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迷雾的《道德经》(连载六

杨章林文化 2024-04-03 16:46:36

——圣人眼中的圣人

我们民族崇尚圣人·,特别是那些对自然社会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而且又对后人的生存和生活影响深远的人们,我们都怀着崇敬之情冠之以“圣人”之名”。但是,人们对“圣人”的认知不是很清晰,我们不妨听听智者是怎样谈论的。

第四十九章(原文)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我们先看看前人的解读。

1、“圣人没有他自己的私心杂念,总是以百姓的意志当作他自己的意志”。

2、“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

从上面的翻译不难看出,人们对这句话的解读,有一个共同点:圣人没有私心。我们请问一下,什么样的“圣人”没有“私心杂念”?应该无处可寻。一提到“圣人”,就不食人间烟火?就不能生活在这世俗的土地上?被后人称为“圣人”的老子,在第七章坦然地告诉我们,圣人也是有私心的: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

智者的这句话同私心没关系,讲的是看问题的出发点。

有智慧的人考虑问题,常常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从TA人的角度出发。

为什么这么解读呢?请看下文:“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许多的解读都是,善良不善良的我都善待他,诚信或者不诚信的,我都同他们讲诚信。这可能吗?还有好人的活路吗?谁还愿意做好人?这两句话的后边都有一个“德”字,德的解释就是方式方法,也就是无论对谁都讲方式方法,只是具体的方式方法有别罢了。而德——方式方法的目的是实现“共赢”,那么,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实现“共赢”的基础,和私心无关。

二、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有品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很注重自己的语言行为,当好榜样,一门心思地去净化人们的心灵。他们的所作所为、耳闻目睹都能引起众人广泛的关注,成了大众的榜样。有智慧的人则认为大众需要进步需要教化。

1、“圣人”:有品德的人是大众的榜样。2、“圣人”:教化TA人。

对这段话的翻译,大都不着边际,我们请一句出来看就“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

“圣人皆孩之”:“而圣人则致力于使他们都回归到婴儿般天真纯朴的无知无欲状态”。

《道德经》的翻译中,一提到孩童,就是完美的象征。在这句话的解读中,“无知无欲”竟然成了溢美之词,直接无语。

生活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呢?不就是教育、成长吗?

总结: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分析解读,智者眼中的圣人,无不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只要你想“坐”,“圣人的沙发”就在你身边。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圣人”;用品德面对生活,做生活的榜样,是“圣人”;教化他人,是“圣人”。

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欲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

文章是智者的善意提醒,TA是要告诉人们,自然灾害的爆发,所有生命都要遭到蹂躏;残暴统治,老百姓就会遭到蹂躏。把自然灾害和残暴统治比喻风箱,动静越大,灾难就越深重。残暴统治对谁都没好处,最好遵循社会规律。

三、圣人不仁。圣人:统治者。其中有贤能的,也有残暴的,最起码是说“圣人”也是有缺点的。

第十二章(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智者的这篇文章,是要教导人们,有智慧的人追求的是内心充实,不要在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里迷失自己。

四、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圣人:追求的是内心的充实,不被外物迷失自己。

第七十九章,“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所以目光长远的人做事,总喜欢把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困难考虑清楚,最终就是碰到困难也能轻松解决。

五、圣人:有远见、考虑问题全面。

第七章(原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析:智者的这篇文章也就五十来字,所要表达的意思,应该说很浅显,就是因为天地不能“生出”天地,所以能长生。然后类比,圣人之所以流芳百世,也是因为TA不能“生出”圣人。为什么呢?不是他们不自私,而是因为圣人成名的时候,身体已经作古了,永垂不朽的只有精神。

六、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的称号,都是身后“追封”的,永垂不朽的只有精神。

通过以上的分析解读,圣人老子眼中的“圣人”,就是对自然社会有卓越的认知,他们的思想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人。他们并不都是“完人”,也是有缺点的,并且都是“后其身而身先”。

0 阅读:0
杨章林文化

杨章林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