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人物解读:“人面逐高低”的冯妈妈

文一史二讲吧 2025-01-26 05:34:01

《金瓶梅》中“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汲黯列传》中那段著名的“太史公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金瓶梅》世界中的人几乎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上的好人,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贪官污吏横行,男盗女娼满眼,背信弃义者比比皆是。以致著名学者郑振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写成的《论〈金瓶梅词话〉》一文中,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金瓶梅》的社会是并不曾僵死的;《金瓶梅》的人物们是至今还活跃于人间的;《金瓶梅》的时代,是至今还顽强的在生存着。

冯妈妈是《金瓶梅》中一个不太起眼的小人物,但即便是这个不太起眼的小人物,她的市侩,她的势利、她的没有良心、没有底线,也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冯妈妈本是李瓶儿的养娘,也就是贴身奴仆,应该年纪比较大,但具体的年龄书中并未有明确的交代。

在小说的第十回“武二充配孟州道,妻妾宴赏芙蓉园”,作者兰陵笑笑生对李瓶儿有一段集中的介绍:

(李瓶儿)先与大名府梁中书为妾。梁中书乃东京蔡太师女婿,夫人性甚嫉妒,婢妾打死者多埋在后花园中。这李氏只在外边书房内住,有养娘服侍。只因政和三年正月上元之夜,梁中书同夫人在翠云楼上,李逵杀了全家老小,梁中书与夫人各自逃生。这李氏带了一百颗西洋大珠,二两重一对鸦青宝石,与养娘走上东京投亲。

这里多次提到的这位养娘,就是冯妈妈。因为冯妈妈跟李瓶儿的时间最久,李瓶儿对她也是非常的依靠和信任,一直带在身边。李瓶儿曾经在未进门前,对西门庆说过“她(指冯妈妈)是奴从小儿养娘心腹人”。

我们看到,西门庆和李瓶儿暗通款曲的时候,在这两个人之间当起了联络人,来回传话的,都是这个冯妈妈,可见李瓶儿对冯妈妈的确是信任有加,根本不把她当做外人。

西门庆因为家中遭难,躲在家中韬光养晦,没有按时迎娶李瓶儿。李瓶儿也是多次打发冯妈妈帮她打听消息,李瓶儿中了邪祟,经太医蒋竹山医治得以痊愈。也是和冯妈妈商量,决定把蒋竹山招赘进来当倒插门的老公。

不过,等到后来李瓶儿嫁给西门庆之后,只把贴身的丫鬟迎春、绣春带进了西门庆家,冯妈妈并没有跟随过来。

原来,李瓶儿对冯妈妈另有安排。那就是李瓶儿虽然嫁给了西门庆,但她位于狮子街的旧宅并没有卖掉,也不可能背在身上带过去,所以特意安排冯妈妈和小厮天福留在那里看家。

而这个冯妈妈待在狮子街的老宅里也没闲着,搞起了兼职,赚起了外快。

冯妈妈的第一个兼职,便是当人贩子兼媒婆。在小说的第二十回,冯妈妈便当起了人贩子,经她的手把一个女孩子卖给西门庆的第二房小妾李娇儿当丫鬟。

到了小说的第三十七回,西门庆的政治关系户,当朝太师蔡京的管家翟谦,委托西门庆帮她物色一个好生养的女孩当妾。西门庆一时差点把这事给忘了。等到翟管家来信催办时,方才想起来。

但一时之间到哪里找这么个合适的人选,好在又是这冯妈妈及时出手,当起了媒婆,帮西门庆介绍了伙计韩道国和王六儿的女儿韩爱姐,送到东京,翟管家甚是满意。

冯妈妈的第二个兼职是客串当皮条客。就在冯妈妈帮西门庆办理韩爱姐婚事的时候,西门庆看中了王六儿,有心要勾搭这个半老徐娘。找到冯妈妈,让她帮着拉皮条,从中牵线搭桥,和王六儿刮剌上了。这之后,每当西门庆和王六儿厮会时,冯妈妈便时常到王六儿家厨房来帮忙。

当然,所有这一切,冯妈妈都不是白干的,都是有回报的。书中交代,西门庆先后给了冯妈妈各种好处费也不在少数。

正是因为冯妈妈时常在王六儿这边帮忙,赚点外快,所以她对自己的旧主子,嫁进西门庆家的李瓶儿那里倒去得少了。

冯妈妈的这种势利的“喜新厌旧”,就连西门庆的小厮玳安看在眼里都有些不爽。有一次玳安调侃道:“冯奶奶,我有句话儿说,你休恼我。想着你老人家在六娘(指李瓶儿)那里,替俺六娘当家,如今在韩大婶(指王六儿)这里,又与韩大婶当家。到家看我对六娘说也不说!”

玳安一句话就说到了冯妈妈的痛点上,吓得冯妈妈赶紧在玳安身上拍了一下,说道:“怪倒路死猴儿!休要是言不是语到家里说出来,就叫她恼我一生,我也不敢见她去。”真是既要当那个,又要立牌坊,其虚伪让人为之齿冷。

以致李瓶儿病重,冯妈妈来探病时,连官哥儿的奶娘如意儿也不禁对她冷嘲热讽:“冯妈妈贵人,怎的不来看看娘(指李瓶儿)?”冯妈妈只好通过打哈哈,来遮掩自己的尴尬。

李瓶儿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拿过四两银子、一件白绫袄、黄绫裙、一根银掠儿,递给冯妈妈,说道:“老冯,你是个旧人,我从小儿,你跟我到如今。我如今死了去,也没甚么,这一套衣服并这件首饰儿,与你做一念儿。这银子你收着,到明日做个棺材本儿。你放心,那边房子,等我对你爹说,你只顾住着,只当替他看房儿,他莫不就撵你不成!”

冯妈妈没想到李瓶儿对自己这么好,一手接了银子和衣服,倒身下拜,哭着说道:“老身没造化了。有你老人家在一日,与老身做一日主儿。你老人家若有些好歹,哪里归着?”

只是我很怀疑,这个“人面逐高低”的冯妈妈的眼泪到底价值几何?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0 阅读:7
文一史二讲吧

文一史二讲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