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里西门庆手中的那把洒金川扇儿有何玄机?

文一史二讲吧 2025-01-30 05:01:38

《金瓶梅》里西门庆的第一次出场亮相,沿袭的是《水浒传》。当时正值三月春光明媚的时节,正在大街上溜溜达达的西门庆,说巧不巧被潘金莲一叉竿打到了脑袋。

不过,和《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笔下的西门庆不同的是,《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却让西门庆手中多了个道具。当时不过是阳春三月,天气其实远没有那么热,但西门庆手中却装腔作势地摇着一把洒金川扇儿,招摇过市。

不得不说,手上多了个“洒金川扇儿”这个道具,兰陵笑笑生立刻便让西门庆风流博浪、举止轻浮的形象,栩栩如生起来。

“川扇儿”,顾名思义是产自四川的扇子,而且是折扇。据说,折扇的原产地是日本,后从高丽辗转传入中国。后来中国开始大量生产,而且制作的工艺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尤以四川所产最佳。

据《野获编·四川贡扇》记载:“聚骨扇。自吴制之外,惟川扇称佳。其精雅则宜士人,其华灿则宜艳女。”男女皆可按需使用。

“洒金”指洒金笺纸(纸面上有金色小点)做的扇面。《考槃余事》:“近日吴中无纹洒金笺纸为佳,松江谭笺不用粉造。”由此可见,“洒金川扇儿"在当时是宫中玩物,是极珍贵极华美的日常生活用具。

书中交代,西门庆手中的这把洒金川扇儿是他的狐朋狗友卜志道生前送给他的。“我前日承他送我一把真金川扇儿,我正要拿甚答谢答谢,不想他又作了故人!”

可是到了西门庆的嘴里,“洒金”川扇儿变成了“真金”川扇儿,西门庆可真会为自己脸上贴金,不过倒也可以看出他对这本洒金川扇儿的喜爱。

至于卜志道生前为什么要送给西门庆这把在当时不易得到的,估计价值也不菲的洒金川扇儿,就不得而知了。而且卜志道家境贫寒,那么他又是从哪里得来的这把洒金川扇儿,我们也不得而知。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知道,西门庆得到这把洒金川扇儿,还是非常喜爱的,平日只要出门,几乎就扇不离手,也不管天气热还是不热。

不过,这么一把洒金川扇儿很快就遭到了毒手,被潘金莲给撕掉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那是在小说的第八回“潘金莲永夜盼西门庆,烧夫灵和尚听淫声”,潘金莲在家中厮会西门庆,看到了西门庆手中拿着这把洒金川扇儿,这时作者写道:

妇人(指潘金莲)因见他(指西门庆)手中拿着一把红骨细洒金、金钉铰川扇儿,取过来迎亮处只一照。原来妇人久惯知风月中事,见扇上多是牙咬的碎眼儿,就疑是哪个妙人与他的扇子。不由分说,两把折了。西门庆救时,已是扯的烂了,说道:“这扇子是我一个朋友卜志道送我的,一向藏着不曾用,今日才拿了三日,被你扯烂了。”

惜墨如金的作者终于借着这把洒金川扇儿被潘金莲“扯烂”之时,让我们读者一睹这把扇子的庐山真面目:红骨细酒金、金钉铰川扇儿。日后,交代潘金莲埋葬在永福寺后边的白杨树下,作者也是采用的同一种手法。偏偏先不道出,直到最后才道出,文思与此如出一辙。

潘金莲扯烂这把洒金川扇儿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吃西门庆的醋,“疑是哪个妙人与他的”。这一点,西门庆着实有些冤枉,但“扇上多是牙咬的碎眼儿”却又是不可反驳的“铁证如山”,“久惯知风月中事”的潘金莲的猜测也绝非空穴来风。

西门庆的回答,则半真半假。“卜志道送我的”是真,“今日才拿了三日”是假。西门庆口舌如簧,说谎编瞎话,根本就不带打草稿的。即便聪慧狡黠如潘金莲,又哪里知道西门庆的哪句话是真,那句话是假呢?

不过,这把洒金川扇子却像多米诺骨牌,引出了后面更多的人和事。

正因为那个赠西门庆扇子的卜志道没过多久就死了,西门庆的“十兄弟会”的成员出现了空缺,这才有了西门庆的隔壁邻居花太监的侄子花子虚得以递补进来,与西门庆有了亲密的往来,也由此让花子虚的老婆李瓶儿,成了继潘金莲之后,西门庆猎艳的下一个目标。

《金瓶梅》后面更加精彩纷呈的故事的大幕,这才徐徐拉开。真是道具虽小,作用非同小可,作者文心的巧妙由此也可见一斑。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0 阅读:2
文一史二讲吧

文一史二讲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