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贺子珍病倒住院,秦基伟一纸调令,解决了孔令华的困难

百年人物志 2025-04-07 10:10:58

1947年秋,在王稼祥夫妇的帮助下,贺子珍带着娇娇回到了哈尔滨。新中国成立后,贺子珍长期居住在上海,和哥哥贺敏学一家住在一起。

因种种原因,贺子珍没有去北京,也没有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毛主席。但女儿娇娇却成为了两人沟通的桥梁。能够从女儿那里得知毛主席的近况,已然令贺子珍十分满足。

娇娇回到毛主席身边生活后,贺子珍也曾考虑过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她还曾跟自己的一位老战友提出过两个愿望:

“第一,你不要因为我曾经做过‘第一夫人’,就把我‘禁’起来,第二,希望能够见一见毛主席,只说句话,握个手就可以了。”

遗憾的是,贺子珍的这两个愿望没能立即实现。

1959年7月,贺子珍被秘密接到庐山,这才见到了毛主席。两人在分别22年后终于再次相见,这也成为了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至于不要把她“禁”起来,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她才得以被允许来到北京。

1979年9月中旬,李敏和孔令华将贺子珍接来北京。当时来到机场迎接她的还有她的老战友康克清、曾志等人。

来到北京后,考虑到她的身体情况,有关部门安排她住进了301医院,李敏和孔令华则经常陪在她身边,多了亲人的陪伴,这让她的晚年不再孤独。

贺子珍尤其喜欢女婿孔令华。1959年,毛主席在庐山见到贺子珍时,还提到了李敏的婚事。贺子珍表示:

“我已经见过小孔了,我满意。他们结婚,你同意了,我也同意。”

贺子珍一生多灾多难,经历了生育之苦、丧子之痛,得知女儿终于找到人生伴侣后,她十分开心。李敏和孔令华结婚后,贺子珍像许许多多普通的母亲一般,将孔令华视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疼爱。她亲切地叫孔令华“小孔”,每次见到他都十分高兴,并希望他能够多在自己身边待一会儿。

所谓爱屋及乌,贺子珍对自己的外孙也很是宠爱。上世纪六十年代,李敏夫妇因为忙于工作和学习,便把儿子孔继宁留在了公婆家中,请他们帮忙照顾一二。

1963年底,远在上海的贺子珍十分想念外孙,便想要让孔继宁来家中住一段时间。原本李敏安排了工作人员帮忙送一下,但贺子珍却不放心,直言要找家里人送。

于是,孔淑静便承担起了送小继宁去上海的任务。

贺子珍见到她后,十分热情地欢迎了她,并一再表示要带她在上海转一转。但因为工作繁忙,孔淑静只住了一晚,在黄浦江边转了一圈后便匆忙回归了工作岗位。

有了小继宁后,贺子珍也很少再抽烟了。其实,她烟瘾本身也不大,但为了身体健康着想,家里人一再督促她少抽点。而小继宁的到来则给了家里人让她少抽烟的绝佳借口。

每当贺子珍抽烟时,众人就拿小继宁说事,“你抽烟不行啊,小孩子哪能受得了。”

听到这些,贺子珍当即就会掐掉手里的烟。除了怕抽烟影响孩子的健康外,她每天还要询问外孙吃的什么饭?喝了什么汤?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问。

深夜,如果她失眠,或晚睡,也总要跑去外孙的房间去,看看他是不是踢被子。

虽然外界总在谈论她的精神状况不太正常,但只要来到她身边,便能够迅速感受到她的朴实、亲切,她身边的工作人员对此深有体会,他们亲切地称呼她为“姨妈”,对她充满了尊敬和喜欢。

1979年6月,在政协会议第五届二次会议上,贺子珍与王光美等人一起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令人痛心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原来,全国政协委员在查找贺子珍的档案材料时,竟然什么也没有找到。这位井冈山时期的老红军,为新中国的革命立下赫赫战功的女将军居然是个“黑户”。事情传出后,众人既感到震惊又十分愤怒,纷纷为她打抱不平。

自从来到北京,在301医院养病以来,经过一年时间的精心治疗,她的病情已经稳定,但此时,她却要求回上海去。

没想到的是,贺子珍回到上海后,却被上海市委拒绝住进她原来的住处,而是强硬地要将她送进华东医院去。结果,第二天,贺子珍便吵着“出院”。医院方面当即向中央“告状”,声称“是贺家人鼓动”。

尽管贺敏学向中办如实汇报情况,并希望能够离开华东医院,但此后两年间,无论他如何奔走,始终没能如愿。这令他倍感无奈。

贺子珍回到上海后,病情再度起伏不定。她的健康问题令李敏和孔令华十分牵挂。然而,李敏在北京工作,孔令华则在河北工作,因工作忙碌,加之距离较远,当时交通并不方便,夫妻俩经常奔波于上海,而孔令华则更是要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奔走。长时间如此,令他感到十分疲惫,自己的身体也一度亮起红灯。

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得知情况后,思索片刻,下达了一个命令,调孔令华来北京卫戍区工作。

孔令华被调至北京后,不仅能够减少他多地奔波的疲惫和劳累,而且还能照顾李敏。通过这样的工作调动,能够帮助两人解决家庭问题,也让李敏免于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当然,秦基伟之所以这样做,也并非全然考虑私情,孔令华除了是毛主席亲属之外,他本身也很优秀,是一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军事干部,出身将门,颇有能力。调他到北京卫戍区,不仅能够帮助他在工作上有进一步发展,而且还能够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调令下达后,孔令华和李敏立即意识到这是中央对自己的关心,这让他们十分感动。进入新的工作岗位后,孔令华一边照顾着岳母,一边更加集中精力到了工作中。很快便适应了新环境,并获得了同事们的认可。

1984年4月,李敏生病卧床不起,孔令华正在照顾她时,却突然收到了中办“贺子珍病危,已准备好去上海的机票”的通知。

李敏不顾自己身体虚弱,从床上爬起来,便跟孔令华一起赶赴上海。李敏来到后,贺子珍病情有所好转,就在众人松了一口气时,18日晚,她的病情突然恶化,陷入了昏迷。19日,贺子珍的心跳永远地停止了,享年75岁。

参考资料:《唯实:我的哥哥孔令华》《世纪》杂志2016年第4期、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环球人物杂志、《回首中南海:走进中南海》

0 阅读:8
百年人物志

百年人物志

这是一个有态度的历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