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危言耸听,《道德经》八十一章,紧扣原文的解读寥寥无几。下边我们就“请”出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句子或者篇章的解读,把它们摆到桌面上,我们一起来以理服人。让什么“千人千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类的“高论”悄然离去。躺在《道德经》里“打瞌睡”的人们该醒醒了。
第三十六章 (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一、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智者的这句话,属于典型的承上启下。整部《道德经》,只要遇上柔弱胜刚强,都解读为柔弱战胜强大。弱小能战胜强大?就是能,起码得有一定的条件吧?例如,这里的“柔弱”就只能解释为计谋。闭着眼睛说话是会害人的!
前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讲的是使用心机的“捧杀”。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这句话只能解读为:这是玄妙的智慧,使用小小的计谋就能战胜强大的对手。
后文,“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总结前文,告诫人们,不要把自己的“命门”、“杀手锏”轻易示人。何来的弱小战胜强大?
第二十八章(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对这句话的误解,直接导致了所有解读都只能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懂得什么是刚劲雄强,但却安居于守柔雌软弱的地位,甘心作天下的沟溪“。
此类解读同智者的表达风马牛不相及,而且语句本身都不能自圆其说。谁不愿意“刚劲雄强”?强大有错?“沟溪”怎么就“软弱”了呢?它们“翻江倒海的时候你没见过?
智者的这句话,要表达的就是:雄雌相伴、溪流淙淙,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下文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黑夜白昼交替,是自然规律,普天之下莫不如此。“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荣辱相随,这也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如同山谷有高下之分。
第四十六章(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三、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
“道”字怎么能原封不动呢?还是应该把它解释清楚。智者的这句话,就是要通过马的不同用途,告诉人们,战争的根源在不知足,在贪婪,而安居乐业的前提是知足。同马的“性别”毫无关系,更和“生孩子”不沾边。
天下太平,马就会被用来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服务;兵连祸结,马就成为了战争的工具,效命疆场。
后文有“不知足”、“欲得”,证明了解读的正确性不容置疑。
第六十章(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四、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
对这句话的错误解读,都是大同小异:“治理大国,就好像是烹煎小鱼一样,不能经常去扰动它,用大“道”的原则去治理天下”。
“治理大国”怎么就如同“烹煎小鱼”?而且还不能经常“扰动它”,还有人说翻动的时候要小心翼翼,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谁能告诉我们?
智者的这个比喻,不可能这么“狭隘”,应该理解为泛指厨师做菜。“烹小鲜”就不单指鱼,鸡鸭······应该都是可以的。这样一来,“道”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治理国家是一门艺术,厨师做菜也是一门艺术。
鱼是“烹”也好,“煎”也罢,甚至”煮“也可以,同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毫无关系,也就用不着小心翼翼去翻动小鱼了。治理国家如同厨师做菜,异曲同工,都是以“手艺”造福苍生。“味道”好就行。
语文就是思维和表达,译文也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