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读不懂《道德经》?“道”和“直译”蒙住了我们的心灵
杨章林文化
2024-04-09 00:07:46
道德经问世已经两千多年,其中的不少篇章的内容大家都非常“耳熟”,但又都不能“详”。历代能把《道德经》背下来的应该不乏其人,能把《道德经》讲清楚的寥寥无几。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一、对“道”的错误认知。
一个并不存在的虚无缥缈的“道”,蒙住了古往今来众多“高人”的眼睛,也遮挡了圣人老子思想的光辉。
《道德经》里边没有不可言说的“道”,也没有什么黑洞宇宙之迷的“道”,有的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道字,它就是一个多义词。
从《道德经》问世到今天,读者可以说是“前赴后继”风起云涌,人们大都怀着崇敬之情,对这个并不存在的“道”,推崇备至大加赞赏,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果有人请教,一般都是作神秘状:不可言说,说出来就不是“道”了。不是长出脚杆会跑,插上翅膀会飞,而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有可以言说的,什么时间和空间的尽头,宇宙之总规律······。甚至有和稀泥的:你怎么解都对,你怎么解又都不对。无论何种观点,反正你都找不着北。
无论是谁,只要把”道“神秘化、夸大化的,毋庸置疑,你的解读肯定不靠谱。
二、“直译”
什么叫直译?都说是“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为什么就不能是把意思直接表达出来呢?解读《道德经》的人们,其中文言文方面的高手,应该是灿如星河,为什么就一代又一代的以讹传讹呢?
我们一直都是把“直译”当作翻译古文的首选。课堂上,一碰到古文,“直译为主,意义为辅”成了所有老师的口头禅,这样的翻译方法代代相传。用在其他古文身上可能无可厚非,用在《道德经》身上就害人不浅了。
情况究竟怎么样?我们还是在众多的解读中请出几句,优劣对错读者自会判定。
1、《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因此,那些所谓的天之骄子,整天炫耀出身高贵、地位显赫、财富众多,还不如拥有美好的语言行为。(其中的“道”,就是语言行为)
“虽然有用豪华的马车,进奉上华美的宝玉。不如就地拾材,讲说此微妙大道”。
“双手拱抱璧玉,等驷马先行,以尊其位,---作为旁观者,看到贵人们的气派和排场,一定羡慕不已,那该怎样呢?看下边:不如坐进此道,以尊自然,以...”
“立天子,置三公,双手拱抱璧玉,等驷马先行,以尊其位,不如坐进此道,以尊自然,以守自然”。
“所以,拥立天子,设置三公大臣,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随后的隆重礼仪,也还不如简化礼仪,而将“道”作为献礼”。
2、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聪明人不去议论万物的长短,议论万物长短的都不是聪明人。也就是要我们面对万物,不要有亲疏之别、利害之虑、贵贱之分。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知道万物变化无穷无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质,故而不言。能描述出来的道理的人,还是没有了解大道之变化无穷的本质”。
“知道万物变化无穷无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质,故而不言。 言者不知,能描述出来的道理的人,还是没有了解大道之变化无穷的”。
“言”总得有内容吧?
3、《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过去那些自认为对“道”(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很有研究的人,总认为“道”很微妙难以弄懂,深奥而不可能被人们认识。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高人,生性精微奥妙而深远通达,高深到普通人不可予以理解”。
“古时善于修道的人,精微玄妙、通晓阴阳,深邃高远而不可洞悉”。
“古时候有道的人,其内心世界圣洁光明,寂静通达,外表深沉不露,不容易了解”。
无论是从文章的整体,还是从整部《道德经》而言,以上的解读(直译)都同作者表达的意思南辕北辙。
从逻辑思维来说,既然都认为“深不可识”,还能算是“善为道者”吗?登山健将会认为山是爬不上去的?语义应该是非常明显的,就是对那些自以为是的“善为道者”的讽刺。
从文章结构来说,下面还有过渡句,“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不仅认为难认识,还对TA进行了各种莫名其妙的描述。
4、《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知识渊博的人,不把知识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也完善了自己,传播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
圣人的这段话,告诉我们的,就是教学相长。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圣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尽力照顾别人,自己也更充足;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圣人是没有私心的,他不会偷偷私藏钱财,相反,他还会竭尽全力帮助别人做许多事情,体验助人为乐的乐趣,他给别人给予的越多,他在精神上就更加满足和充实”。
一个“积”字,怎么就想当然地理解为财富呢?圣人不是要你当“散财童子”,而是要教导我们传播知识教学相长。
过去误解《道德经》的人们已经长眠于热土,就不必去惊扰他们了,现在误解《道德经》的人们,也应该是回过神来了。正视经典,让先哲的智慧光耀这颗星球,让我们民族的圣人开怀于云端之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