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价格战,刺刀见红
如果说各大车企1月的销量大幅下滑,可以归结于政策补贴退出、疫情影响等客观因素,那么2月销量出来之后,大家便不好再找借口了。
年初,特斯拉的降价可谓立竿见影,6.6万的销量让诸多厂商坐立不安。当其他厂商还在犹豫和观望的时候,AITO问界率先出招,宣布跟进降价。时间来到3月,看到不太乐观的2月销量,更多厂商宣布加入混战。
近期,东风汽车在湖北地区大搞降价促销,参与车型之多,优惠幅度之大,可以说史无前例,最高逾10万的降价幅度,惊掉了许多人的下巴。
本次东风汽车的举措不仅赚足了眼球,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流量——4S店络绎不绝的人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此次大促的成效。
紧接着,广汽、长城、长安、奇瑞、吉利纷纷宣布跟进,甚至大众、丰田、宝马等国际大厂也坐不住了,纷纷开启降价促销模式。由特斯拉掀起的车圈价格战已无可避免地形成燎原之势,而车市也彻底被引爆。
就连一向坚挺的比亚迪价格也开始松动,先是秦PLUS DM-i 2023冠军版以“油电同价”之势,凭借9.98万元的入门价格,杀得合资燃油车措手不及;后又宣布王朝、海洋网主力车型限时优惠促销,引得一众竞品恐慌万分。
新势力这边,领跑也以2023款新车价格下探,最高价格便宜近6万的形式,宣布加入价格战;小鹏汽车也“经不住诱惑”,官宣降价。理想和蔚来尽管坚持不降价,可究竟能死撑多久,仍是未知数。
截至目前,已有近90款车型加入价格战,自主、合资、独资纷纷下场,涉及轿车、SUV等各类车型,价格区间横跨5万-50万。这一场由特斯拉带头掀起的价格战,不经意间将所有车企拉下了马。
商业世界的多次价格战已经表明,面对同行竞争,不跟进降价会死得很惨,跟进一样会惨,但可能还有一线生机。当下的汽车产业,无论是传统,还是新势力,面对红海一片的行业竞争,“难”已成为各家的常态。而面对突如其来的价格战,在生存挑战和利润看薄的前提下,大家又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不仅要把去年底因国补退出涨得钱吐出来,更要以“打骨折”的方式,谋得销量榜的一席之地。
对很多车企来说,在血淋淋的价格战面前,“长期主义”都是扯淡,“活下去”是更为紧迫的课题,只有“活下去”,才有机会考虑“活得好”。行业大洗牌已然来临,刺刀见红之后,继续留在牌桌上的才有资格继续下一轮。
不论企业经营、团队管理、体系建设等多么出众,没有实打实的销量做支撑,一切都是浮云。
以长城为例,近几年前长城旗下车型多且乱的问题,引发了不少人的诟病,但销量节节攀高之下,市场一片喜气洋洋,股票持续飘红。犹记得2021年10月份时,长城股票最高冲到69元/股。后来,随着销量持续下滑,外界唱衰的声音逐渐大过了看多的声音,长城汽车的股票也一路下行。如今,长城挣扎在企业发展瓶颈和新能源转型阵痛当中,品牌向上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红海市场,产品定价常常是市场和竞争导向;而在蓝海市场,定价体系可以基于自身优势和价值去定。然而,国产品牌常常缺乏这样的定力和魄力。这些年,国产品牌纷纷再次谋求品牌向上,产品价格逐步攀高。然而,面对特斯拉频繁挑起的价格战,绷不住压力,纷纷“缴械投降”了。
在商业世界,降价是一种杀伤力巨大的策略,以至于“参战”的企业“非死即伤”。你降我也降,杀到最后,拼得就是耐力。赚不赚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耗死对手,谁先出局谁输。这跟团购、打车、外卖、共享单车的打法简直如出一辙,就看谁的实力雄厚,谁能挺到最后了。对传统车企来说,活下去不难,而对新势力来说,很快便要见生死了。威马的倒下不是个例,今年名单上恐怕会多出好几家。
不同于其他行业,车圈的价格战通常不会长久。汽车产业关乎地方经济和区域稳定发展,国家也不会允许车企“自杀式”的价格战。此外,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短期的降价促销更会透支长达半年至1年的消费需求,下半年车圈很可能迎来同比及环比负增长的态势,届时,汽车的价格很可能又再次回到理性区间。
尽管价格战不会长久,但对于车企自身来说,降价的危害委实不小。虽说降价为车企快速清库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然而长期看,其对品牌价格体系和品牌认知却有莫大的影响。
俗话说,降价容易涨价难。一旦停止降价,消费者很可能转身就去购买其他品牌了。消费者固然对一个品牌有一定的忠诚度,可也架不住同级竞品便宜几万。而且就目前来看,同级车型的差异化越来越小,配置和功能趋同化越来越明显。在产品工艺和售后有保障的前提下,买什么牌子,其实差别都不大。
对消费者来说,不管企业打的是“科技平权”的旗号,还是“让利于民”的口号,产品好不好,价格才是王道。20多万的东风雪铁龙又丑又贵,可是降价10万,就变得很香了;30多万的奔驰Q4 e-tron无人问津,可大降10万至20万,很可能就变得抢手了。
结语目前这波降价潮,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抵消因车补退出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对促进国内经济复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长期来看,降价的伤害还是很大的。因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品牌或产品的价值,降价会极大影响品牌/产品的价值及忠诚度。同时,降价还会对二手车市造成挤压,导致二手车快速贬值,严重影响二手经销商的生存空间。
总结来看,很多车企之所以跟进降价,并不是因为单车利润高,想让利于民,而是逼不得已的“应激”行为。“赔钱赚吆喝”也好,“赔钱清库存”也罢,车企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选择。所谓“战略性的亏损”,用在这里也是恰当的。
此外,从品牌长期发展角度看,一旦价格下去了,品牌形象便很难上的去。品牌冲高的难,比多卖车难多了,这恐怕也是理想、蔚来坚持不降价,保持品牌调性和价格体系的重要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