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诊了40多年,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不爱吃饭、吃两口就胃胀、三天两头便秘或腹泻,稍微吃凉一点就闹肚子……
中医常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孩子而言,脾胃更是营养吸收的根基。一旦脾胃虚弱,不仅影响食欲和消化,还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反复感冒生病,甚至影响身高体重的增长。

孩子脾胃出问题,往往和这几个原因密切相关:
1. 饮食不节制:零食不断、冷饮过量,炸鸡薯条等高油高盐食物摄入过多,再加上每餐吃得过饱,孩子的脾胃根本“消化” 不了,日积月累就把脾胃阳气压垮了。
2. 情绪影响:学习压力、家庭氛围紧张,或是过度焦虑、生气,都会影响孩子的情志。中医认为 “肝木克脾土”,情志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
3. 生活习惯差:作息不规律,熬夜玩耍;运动量不足,长期久坐,都会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
所以别小看脾胃虚弱,一开始可能是胃口不好、容易积食,时间久了,气血不足,抵抗力下降,面黄肌瘦、反复生病、生长发育迟缓都来了。
山药、小米补脾胃吗?
山药和小米确实是好东西,山药补脾养胃,小米健脾和中,日常食用确实能起到一定的食疗作用。

但对于脾胃已经明显虚弱的孩子,这些“温和”的食疗方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当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更专业的调理方法:
✔一吃饭就腹胀,是脾胃运化无力;
✔动不动就拉肚子,是脾虚失运;
✔饭量小,活动后容易气喘吁吁,是脾虚导致正气不足。
这时候,太子参就是帮助孩子健脾补气的理想选择!

太子参虽名为 “参”,却没有人参那般大补燥热的特性,它药性平和,既能补中气、健脾胃,又能生津润燥,特别适合孩子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的体质特点,尤其适合虚而不实、气阴两伤的孩子。
其主要功效包括:
补脾益气,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
生津润燥,缓解孩子因气虚津亏引起的口干口渴;
温和不燥,不用担心出现上火或虚不受补的情况。
太子参不仅功效显著,服用也十分方便,泡水饮用吸收快,对孩子的肠胃负担小。
下面是根据孩子常见体质整理的太子参搭配方案,家长们可以参考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用药调理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同时,日常饮食要规律,避免生冷油腻食物,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让孩子的脾胃越来越健康!
关于太子参的实际用法,我举一个之前接诊过的医案。
2月接诊了个9岁的小男孩,个子才128厘米,体重45斤,又瘦又小,近半年就长了2厘米,把妈妈愁得不行。
问诊后我发现,孩子的基础问题非常多,胃口小,不爱吃饭,一吃肉就积食不消化,大便溏稀,说话有气无力的,不爱动弹,脸色蜡黄,精神头特别差,平均一个月能生两次病,时不时咳嗽两声。

综合判断,孩子这是肺脾气虚了,脾是管消化的,肺是管抵抗力的,这俩“兄弟” 都不给力,孩子能长好才怪。办法也简单,咱就对症补气!
我给孩子开了2周的中药,方子里有: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陈皮、炒麦芽、焦山楂等。
另外每天补充维生素D,制定一对一的食疗方和运动方,嘱咐孩子每天运动、早睡。
才过2周,孩子就大变样了,主动喊饿想吃饭了,大便也正常了,小脸慢慢有了血色。到现在坚持调了2个多月,妈妈特别高兴,说孩子生病次数少多了,长高了2.1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