方后,野心膨胀,妄图一举踏平东晋,实现天下归一的美梦。他不顾众臣反对,调集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志在必得。

消息如惊雷般传至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朝廷上下一片恐慌。国势危如累卵,谁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关键时刻,谢安站了出来,举荐自己的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侄儿谢玄为前锋都督,统领八万晋军,迎击前秦的虎狼之师。
谢石,字石奴,出身于陈郡谢氏这一显赫家族,虽此前在朝中任职,但军事指挥经验相对欠缺。而谢玄,年方四十,虽曾组建北府兵,展现出一定军事才能,可面对苻坚的百万雄师,众人心中仍不免打鼓。但形势紧迫,容不得半点犹豫,谢石与谢玄毅然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

秦军来势汹汹,前锋苻融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迅速渡过淮河,十月十八日,便攻克了寿阳(今安徽寿县),东晋守将徐元善被俘。紧接着,秦军骁将梁成率五万兵马屯驻洛涧(今安徽淮南洛河镇),在淮河中树立木栅,封锁航道,截断了东晋援军的来路。此时,东晋龙骧将军胡彬率领的五千水军,在驰援途中听闻寿阳已失,无奈退至八公山,死守淮河险隘硖山口。
谢石、谢玄率晋军主力西进,面对前秦的凌厉攻势,一时也陷入困境。苻坚得知晋军动向,留下大军在项城(今河南项城),亲率八千轻骑,日夜兼程赶至寿阳,妄图速战速决。他自恃兵力雄厚,根本不把晋军放在眼里,竟派东晋降将朱序前往晋营劝降。

朱序虽身在秦营,心却向晋。他不仅没有劝降,反而暗中向谢石献策:“秦军虽众,但尚未全部集结。若能趁其前锋立足未稳,一举击败,挫其锐气,便可大破秦军。” 起初,谢石畏惧秦军强大,打算坚守不战,拖延时间。但谢玄与谢琰力劝谢石听从朱序之计,谢石权衡再三,最终下定决心主动出击。
十一月,晋军迎来关键一战。谢玄选派猛将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趁夜突袭洛涧。秦军毫无防备,被晋军杀得措手不及。激战中,梁成被杀,秦军大乱,纷纷渡淮水逃命,溺死者不计其数,战溺而亡者多达一万五千余人。此役,晋军大获全胜,不仅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还缴获了大量粮草物资,士气大振。

洛涧大捷后,晋军乘胜追击,兵锋直指寿阳,与秦军隔淝水对峙。苻坚站在寿阳城头,俯瞰晋军阵营,只见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随风摇曳,竟以为皆是晋军,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惧意,“草木皆兵” 的典故便源于此。
面对秦军的坚守,谢玄再次施展谋略,派人给苻融送去书信,提出让秦军稍向后退,在淝水岸边让出一片空地,以便两军决战。秦军诸将纷纷反对,认为坚守淝水,不让晋军过河才是上策。但苻坚却认为,可待晋军渡河至一半时,以铁骑冲击,定能将晋军一举歼灭。苻融也觉得此计可行,于是下令秦军后退。

然而,苻坚万万没想到,秦军人数众多,内部本就人心不齐。这一退,犹如开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朱序趁机在阵后高呼:“秦军败矣!” 士兵们不明真相,顿时军心大乱,纷纷夺路而逃。谢玄见机不可失,立即率领八千晋军迅速渡河,向秦军发起猛烈攻击。苻融纵马试图稳住阵脚,却不幸马失前蹄,被晋军斩杀。失去主帅的秦军彻底崩溃,自相践踏,死伤无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路狂奔,侥幸存活者十不存一二。

淝水之战,东晋以八万兵力大破前秦百万大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谢石、谢玄临危受命,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智慧、果敢的决策以及坚定的信念,成功捍卫了东晋的江山社稷,为华夏文明的延续立下不朽功勋。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东晋与前秦的政治格局,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供后人传颂、铭记。
风狂
齐桓公、谢公存续之功伟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