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中国唐朝政府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设立行政管辖机构七百多年以后,俄罗斯才形成统一的国家。
从莫斯科公国到俄罗斯沙皇俄国是一个欧洲国家。它是由莫斯科公国发展起来的。在俄国古代文献《伊巴节大编年史》中,绍兴十七年(1147年)才第一次提到莫斯科这个地名。13世纪上半叶,蒙古人西征,拔都于嘉熙二年(1238年)焚毁莫斯科,把东欧平原上处于封建分裂状态的罗斯诸公国并入了钦察汗国的版图。
13世纪末,诺夫哥罗德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幼子丹尼尔得莫斯科为世袭领地,才开始有了莫斯科公国。
最初的莫斯科公国只占有地处东北罗斯的莫斯科河中游的一小片土地。14世纪时,它已发展成这一带的商业中心,并通过收买或征服邻近诸侯,逐渐扩展领地。
丹尼尔的次子伊万继位时,由于富甲东北罗斯而获得了“卡里达”(意即“钱袋”)的绰号。伊万・卡里达以重金奉承金帐汗(即钦察汗),亲自出马替汗镇压罗斯诸侯的叛乱,博得了汗的欢心。
天历元年(1328年),金帐汗乌兹别克封伊万・卡里达为“大公”,赋予他代汗向罗斯诸侯征收赋税的权利。从此,莫斯科获得了“大公国”的头衔,开始把金帐汗对东北罗斯诸侯的统治权抓到自己的手里。
伊凡三世・瓦西里耶维奇
14到15世纪,东北罗斯的居民逐渐形成为操同一语言的俄罗斯民族。15世纪末16世纪初,伊凡三世及其子瓦西里三世通过兼并其他俄罗斯诸侯的领地,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成化十二年(1476年),伊万三世停止向钦察汗缴纳赋税,并于成化十六年(1480年)率军挡住钦察汗军队的进攻。从此,莫斯科大公国摆脱了钦察汗国的控制。
弘治二年(1489年),伊万三世自称“上帝所恩赐的全俄罗斯大君主”。到瓦西里三世时,俄罗斯所有的土地都并入莫斯科大公国的版图,其疆域“北达白海,南至奥卡河,西及德聂伯河上游,东抵北乌拉尔山的支脉”,面积共二百八十万平方公里。
俄国扩张的开始当时,在俄国的东南边疆之外,东起额尔齐斯河下游、西到克里米亚半岛、包括伏尔加河中、下游这一大片原钦察汗国的领土,仍归鞑靼人所有。它们分别属于从钦察汗国分裂出来的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
喀山汗国和克里米亚汗国同俄国接壤。
16世纪以前,莫斯科当局在东南边境建立了一条碉堡线:东起尼什・诺夫哥罗德,沿奥卡河而至谢尔普霍夫,再从谢尔普霍夫延伸至图拉和科节里斯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奥卡河边防线”,即俄国的东南国界线。
沙俄形势图
至于西伯利亚汗国以东的亚洲北部各民族,与俄罗斯从来没有任何联系。
15至16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莫斯科政权是俄国封建农奴主利益的集中代表,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农奴完全束缚在土地上。
俄国封建农奴主的阶级利益决定了莫斯科政府的政策:在对内“不断加强对俄罗斯农奴的束缚”的同时,对外“征服别的民族,吞并左右邻邦的领土”。
15世纪下半叶伊万三世当政时,俄国迈出了向外扩张的第一步,开始了对东北方一些弱小民族地区的侵略:成化八年(1472年)侵占彼尔姆,弘治二年(1489年)侵占维亚特卡,弘治十二年(1499年)至弘治十三年(1500年)侵占乌格拉。
伊万三世还借口他娶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娅为妻,自命为拜占廷帝国的“继承人”。
16世纪初,俄国统治集团更公然发出建立“第三罗马帝国”的叫嚣。普斯科夫修道院的僧侣菲洛费上呈瓦西里三世的报告,集中表达了当时俄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图,他写道:“莫斯科是伟大的世界首都,是古罗马和第二罗马君士坦丁堡一的继承者;莫斯科是第三罗马,而第四罗马是不会有的。”
这是俄国妄图永远称霸世界的野心的第一次大暴露。沙皇俄国的由来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伊万四世开始亲政。他在加冕典礼上正式宣布采用古罗马皇帝“恺撒”的称号,自称“沙皇”(拉丁名“Caesar恺撒”在俄语中发生音变,读作“沙皇”)。从此,“沙皇”成为俄罗斯君主的专称。
这一事实表明:伊万四世不但决心在国内确立起像古罗马皇帝那样拥有无限权力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在国外也要步恺撒的后尘,为实现建立“第三罗马帝国”的梦想而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
伊万四世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用暴力手段剥夺了自成王国的大封建领主的权力,而依靠军役人员一小贵族地主来巩固沙皇的地位。这些贵族地主作为沙皇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积极支持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
沙俄扩张示意图
沙皇政府为了满足他们对土地的贪欲,从此加紧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俄国历史学家克留切夫斯基说:“一部俄国史,就是一部不断向国外殖民进行领土扩张的历史。”
伊万四世对周围各国的领土扩张,是从“向东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远征”开始的。
征服喀山喀山汗国位于伏尔加河中游,土地富庶,首府喀山城是东方商道的枢纽,南经伏尔加河可通里海、阿塞拜疆和波斯,东溯卡马河越乌拉尔山。可达盛产毛皮的西伯利亚汗国,地势扼要,因此成为伊万四世向东扩张的第一个目标。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至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伊万四世派军队远征喀山,惨败而归。但他仍不甘心,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夏卷土重来,在靠近伏尔加河岸面对喀山城的地方,构筑斯维雅日斯克堡寨,作为进攻据点。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8月22日,沙皇亲自到斯维雅日斯克督战,25日率军15万人渡伏尔加河,包围喀山城。他极力煽动宗教狂热,借口“保卫东正教”,驱使士兵去进攻“不信上帝的喀山人”。
喀山鞑靼守军总共只有3.3万人,他们在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英勇抗击沙俄军队的进攻,坚持了长达7个星期的浴血战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10月11日,喀山陷落。
沙俄侵略军按照伊万四世“把喀山城的守卫者斩尽杀绝!”的命令,将城中的成年男子全部杀害,把妇女小孩连同财物掳掠一空。
但是,喀山汗国的各族人民(鞑靼人、玛里人、乌德摩尔梯人、楚瓦什人、莫尔多瓦人)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并未因城陷而终止。他们经常挫败俄军,甚至俘虏了俄国统领。斗争延续了6年之久。后来,由于喀山封建主的出卖,各族人民的武装斗争才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被镇压下去。沙皇把喀山汗国的土地分封给从莫斯科派来的军官、官吏和东正教会,汗国的各族人民则沦为农奴。
阿斯特拉罕汗国位于伏尔加河下游,与喀山汗国唇齿相依。伊万四世攻占喀山城后,就把侵略锋芒转向阿斯特拉罕。
起先,莫斯科当局计划采用扶植傀儡的办法,使独立的阿斯特拉罕汗国变成俄国控制的仆从国家。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夏,沙俄把捷尔必失汗扶上台,同时派俄国的“东方通”普・屠格涅夫充任汗的“顾问”,规定汗国每年应向莫斯科进贡4万铜币和3000条鱼,俄国人享有进入阿斯特拉罕水域捕鱼的特权。
但是,捷尔必失汗并不甘当傀儡,他在国内抗俄力量的支持下赶走了俄国“顾问”。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莫斯科派来大批军队,捷尔必失汗率众抵抗失败,阿斯特拉罕终被沙俄吞并。至此,整个伏尔加河流域落入了沙俄之手。
征服西伯利亚的商人征服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以后,伊万四世随即策划继续东侵,向西伯利亚展开大规模的领土掠夺活动。
当时,沙俄正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与瑞典、立陶宛等国进行立沃尼亚战争,无力向东方派出足够兵力,决定授权斯特罗干诺夫家族去完成这一使命。
斯特罗干诺夫家族是乌斯丘格和彼尔姆地方许多盐场的所有者,是当时俄国的头号大商人。他们不仅在全国各地,而且也在西伯利亚等国外地方经商,销售的自产商品种类繁多,有食盐、铁器、干鱼等。他们从南方收购谷物,长途贩运北方;用玻璃珠、铃铛等廉价物品同西伯利亚人“交换”黑貂和北极狐等贵重毛皮,顷刻间获得神话般的巨利。他们还向远方国家出售蜂蜡和皮货,换回丝绸、呢绒和奢侈品。
16世纪后期,在斯特罗干诺夫家族的企业中劳动的雇工计有1万人,农奴达5000人。这个家族还替沙皇向北方少数民族勒索“毛皮税”,并接受国家的订货和包工。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伊万四世宣布把卡马河中游和楚索夫河(卡马河的支流)流域,这片当时根本不在俄国境内的土地,“赐给”斯特罗干诺夫家族,授予在该地拓地殖民、筑城建寨、招募兵丁以至镇压当地居民的“全权”。
万历二年(1574年),沙皇又“特许”他们“越过乌格拉石崖(即乌拉尔山)进占塔格尔、托博尔、额尔齐斯、鄂毕等河流域”,向独立的西伯利亚人民展开侵略活动。
一群土匪的远征沙俄入侵亚洲北部的第一个对象是位于乌拉尔山脉东边的西伯利亚汗国。这个鞑靼汗国最初的首都在秋明,后迁伊斯堪城。最先来伊斯堪城的俄商随当地鞑靼人和东方国家商人称此城为失必儿(与西伯利亚是同名异译),并称其国为西伯利亚汗国。16世纪后期,在库程汗统治下的西伯利亚汗国,其疆域东起鄂毕河中游左岸,西至乌拉尔山东麓,北自图勒河上游伸展到额尔齐斯河下游,南至托博尔河和伊施姆河中游的草原,纳税居民约三万余人。这就是本来意义上的西伯利亚。
从乌拉尔山到太平洋岸这一广阔的北亚地区,原先并没有概括全区的名称。后来,沙俄在吞并西伯利亚汗国之后继续往东扩张,把它在亚洲北部的一切征服地统称为“西伯利亚”。
万历七年(1579年),斯特罗干诺夫兄弟招募了以叶尔马克为首的一批哥萨克。叶尔马克一伙老巢在顿河,后来流窜到伏尔加河,抢劫来往客商,因劫掠前往莫斯科宫廷的波斯和布哈拉商队,伊万四世派军前去清剿。叶尔马克等畏罪逃到卡马河,接受了斯特罗干诺夫家族的招安,从此成为沙俄向东进行殖民扩张的得力工具。
万历九年(1581年)9月10日,叶尔马克率领840人携带大量武器弹药、甲胄和粮食,出发远征西伯利亚汗国。他们溯楚索夫河上行到乌拉尔山区,在山隘过冬。第二年春天越乌拉尔山顺塔格尔河入图勒河;在通往汗国腹地的道路上肆意劫掠烧杀。
西伯利亚汗国不顾自己在武器装备上的劣势,英勇抗击来犯之敌,先后组织7次会战,消灭了大批沙俄入侵者。例如,万历十年(1582年)11月1日在托博尔河口进行第七次即最后一次决战时,就使敌人损失107人。可是,库程汗的主力在这一次战役中也遭到重大伤亡,结果不得不放弃首都伊斯堪城,率领民众南撤,继续组织抵抗。
叶尔马克虽然打败了库程汗,占领了伊斯堪城,却无力镇压奋起反抗的人民。他懂得只凭自己的力量,征服不了西伯利亚汗国,便派人到莫斯科去求援,把掳掠所得的毛皮和土地献给沙皇。
伊万四世亲自接见,当场正式宣布赦免叶尔马克匪帮,厚加赏赐,特地把两副盔甲和自己的皮衣赏给叶尔马克,并答应派出援军。
土匪如何成“民族英雄”?与此同时,库程汗迅速吸取了失败的教训。他在国都沦陷后不屈不挠地进行抗俄游击战争,歼灭了叶尔马克手下的主要头目和许多哥萨克。叶尔马克势单力薄,面临弹尽粮绝的困境。
万历十二年(1584年)8月14日夜晚,库程汗成功地组织了一次夜袭,把叶尔马克匪帮的主力歼灭于额尔齐斯河畔。叶尔马克企图泅渡逃命,为滔滔的额尔齐斯河水所淹没。叶尔马克毙命后,残部150人仓皇逃回俄国,汗国首都为鞑靼人收复。
但是,莫斯科很快又派来大批军队,在汗国的领土上构筑城堡:万历十四年(1586年)建秋明新城,万历十五年(1587年)建托博尔斯克(后来成为沙俄统治西伯利亚的中心),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建别廖佐夫,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建苏尔古特和塔拉,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纳雷姆,公然实行武装占领。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库程汗被迫退入南方草原,不久死去。但库程汗生前所领导的西伯利亚汗国人民的抗俄斗争并未停止。他们不断袭击沙俄殖民强盗,阻止了沙俄向托博尔河上游和巴拉巴草原的推进;特别在17世纪中期,一度成功地进击秋明和塔拉等地,使托博尔斯克的沙俄侵略者胆战心惊。后来莫斯科当局调来成千的增援部队,才稳住了阵脚。
为了巩固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殖民统治,莫斯科当局还利用了东正教作为精神支柱:天启元年(1621年)它把诺夫哥罗德的修士大司祭启朴里安调到托博尔斯克,充当第一任西伯利亚大主教。启朴里安到任后,大建教堂,广占田地,竭力对当地人民进行精神奴役和封建剥削。
他还大力搜集叶尔马克及其同伙的传说,为这些侵略强盗树碑立传。
崇祯九年(1636年)大主教的秘书沙佛瓦・耶西波夫把这些材料改编成册,这就成了宣扬叶尔马克“丰功伟绩”的第一部西伯利亚编年史。
在耶西波夫的笔下,这帮罪恶滔天的殖民强盗竟然成了“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匪首叶尔马克竟然成了“开辟西伯利亚的元勋”。俄国教会还给叶尔马克加上神圣的尊号,给他的画像添上耀眼的光轮,并且把他的同伙全部列入东正教殉道者的名册中,要求教徒在祈祷时向他们顶礼膜拜。后来,莫斯科政府还在托博尔斯克为叶尔马克竖立一座高达七俄丈半(约16米)的大理石纪念碑,供人“瞻仰”。
叶尔马克・齐莫菲叶维奇・奥莱宁
沙俄僧俗两界的大封建头子如此煞费苦心地表彰叶尔马克,目的是为了鼓励活着的侵略者步他的后尘,继续向外进行殖民扩张!
东侵的野心与征服西伯利亚汗国同时,16世纪末,俄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地商品交换日趋活跃,出现了一批大商业资本家。到17世纪,俄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由于各地区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换和逐渐增长的商品流通,开始形成了全俄市场。
在上述情况下,国内外贸易对东方毛皮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因俄国生产落后,可以向国外输出的产品不多,所以拼命掠夺西伯利亚出产的毛皮来增加出口。据统计,掠自西伯利亚等地的毛皮财富约占当时整个国库收入的1/3。
由于缺乏贵金属,在17世纪的国家财政中,貂皮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现代的黄金储备的作用。因此,叶尔马克对西伯利亚汗国的征服,不仅激起伊万四世继续东侵的强烈野心,而且也使俄国的贵族、军官和商人投机家为之神魂颠倒,他们同做着“黄金探险梦”的西欧殖民者一样,一心向往东方神话般的财富。他们奉沙皇政府的训令,派遣哥萨克“前往探查新土地,驱使更多交毛皮税的异族人皈依沙皇。”
这些沙俄侵略者尽管不像西班牙人在美洲那样地找到那么多黄金,却从西伯利亚“异族人”那里掠夺到像金子一样贵重的毛皮。
俄国人在西伯利亚和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一样,以最残酷的暴力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差别只是:前者的掠夺对象是亚洲北部的“毛皮王国”,后者的掠夺对象则是美洲的“黄金王国”。苏联学者梁士琴科写道:“露骨的掠夺,用酒灌醉西伯利亚土著居民,征毛皮税,以假珠宝和廉价物交换贵重皮货,这些便是16——17世纪莫斯科上层贵族和商业资本‘田园诗式’的积累资本的方式。它们决不亚于美洲和非洲的‘田园诗式’的原始积累,而且给罗曼诺夫家族,斯特罗干诺夫家族及许多其他贵族和工业家的财富,奠定了基础。”
17世纪时,西伯利亚大多数民族都处在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上,有些还过着氏族生活,各氏族之间联系很少。这种状况使各民族不可能结成统一的抗俄力量。因此,在征服西伯利亚汗国之后,沙俄竟能以有限的兵力,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肆无忌惮地向东推进,并且以极快的速度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到达鄂霍次克海岸。从万历九年(1581年)叶尔马克开始侵入西伯利亚算起,他们从乌拉尔山麓推进到太平洋西岸总共只用了不到60年的时间。
西伯利亚的地理条件也有利于哥萨克迅速东进。这里的三大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都由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但是它们的支流多数是东西走向,各水系的支流的源头之间相距极近,分水岭又容易跨越,这种状况使俄国侵略者得以采取惯用的“水陆联运法”向东扩张。
60年东侵的进程侵吞西伯利亚汗国后,哥萨克对西伯利亚的征服过程,可以按照他们跨越各大水系的先后,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7世纪初期由鄂毕河流域跨到叶尼塞河流域,分二路:北路从鄂毕河下游出发,南路由鄂毕河中游出发。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沙皇波里斯・戈都诺夫派遣军事远征队到鄂毕河口东岸的曼加泽亚地区,经过激烈的战斗把当地聂尼茨人的反抗镇压下去之后,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建立了曼加泽亚堡。这座城堡就成了哥萨克从北方向叶尼塞河乃至勒拿河流域扩张的据点。
西伯利亚河流湖泊示意图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哥萨克在叶尼塞河下游建立土鲁汉斯克冬营,并从这里向下通古斯河和中通古斯河伸展势力。南路从鄂毕河的支流凯特河上溯,然后进入叶尼塞河中游。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俄国侵略者在这里建立叶尼塞斯克城堡,它很快变成了沙俄向东南方向进行扩张的主要据点。
最初,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的鄂温克人以纯朴心理盛情款待这些远方来“客”。但是,这些豺狼成性的俄国强盗却采取极端野蛮的手段,剥去他们用以蔽体的皮衣,抢走他们赖以糊口的食物,绑架“人质”,勒索毛皮。这些暴行激起了鄂温克人的强烈反抗。他们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17世纪末,对哥萨克的袭击从未间断。
在侵占叶尼塞河中、下游以后,哥萨克继续溯此河南行,侵入吉尔吉斯人聚居的上游地区。
早在17世纪初,哥萨克在鄂毕河的支流托木河流域构筑托木斯克(1604年)和库兹涅茨克(1618年)两个堡砦,就曾遭到吉尔吉斯人的坚决抵抗。
崇祯元年(1628年),大队俄国侵略军溯叶尼塞河到红岩地方强筑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堡,再次遭到吉尔吉斯人的迎头痛击。
俄国侵略者被当地居民和闻讯赶来支援的附近各族人民团团围住。侵略者龟缩堡内,力不能支,哀求莫斯科火速派兵前来援救。莫斯科当局打算从托木斯克调兵前往,可是托木斯克也自顾不暇,无能为力。
沙俄侵略者南进的野心被挫败后,便转身向东扩张。
17世纪30年代初期,一支哥萨克队伍溯上通古斯河(鄂温克人称叶尼塞河,布里亚特人称安加拉河)到布里亚特草原的边缘,在河岸建立了勃腊茨克堡寨(1631年)。布里亚特人奋起御敌,崇祯八年(1635年),他们全歼从叶尼塞斯克增援勃腊茨克的沙俄部队。
第二阶段是从17世纪30年代起,由叶尼塞河流域伸展到勒拿河流域。也分二路:北路由曼加泽亚出发,南路由叶尼塞斯克出发,两路哥萨克都先后到达勒拿河中游。
沙俄形势图
崇祯五年(1632年)在雅库特人聚居的中心建立了勒拿堡寨,后来更名为雅库次克,由沙俄政府设统领进行统治。
当时鄂毕河、叶尼塞河流域的毛皮兽,由于沙俄殖民者无止境地勒索和搜捕,日益减少,因此,沙俄殖民者纷纷东来,搜寻新的财富。他们成群结队来到雅库次克,并进一步从这个据点四处劫掠:往北到北冰洋沿岸,往东到鄂霍次克海沿岸,往东北到尤卡基、科里雅克、楚阔茨和堪察加等民族地区,往东南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由此可见,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地区正是它征服西伯利亚的继续和发展。
苏联早期历史学家霍多罗夫指出:“沙皇俄国的殖民政策(即征服政策)早在它的最初阶段,目标就比西伯利亚一地更为远大”,“征服西伯利亚政策本身同时也就是图谋进入中国”。这一论断,阐明了沙俄征服西伯利亚与侵略我国领土之间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