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验证祖先是中国人,6名波利尼西亚人驾独木舟,航行116天到福建

慧言说个史 2024-06-15 07:09:49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10年11月,南岛语族后人易立亚,带领着5名同伴登陆了福建马尾港。

他们高呼着“回家了!回家了!”。

岸上的中国媒体“长枪短炮”对准着易立亚,表达着对他的关心。

人群循声望去,海边荡着一叶孤舟,上面还醒目地挂着一面五星红旗。

此刻的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祖先就是中国人,当年先人能够乘坐一叶小舟来到太平洋中心,易立亚同样能够乘坐小舟,返回中国“家乡”!

波利尼西亚的“中国人”

易立亚是这次远航行动的发起人,他生活在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

波利尼西亚,一个在国际上的小透明,而这背后则是这个国家人民的无奈和血泪。

和许多的小国一样,波利尼西亚在历史上曾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殖民了波利尼西亚的是法国人。

在二战结束后,殖民主义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世界上的殖民地纷纷独立,脱离了殖民国的控制。而波利尼西亚却是个例外,他们依旧选择依附于法国,继续做法国的附庸。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基于波利尼西亚的现实情况的考量,波利尼西亚虽然拥有不错的自然条件,但想要作为一个国家来发展,有着很明显的先天不足。

波利尼西亚不仅人口稀少,还十分的贫穷,如果脱离了法国的庇佑,情况只会更糟糕。

这个国家的现状,大概与我国的清朝末年相当,易立亚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长大的。

等易立亚长到13岁时,他的父亲突然很郑重地告诉了他一个秘密:原来易立亚一家并不是普通的波利尼西亚人,而是生活在波利尼西亚的南岛语族人。

而南岛语族人真正的“家”,也就是祖国在中国。

易立亚的父亲在对他说完这番话后又给了他一本《论语》。

已经进入青春期的易立亚已经是个小大人了,开始懂事,可是波利尼西亚的现状让他迷茫也看不到希望。

父亲的这番话和一本《论语》为易立亚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想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尤其是中国。

从此以后,他开始学习所有能找到的与中国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成了一个中国通。

成年以后还做了波利尼西亚总统的外交顾问,并且在1987年来到中国访问。

但那一次的访问,并没有一解易立亚心中的思乡之苦,因为他觉得访问的时间还是太仓促了,只是在浮光掠影中一瞥中国,而且还是以外宾的身份。

于是在此之后,易立亚一直想再找机会回到中国,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

波澜归国路

这个想法经过几年的岁月,在他心中变得膨胀和具体。

易立亚意识到寻根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生活在波利尼西亚的南岛语族人共同的事,抱着与他相似想法的应该不在少数。

他开始研究南岛语族人的历史,想知道祖先们是如何跨过波涛汹涌的大海,从中国一路迁徙到波利尼西亚来的。

翻阅资料后,他发现南岛语族先人应该是乘坐一种独木舟远行的。

于是一个念头在易立亚的心中产生了:他不仅要回中国寻根,还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历史上南岛语族人确实是从中国一路来到波利尼西亚的。

怎么证明呢?只要他能乘着一条独木舟从波利尼西亚回到中国,不就能说明当年的南岛语族先人同样能乘着独木舟从中国来到波利尼西亚么?

说干就干,易立亚开始着手还原先人使用的独木舟,并开始寻找同行的伙伴。

不少人在听了易立亚的想法后,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

波利尼西亚是一个岛国,跟大海打交道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出海谋生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易立亚的计划还是让他们觉得太疯狂了,与自杀无异。

按照易立亚的计划,他们不仅要划着一叶独木舟一路劈波斩浪来到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还不能使用任何的现代工具,连食物也不能带。易立亚力求1:1还原祖先当初迁徙时的状态。

比起制造独木舟,寻找同伴这件事让易立亚花了比预想更长的时间。最后在2010年时,易立亚找到了5名伙伴,开始了自己的大航海。

他们为这艘船取名为“自由号”,而自由背后的艰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在大海上航行,首要的难题就是辨认方位,你以为自己在直线航行,但是在海浪的推动下,船会被推到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

如果不能辨认方位的话,船会被困死在大海之上。所以当年西方开始大规范远航,是在得到了中国发明的指南针之后。

易立亚的这次航行甚至连指南针都没有带,确认方向白天靠太阳的方位变化,晚上则看星星的位置。

一条船上的6个人也全靠捕鱼来果腹,在船上生火不易,经常几个人都只能吃“生鱼片”。

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易立亚一行人,楞是经过了116天近4个月的航行来到了中国。

这真的是一场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的旅行。

千百年后,南岛语族的后人竟然会以这样传奇的方式又回到了故乡中国。

穿越历史迷雾

看到这里,读者们或许还有一个疑问,易立亚的故事很感人,但是南岛语族是中国人的后代仅仅是易立亚父亲的“一面之词”,有考古的证据作为支撑么?

想要揭开这个谜底,还得要从南岛语族的起源说起。

可能已经有人注意到了,“南岛语族”,这个命名很奇怪,南岛族就南岛族,为什么中间还要加一个“语”呢?

一般的民族确实是聚族而居的,同族的人都会集中分布在某个地理区域之中。

而南岛语族则不是这样,他们的分布实在是太广泛了,几乎只要是海岛上,就能找到南岛语族人的身影,东到复活节岛,西到马达加斯加,北到夏威夷,南到新西兰。

据统计,南岛语族的总人口可以达到4亿人。

4亿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要知道世界第一大国的美国,人口也才3亿多。

这样一个人数超过美国的族群,为什么在国际上如此没有存在感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南岛语族人说的并不是一种语言,南岛语是一个语系,其中包含了1200种以上的语言。

别看语言种类繁多,早在16世纪时,航海家们就发现南岛语族人对于很多东西的叫法是相同的。

比如鲨鱼、乌贼、虾等,在这1000多种语言里几乎都有着一样的叫法。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其实这1000多种语言,原本是同一种,有着一样的起源。

只是因为南岛语族人被分散到各个岛屿后,与世隔绝,交流减少后,语言逐渐有了差异,但还有很多的相同点得到了保留。

这些方言被统称为南岛语系,使用这些语言的人也被称为南岛语人。

语言连接南岛语人的纽带,通过语言也能够摸到南岛语人的源头。

20世纪30年代,学者根据南岛语族人使用的石器推测出南岛语族人的祖先最早应该是生活在东南亚一带。

等到80年代时,这个范围又被缩小到了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因为我国台湾原住民的语言也属于南岛语系的一种,并且是现在已知的最古老的一种。

所以很可能南岛语族人就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由台湾一路向海洋迁徙的,最终遍布了世界各地。

之后对福建的壳丘头的考古发掘,把南岛语族的起源确定了下来。

2019年时,壳丘头也被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近一百年的考古研究,基本可以确定,南岛语族的祖先确实是中国的一支,早在距今12000—7500年时,他们就已经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活动了。

等到距今8000—7000年时,南岛语族的先人们选择了出海谋生,来到了台湾,等到6000—5000年前,又从台湾向外迁徙,全球范围的开枝散叶。

2010年时,易立亚又把南岛语族人在波利尼西亚的一支,带回了中国。

这是穿越了几千年的“落叶归根”。

非裔中国女孩

无独有偶,早在2003年时,一位肯尼亚的年轻姑娘也曾写信给中国大使馆,希望能够回到中国,因为她是郑和下西洋时,水手在当地留下的后裔。

女孩名叫沙里夫,是肯尼亚当地一个村子里的人。

沙里夫从小在村子里受尽了歧视,原因是其他的孩子们嫌她“不够黑”,觉得她血统不纯正,来历不明。

小沙里夫哪里能受得了这种委屈,回家就找母亲哭诉。

看着女儿哭得梨花带雨的,母亲不得不告诉她一个秘密:

沙里夫之所以肤色看起来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确实是因为她不是纯种的黑人,只因为他们一家的祖上是来自中国的水手,肤色自然跟其他人不一样。

长大后的沙里夫一直在中国人在当地开的餐馆里工作,并积极学习中文,后来还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希望可以到中国认祖归宗。

接到这封信以后,郭崇立很重视,他本人对于历史一直很感兴趣,也知道历史上的郑和在下西洋时确实来到过非洲。

但是那仅仅是古籍上的记载,如果没有相关文物的支持,很难证明这件事的真实性。

如果郑和下西洋远行的位置可以得到证实,那么他在航海上的成就要比麦哲伦和哥伦布早上100年。

为了求证这件事,郭崇立来到了沙里夫所在的小村庄,找到了沙里夫的家。

在说明来意后,沙里夫的母亲激动地拉着郭崇立的手说:“600年了,终于有中国人来找我们了!”

原来,在沙里夫的家中一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当年有一艘来自中国的大船在肯尼亚的泰帕岛搁浅了,有20多名中国的水手救上了岸。

泰帕岛当地的居民从来没有见过黄皮肤的人,双方的语言又不通,所以当地居民对这些水手很提防,双方起初也没什么交流。

但是中国的水手们很友善,在泰帕岛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当地人深受蟒蛇之灾的困扰,部落里有很多人都丧命于蟒蛇之口。

所以这些水手制作了一些工具,消灭了许多的蟒蛇化解了危机,双方冰释前嫌正式开始了友好的交流。

起初这些水手也只是想在这里暂时的落脚,等待救援,可是等了多年后,救援的船迟迟不来,想来是同伴们以为他们都已经触礁身亡了。

当时又没有什么通讯的设备,无法发出救援的信号,所以这些水手也就只能在当地建立村落定居下来,娶妻生子。

起初他们还会要求尽可能是在本族人的子女之间通婚,尽可能的保证血统的纯正。

但几代人下来,也难免越生越黑,比起黄种人,更接近当地人的模样了。

等到了近代,肯尼亚又遭到了葡萄牙人的侵略,当地很多人都搬走了,中国水手的后裔几乎就只剩下了沙里夫一家。

因为他们一家依旧相信,总有一天,祖国的船会来接他们回中国,这一等就是600年。

沙里夫母亲与郭崇立讲的这个故事,与历史记载的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的经历相吻合。

更重要的是郭崇立确实在村子里找出了不少中国明代时的瓷器,其中两个大瓮之上还纹着中国龙。

沙里夫母亲又带着郭崇立去看了当地人的墓地,许多的墓碑上海刻着汉字。

种种证据表明,郑和的船队确实曾来过这里,中国的水手也曾在这里生活过。

郭崇立业实现了沙里夫想要去中国学习的愿望。

沙里夫来到中国后,依旧不忘自己的家乡,她想要学医成为一名医生,回到肯尼亚后可以为当地人看病。

她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郑华”,意为“郑和下西洋时留下的华裔”。

易立亚和沙里夫。如果单说血统,他们都不是中国人,可他们都有着一颗穿越了百年的中国心,也可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即便跨越了时空,依旧不忘故国。

参考资料:

福建日报:《来平潭寻南岛语族之根:起底人类史上一次神秘的迁徙之旅》

中国日报网:《南岛语族后人驾舟漂洋过海“寻根”福建》

中国新闻网:《南岛语族后人驾舟飘洋近4个月 将登陆福建“寻根”》

9 阅读:1327
评论列表
  • 2024-06-22 23:00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况乎血缘乎!

慧言说个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