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这句话你应该没读懂

杨章林文化 2024-04-07 00:48:38
——事物的两面性都是相伴相生的。我们在忍受生活磨难的时候,只要你能妥善应对,快乐也可能会不期而至。反之亦然,我们在享受生活的时候,稍不留神,痛苦、灾难就有可能随时降临。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一个“政”字使得所有的解读者都心甘情愿地步入了误区,大家都会“直译”,都会把这个政字组成词——政治,而且都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及作者的表达目的,一如既往地错下去。 “闷闷”应该是贬义词,“淳淳”应该是褒义词。怎么其政闷闷,其民反而淳淳呢?“察察”应该是褒义词,“缺缺”应该是贬义词。怎么其政察察,其民反而缺缺呢?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然而,总是有那么多人,一厢情愿地去解读。都喜欢把这句话理解为因果关系,分句之间无论怎么看,你都找不到因果关系的踪影。然而,你只需稍稍动一动大脑,加上一个选择性的关联词——有的,这句话的表达就初显清晰了,再来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引申,正确的解读就呈现出来了。 政治氛围不好,也有的人把日子过得很好;政治环境清明,也有人把日子过得很糟糕。这样理解好像是对的,只是狭隘了。这句话,面上好像是在谈论政治,实际上应该是泛指所有的事。面对坏事,处理恰当,坏事会变成好事;面对好事,处理不恰当,好事就有可能变成坏事。(老子在经典中常采用这种表达方式) 圣人老子如此的金玉良言,竟然被淹没,实在不应该呀!如果今天的人们都理解了圣人的这片良苦用心,家庭生活也会快乐许多,工作肯定会顺畅许多,社会矛盾也会少了许多,当然,老师也要好当得多。 五月一号,头条上曾经有老师说过这样一件事。该老师在上课,一个学生旁若无人胆大包天,居然在课桌上燃起了小火,视上课老师为无物,课堂乱糟糟的。老师:“我大声制止他,让他熄火,他不听,还用脏话顶撞我,我非常生气,去教室后面后面抓起一根扫把棍,我真想一棍朝李帅打过去,但我不敢,我怕丢饭碗,最后,我只能用扫把棍重重地打在火上,把火打灭就算了”。事后还惊动家长来学校找后账,只差没有拳脚相向。 这篇文章点赞量上千,如果我们请教一下:该老师的语言行为有哪些地方值得点赞呢?点赞的老师们应该是答不上来。老师是施教者,是学生的引路人,简单的对错都是如此模糊,的确不应该呀! 近千条评论,大都是指责学生及家长,对老师的艰难处境深表同情。 按理来说老师都是通情达理的,文章表述事情的经过,实在看不到老师处理该件事什么地方值得点赞,有什么地方值得推崇。 课堂上学生在课桌上“生火”,对任何教师来说都不是好事,都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都是需要去解决的事。怎么样解决?方式方法不同,结果可以说是千差万别。 面对不好的事,会产生不好的结果,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圣人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教导我们:“其政闷闷,其民淳淳”:有时坏事是可以转变为好事的。 能把坏事转变为好事,这才是能力,这才是水平,这样的能力水平应该是所有老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吧? 作为上课老师,面对突发事件,一般情况下都是“息事宁人”,尽可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才是正招,解决矛盾应该是放到课后。“大声制止”也好,“抓起一根扫把棍”也罢,学生敢在你的课堂上烧纸,威胁应该是不起多大作用,甚至反而激化矛盾。冷静处理比生气应该好得多。 学生的这种过激的行为,应该是为了发泄,对象是该老师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学生喜欢老师,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在你的课堂上生是非,这话老师们应该是赞同的。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老师千万不要在课堂上争输赢,这是教育的大忌。事缓则圆是有一定道理的,何必去争一时半会儿的长短呢?而且是同自己的学生。然而,在课堂上争输赢的老师比比皆是,有几个老师是争赢的?为什么还要去争呢?这就不好理喻了。 这个时候的老师,最好是冷静地走到该同学身边,至于具体该怎么样去应对,各师各教,最好的处理结果应该是,把课桌上的“火”和学生的火同时灭掉,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老师,你拿棍子搞哪样呢?用扫把棍“灭火”实在不可取,老师们认为呢? 无论该同学是什么原因才出现这么偏激的行为,课后都应该找出来,然后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让该同学和家长心悦诚服,给全班同学一个交代。如果老师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能起到榜样的作用,既教育了学生,又赢得学生的尊重,何乐而不为呢? 在处理矛盾的时候,能注意方式方法,把坏事变好事,这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师德的最好体现。 老师,圣人老子曾经说过,良好的方式方法就是德。
0 阅读:0
杨章林文化

杨章林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