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有无”思想

杨章林文化 2024-04-03 16:46:39
有人说,《道德经》是一部最接近生活的哲学,这应该是对经典最为贴切的认知。 遗憾的是,就是其中的“有无”二字,都被众多的解读者弄得面目全非。这两个字表达的基本意思主要有两个: 一,是“有无”都有用,也就是物质和空间都有用。 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因此物质和空间都有用。 智者在文章中,是要告诉我们: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由物质和空间组成,不能厚此薄彼,是TAM共同构成了生命的乐园。 不可理喻的是,竟然出现了下面的解读: 一,因此可以这么说,“有”所提供给人们的种种便利,完全依靠“无”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查看了不少解读,实在不好理喻,基本上都是众口一词地不知所云以讹传讹。 从全文来看,文章应该是比较浅显易懂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不就是告诉人们,车子可以装载、带人,器皿可以盛东西,房屋可以住人吗?离开了建造这些东西的物质,这些空间能有什么价值呢?这应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所以,在文章的最后,老子作了一个总结:“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再从“利用”二字来看,它们的意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是物质也好,还是空间也罢,有“用”的一定有“利”,有“利”的也一定有“用”,这也应该是毋容置疑的。 二、“无中生有”。 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有这么一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都是自然运动规律的必然结果,现存的物质和生命过去是没有的。 智者的这句话应该说得很直白。可能是受到前一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干扰”,非常遗憾,竟然都没能明明白白地解读出来。简单的解读不了,有一定深度的更是一笔“糊涂账”。 一、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二、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三、天下万物都产生于物质性的具体的“有”,而具体的“有”又产生于抽象无形的“无”。 以上几个解读,就是解读者也不知所云。 欢迎讨论!
0 阅读:0
杨章林文化

杨章林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