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究竟是真降还是假降?

郑青春谈天地 2025-04-11 18:43:19
撤掉滤镜,真相便不难得出!

李陵,汉名将李广之孙,公元前99年随李广利出征匈奴,独率5000步兵与数万匈奴骑兵对战于浚稽山,全军覆没。后汉武帝听信李陵帮匈奴练兵的传言,夷李陵三族,李陵从此与汉断绝关系。

《答苏武书》可能为伪造

李陵与苏武素有交往,后人对李陵的好感,主要来源于《答苏武书》名篇。与另几首答苏武诗一起,后世以文观人,认为如此呕心泣血,扒心扒肺,李陵自然有莫大冤屈。但尴尬的是,《答苏武书》一直不被学术界承认。从刘知己开始,包括苏轼在内,都认为伪造,《中国文学史》一书也不予收录,直至今天,是不是李陵亲笔,仍存在极大争议。

反对者意见主要几点。一、西汉并不流行五言诗。也不是没有,非常少,五言诗被认定粗俗俚语,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不会写。不仅李陵,班婕妤的诗也是同等待遇,认为后人伪造。西汉流行什么?四字诗,也叫辞赋,想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就明白了。即便到了南北朝,我们熟知的那首“唧唧复唧唧”,它属于民歌,难登大雅之堂。

二、使用了大量对仗排比句。如“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这叫骈体文,常用四字或六字句,所以也叫“骈四俪六”。兴起于汉末,盛行于南北朝,李陵作为一个西汉人,写出这种东西,当然可疑。

三、内容。《答苏武书》痛骂汉朝刻薄功臣,这也罢了,关键是不避讳。从内容看,它应该写在苏武回国后,两人书信来往,或是霍光派人出使匈奴,打算把李陵叫回来,李陵写下来交使者带回。不管那种,都属于半官方文书,身为汉人又写给汉官,李陵不避汉惠帝等人名讳,很不正常,要知道西汉非常讲究这个。

内容反复提及旧事,以及与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冲突等等,这就不赘述了,想要说清楚,单独开一期都未必够。这也不关键,大家了解就好,因为说来说去,争争吵吵,它都是个无头公案。开篇提这个的意思是,如果抛去李陵这几篇诗文,或者说我们假定他没有发牢骚,会发现事情是另一个版本。

李陵是汉武帝的弟子

很多人提及李陵,总要扯到李广头上,李广以悲剧著称,有“李广难封”之语,所以网上谈论李陵文章,动不动就是“李广家族的神秘诅咒”云云。还有一些人,解释成汉武帝不喜欢陇西李家,对李广李陵,秉承着一贯以来的打压政策。

但真相是,霍去病卫青病逝之后,汉武帝深感名将凋零,于是下令选拔良才。李陵和霍光同一批,作为将门之后,被送入宫中,由汉武帝亲手调教。

都知道汉武帝喜欢年轻人,且喜欢亲手教,比如说霍去病其实就是他教出来的弟子。汉武帝这个做法有多种因素,但最大原因还是他看不惯老将们过于僵化教条化思路。翻看卫青霍去病霍光李陵等人履历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都做过侍中和建章宫监。其实这俩都是闲职,没有具体要求,就是呆在汉武帝身边,随时听使唤,用现代话说叫秘书。

说起来侍中也是由此而起,摇身一变成了丞相代名词,但这都是后话,起码要到隋唐,汉武帝时期,侍中只有表面含义,就是侍奉中央。霍光与李陵所谓关系好,也是由来于此,俩人相当于同期皇帝培训班同学,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跟霍去病一样,都是汉武帝弟子。

违背常理的出征

天汉二年,李广利出征匈奴,李陵只是个骑都尉,麾下却有5000精兵,独当一面。这待遇,霍去病首次上阵,也是骑都尉,但手下只有几百号人。作为毫无经验的新手,汉武帝命他押送粮草,接应李广利。

按说这是个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决定,但李陵表示不行,发布了一通手下多么牛逼,如何厉害的宏论。虽然他说得慷慨激昂,见多识广的汉武帝一眼看破,“你就是不愿意打下手。”这事往小处说是违抗军令,往大了说是抗旨不遵,不管哪一条,汉武帝手起刀落,现在就割了李陵脑袋,也是合情合理。

李广利听起来跟李广很像,但他这个李家,比李陵牛逼多了。李广利是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有过两征大宛之功,已经戴上了贰师将军名号,地位远在李陵这个骑都尉之上。不管从那个角度说,李陵给他打下手,应当应分,谈不上侮辱人。

但汉武帝并没有责怪李陵,反而准许了请求,并要求强弩都尉路博德负责接应。李陵不愿打下手,路博德更不情愿,无论资历还是地位,路博德都在他之上。两人碰面后大概闹得也不愉快,所以路博德上书,声称现在不是出兵时机。根本没计划这路兵,所以缺马,李陵所部全是步兵。路博德说正值九月秋高马肥,步兵打骑兵还是等来年开春吧。

如果你问李广利为啥能,因为人家全骑兵,你马肥我也马肥,就看到时候谁更肥。为啥先提这件事,等会再说,总之接到奏报汉武帝很生气,以为俩人串通好了。打开始就告诉你没有马,你非要打,现在又说不合适,到底闹哪样?

在汉武帝督促下,李陵率着孤军进发了,为啥是孤军,因为这一闹,接应也成了泡影。经过就是,虽然李陵很善战,但步兵对骑兵,即追不上也逃不掉,被匈奴优势兵力包围后,李陵全军覆没。

死都不信的汉武帝

接到邸报,汉武帝既心痛又恼怒,因为报告说李陵投降了。谁都可以降,唯独李陵不行,因为汉武帝视他为心腹,打破各种常规让他统军,没想到输了不说,还投降了匈奴人。汉武帝唯恐搞错了,特意把李陵家人找来,瞅了瞅面无戚色,没有悲伤感觉。又把李陵部下叫来质问,部下解释不了,只得自杀。

汉武帝问大臣们怎么看,其实问就代表了态度,要相信还有啥问的。司马迁很机灵,于是上书狂捧了李陵一番,说他如何孝顺,待士兵多好,这样的人肯定不会投降,就算降也是假降,一定另有用意。表面吹李陵,其实捧的是汉武帝,您的亲传弟子啥样,大家都知道。马屁正拍在汉武帝痒处,所以司马迁一开始挨了顿夸,说他有识人之明。

但等了很久也不见李陵回来,汉代与匈奴作战,大将被俘者,李陵不是先例,他爷爷李广、名将赵破奴都当过俘虏,但都很快脱身了。从这点看,匈奴人监狱不咋滴,警惕性也不高,要说也没办法,游牧民族一直游牧,天天搬家,俘虏们有大把机会。

汉武帝等得心焦,于是派大将公孙敖出征,目的只有一个,找到李陵并把李陵带回来。看到这里,你还觉得汉武帝对陇西李家刻薄?人比人得气死人,赵破奴身为大将,跟儿子一起被抓,汉武帝别说救,问都不带多问一句。

李陵投降,最没面子的是他,亲手培养的人才,居然投降匈奴,传出去这个脸还要不要?所以说谁最不信李陵投降,头一个就是汉武帝,非但不能说他受蒙蔽,而是打死都不信。

路博德不痛快,公孙敖更不高兴,如此大动干戈,居然只为救一名叛将。李陵受多少优待,就会受多少同僚排挤,这是必然的,也是屡见不鲜的。公孙敖逛了一圈,回来禀报,“李陵真降了,还帮匈奴练兵。”这消息如同万斤大锤,彻底击溃了汉武帝。暴怒的皇帝夷了李陵满门,余怒未消,顺手把司马迁拎过来,翻了翻旧账。

都说司马迁受宫刑,是因为写史记乱说话,李陵事件只是表象。可我倒觉得,这就是真正原因,所谓爱屋及乌,恨屋当然也要波及乌,心爱弟子不仅投降,还反过来教匈奴人打仗,这不仅是背叛,更是羞辱。不难想象,心在滴血的汉武帝生了多大气,惩罚所有相关人,再自然不过。铁证就是宫刑并非汉武帝本意,他只打算要命,是司马迁自己提出来用命根子交换,才有了这个结果。

公孙敖的责任并不大

教匈奴练兵的并不是李陵,而是李绪,另一个投降匈奴的汉军将领。凑巧两人都姓李,官职都是都尉,表字也都叫少卿。除了这个残酷的巧合,这口大锅通常甩给了公孙敖,都说他不负责任,只顾为自己开脱。

公元前97年,公孙敖领兵从雁门出发,与李广利合击匈奴,结果大败,很多人认为,这次出征,与汉武帝要求他寻找李陵为同一次。李陵没找到,仗还打输了,自然要找借口,公孙敖便把责任统统推给了李陵。

只说两点。第一,未必是同一次。因为当时是四路大军,除了公孙敖,还有李广利等三路。如果要找李陵,肯定都要通知,仅交代一个公孙敖有啥意义,打起来乱成一锅粥,谁知道谁会跟李陵碰上?

第二,即便上述假设成立,公孙敖想骗汉武帝也不容易。汉代军情军报,并不只有将领这一个渠道,有专门情报部门,汉武帝还有其他信息来源。汉武帝如果采信,应该是多渠道共同反馈,要公孙敖一个人背锅,说不过去,何况这借口压根没用,公孙敖最后还是被叛了死罪。

李陵是最大责任人

这件事上,公孙敖责任最小,最大责任人,其实是李陵自己,他性格上有严重缺点。路博德虽然拖延,说的也是实情,以步兵对抗骑兵,还挑秋高马肥时出征,李陵话说得太满。与路博德会合后,李陵一度不肯出兵,大概他冷静之后,也意识到了这点。但谁叫你夸海口呢,不得已出兵后,李陵率部抵达浚稽山,便停下来休整,并派陈步乐携带行军地图,回去向汉武帝汇报。

汉武帝给李陵下达的命令是什么?直抵受降城。李陵从居延出发,这是路博德驻地,也叫居延海,相距并不远,所以李陵只走了三十天便抵达浚稽山,汉武帝知道全是步兵,给他的任务并不苛刻。

李陵为什么不往前走了?很简单,受降城是山口,也意味着开阔地,他知道仅凭这点步兵,一旦碰到匈奴主力,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派陈布乐去见汉武帝,一是禀报如期发兵,二也是借坡下驴。这里离受降城很近了,我已基本完成任务,所以还要绘制地图,唯恐汉武帝不明白。陈布乐很能说,出色完成了任务,哄得汉武帝很开心,自己也升了个官。

李陵本打算做做样子就回去,但他运气实在不好,虽然没去受降城,虽然在山地,还是碰到了匈奴主力,而且不肯放过他们。因为匈奴觉得,如果连这点步兵都吃不下,面子都要丢光了。

李陵且战且退,匈奴紧追不舍,虽然期间出现了部下叛变泄密变故,但并非决定因素。正如匈奴俘虏所说,放他们走太没面子,以后还怎么号令各部,就算李陵有援军,匈奴都是骑兵,到时候再撤也不迟。所以这是一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死战。

李陵的做法再次让人摸不到头脑。溃败前的夜里,如此紧要关头,他声称要去刺杀匈奴单于,喊着都别拦我出门了。过了很久回来,单于没死他也没事,谁也不知道他干嘛去了。部下看出了苗头,劝他投降,理由是“陛下不会舍得你死,赵破奴事后归汉,一样重用,何况将军乎!”这句话划起来,是重点,要考。

李陵拒绝了建议,声称要决一死战,下令士兵每人带两升粮,一块冰,夜间击鼓为令,一起突围,约定在居延城会合。但奇怪是,一夜过去了,鼓没响。第二天匈奴发起了攻击,李陵和韩延年骑马杀出,韩延年战死,李陵一边说着“没脸见陛下”,一边投降了。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跟我一样,得出一个结论,李陵是个好说大话的人。整件事其实是他咎由自取,根本没这安排,他非要去,去了又不敢往前走,最后碰到匈奴打不过,嘴上说得大义凛然,结果还是投降了。

李陵是真降

很多人把他分为真降和假降两部分,汉武帝杀他全家之前是假降,杀之后是真降,还把假降动因解释成什么“让匈奴领教汉人风骨”。这不搞笑嘛,投都投了,还风骨,风软骨吗?

我认为,李陵从一开始就是真降,理由有三。一、投降是他反复考虑过的,只是不好意思明说。汉武帝对他有多好,前面解释得很清楚,正因为如此,李陵想降又不敢,搞得犹犹豫豫,降不是降,突围不是突围。但旁人看得明白,部下那番话,可谓一针见血,他就是想降,只是不好意思说。

理由二、李陵有家人。李陵他爹是李广长子,但死得比李广还早,他是遗腹子,生下来就没爹,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汉代以孝治国,不要说李陵这种情况,就是常人,事亲不孝都会被视为严重污点,所以汉代推荐人才,有个专有名词叫“孝廉”。司马迁替李陵辩护的理由也是,他那么孝顺的人,怎么会投降呢?

汉代军制,有所不同,将领家属必须住在京城,美其名日照顾,实则人质。汉末三国老曹做得更过分,不仅将领,连士兵都要求住邺城。有次曹操在武都征兵,连羌氐人也要求搬家邺城,搞得差点民变。钟会灭蜀后造反,部下都不同意,为啥,老婆孩子都是人质,分分钟人头落地,想想马超全家怎么死的。

再举个例子就是李陵劝苏武那番话,并不扯大道理,而是从家人入手。你妈死了,两个兄弟也嗝屁了,老婆改嫁,唯剩妹妹不知去向,言外之意就是没有家人顾虑,你犯不着守节。就算不考虑汉武帝,也要考虑老母亲,所以他这个投降,不仅叛国,还意味着抛弃家人。

真降还能解释,假降风险太大,谁知道你啥想法,你这边假降,那边老妈没了,图什么?如果是假降,就应该心急如焚,想尽办法通知汉武帝,起码留住老妈的命吧,为什么在长达两年时间内,他一声不吭。

理由三、李陵行动并不受限。李陵投降后受到了优待,不仅被封为右校王,还娶了单于闺女,大概匈奴人也明白,他老婆保不住。李陵全家被杀后,他恨上了李绪,于是李绪卒,享年不明,凶手是李陵派的。李绪是匈奴红人,这都敢杀,还是派人干的,说明李陵有权有势,汉书也说他有自己居城,并非普通人更不是阶下囚。

汉武帝派人见李陵家人,回报说他家不像死过人的样子,看不出悲伤。如果是这个意思,那就说明,李陵跟家人联络过。联络家人八成是让她们逃跑,要不然干嘛不通知汉武帝。就算这是瞎猜,仅从李绪一事就能看出,他行动并不受限,一个受限制的人怎能杀人?既然不受限,为什么不逃跑啊,就算不方便,给汉武帝送个信啊,哪还会有后面的事。

所以最大责任人就是李陵自己,别怪人家公孙敖,根本没什么真降假降,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回来。道理很简单,是他死乞白赖非要出兵,打输了怎么交待?就算回来,前途尽毁,还能重用?不说汉武帝咋想,李陵这样想,我倒觉得最合乎逻辑。

呆在匈奴多好,又是王爷又是驸马,汉武帝最多不追究,能给他这些吗?

0 阅读:4
郑青春谈天地

郑青春谈天地

谈天说地、人文历史、诗词歌赋,作品维度绝不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