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通勤骑车60公里身体会不会累垮?骑行人的务必看看!

汽车信息传递说 2025-01-07 15:34:49

我真的通勤60公里,大部分是平路,但也有些坡。

我可以很明确告诉你,嗝屁不会,但会住院,然后产生嗝屁风险,或者最终因为癌症等嗝屁。因为没有人的免疫系统扛得住这种复合、长期的压力。

你让大环赛选手来也一样做不到日均通勤60。

60公里通勤,每天3小时,一周五天,15小时起步。环法选手周均训练量才20-30小时。

(很多人说通勤和训练不一样,但普通人和环法选手一样吗?即便有他们的体能,有他们的营养、恢复、赛季吗?难度是相对的)

或者参考GCN,全体前职业选手、顶级车、自行车相关工作,但通勤他们普遍认为最完美的是20-40,而且不是每天。

天气、健康状况、工作强度、精神压力、饮食、休息、路况、危险、家庭、人生,这些我们都先不谈。

只单算卡路里消耗这关你就过不去。

一个正常成年人每天静态卡路里消耗1500-2000大卡

均速20左右,2-3心率区间,60公里骑行,纯平路的卡路里消耗也在1500-2000。

如果你负重(背包)、加速、上坡等,这个消耗再加。

也就是说,你每天光是通勤就会花掉x2的卡路里,这还不包括任何其他卡路里消耗或肌肉酸痛这些问题。

人体是无法长期(每天)供给这样超出基础代谢倍数的消耗力的,即便你能当天吃回来。

如果真的这么简单能吃回来,职业运动员还要off-season(非赛季期)干啥?往死里卷呗。

身体健康不是失去的卡路里再吃回来收支平衡就天下太平了。就像减肥单靠卡路里缺口就会把身体搞的紊乱一样。

所以,严格来说其实能做到日均60,而且可能还能坚持一段时间,但代价就是

1. 免疫系统几近瘫痪。比如,喷嚏就感冒,感冒就肺炎,肺炎就扩散。(参考环法人均骑车高手,免疫弱鸡)

2. 增加重大疾病风险,比如三高、心脏病、癌症等,这些统称新陈代谢疾病(Metabolic Disease)。因为运动增加炎症反应还有激素水平,而这些病全部和这两个因素有关系。

3. 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没法思考、没法工作、没法生活,至少没法好好做。

3. 人生可能性不断减少,今日的高成绩一定是靠未来的某种可能性换来的,有很多值得,也有很多不值得。

看评论区有人不太理解,毕竟骑长途的人很多,这种在职业圈子里叫Ultra Endurance(超长耐力?),看骑行距离,基本不看速度,从日均100km+到300km+的都有,但前提是:

1. 有竞赛期和休息期

2. 长年累月的训练(主要是心理上,而不是生理,因为没有人可以靠纯生理战胜耐力)

3. 通常有后勤队伍,一旦开始旅程除了骑车基本什么都不管

4. 没有后勤组的耐力,一般是短期的(几天),或者是没有时间限制的(类似川藏)

5. 可以自己搜这些选手的照片,通常来说他们的身体其实是非健康的,比如体脂太低、老化过度、关节病变等。或者有家庭等人生烦恼。

任何体育的顶尖选手和任何极端的人生目标,都是非健康的。(非健康是健康的否定式,不是不健康。)

说个题外话。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遇见过身体倍棒(通常是青壮年男性)的“大神”,吃嘛嘛香,干啥啥行,爬山涉水上天入地,可突然到了某个年龄/有一天进了医院,一查某几个系统已经瘫痪了,他还坐那抓头呢:“不会啊,我这么爱健身,身体很好啊,怎么会得病呢?”

或者一路人到中年看着别人老婆孩子热炕头,在其他事情上四处开花,自己还在王婆卖瓜“可我身体好”,故有曰“中年危机”。

人各有志,但我觉得向其他人主动散播这种“越搞越快越强=越好越健康”的理念、并否定其负面效应的人,非蠢即坏,因为:

Performance 的代价是Health。

长期高性能表现一定是靠健康(和其他)换来的,这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运动表现,跳得高跑得快骑得远,这学科叫Sports Performance(运动表现)

而健康并长寿,有自己专门的学科,叫Longevity(长寿学)

这俩根本不是一个东西。

绝大多数人是靠“表现力”来判断身体是否健康的,认为越高的表现=越好的健康。

但实际上这就像靠一个人买东西花多少钱来判断他有没有钱一样具有一定道理,但总体上不靠谱。

举个栗子,人体有一种变化叫Calcification(钙化),发生在心肌的主动脉(Arteries)里,一旦发生是无法改变的,因为正常的组织已经永久改变了,相当于水管被堵住了。这个过程有时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有时是因为人体自然变化,因此实际上每个人都会有。但问题是:钙化往往不影响任何生活,没有任何症状和指标,没有感觉。有些人甚至带着这样的心脏去轻松跑马拉松。但这种心脏病90%的第一症状是死亡。换句话说,等到有人知道你的大动脉已经大部分钙化了,你大概率已经是个尸体。也许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人体就是这么神奇,可以拖着残缺不全的部位完成奇迹般的事情。但完成奇迹般的事情,基本就意味着你拖着残缺不全的身体。这就是代价。钙化近年来受西方系医学界重点关注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发现健身素质高的人反而心脏病率也很高。比如70年代很有名的Jim Fixx,当年的跑步教主,写了八本跑步书,但跑步时心脏病发去世,解剖才发现他三个大动脉分别堵了95%,80,75%。

而Longevity目前最尖端的研究指向一个其实大家早就知道的趋势:高性能高强度运动给人体系统带来的压力从长远来看是损害健康的。

对于这方面有兴趣的并懂英文的可搜Dr. Sinclair,目前全球长寿学领军人物。如果单单以身体健康、长寿为目标,他基本只做一周2、3次的2区间有氧,每次不超过一小时,外加一两次抗阻力训练,仅此而已。

都是运动的,996界的内卷早被体育界玩烂了,不是什么稀奇事,因为体育是真的可以把人卷死的,都千年的狐狸说什么聊斋。

我说句再难听的,你把任何一个5%体脂瘦骨如柴的环法选手拎到小孩子面前,然后说这是人类健康生活的终极目标,你自己摸摸良心也许不痛,但那选手自己一定会痛。

有句话我铭记于心:高手真正的能力恰恰体现在休息之上。

It takes discipline to rest.

刚第一次环巢湖回来,坐在路边身体停摆,因评论区有感。

我看到评论区很多人,就像看到以前的自己。

我反对自我内卷,其实是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卷起来,至少能卷死90%的人。

很多人觉得我这么说话是凡尔赛,但我相信一定有朋友理解我这话的深意。

只有经历过某些旅程的人才知道什么是自我内卷,而且自我内卷会通向什么样黑暗的地方。我很高兴不到三十岁就经历过这些,从病床上爬起来做个快乐的运动菜鸟,人的人生价值不是任何一项客观数据可以衡量的。

如果没有我曾经床都下不来、路都没法走的经历,我就不会懂得1km、5km,甚至只是爬楼梯不带喘气、夏天看见鲜花盛开、冬天看见大雪皑皑的真正价值。

曾经我也会有些鄙夷那些“简单的事”都做不到的人,觉得人生没有客观成绩就是废物,但现在我明白,这样想的我一样荒唐可笑。

如果你努力拥有一样东西,其实你还没有领略他的真谛,比如有手有脚。

只有当你有过,再失去,再获得,比如重新站立,你才能看到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过程,不在于结果。

当然也有人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那天也还不明白,人各有志。

所以我也说日均60能做到,但负面结果是以上这些,成年人了,自己掂量。

只是我觉得人至少应该遵守一个原则:说实话。

不说实话的人,害人害己,尤其是害孩子。

至少我不会告诉我弟弟的环巢湖是健康的行为。

它只是我想达到的目标而已,摔伤、受苦、煎熬、酸痛是我愿意付出的代价。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是人类的独特之处。

如果我们能做到的事一定是健康的、一定是好的,那你把历届大环赛冠军全垒起来,还比不过普通病毒,因为他们肯定都感过冒。

有知友想要自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我身边很多人都向我咨询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但是我真的教不过来,所以我也在努力寻找合适的中文“教学材料”,但中文资料在这方面基本就是戈壁大沙漠,看了更害人。

笼统地说,免疫力、身体健康大体上有四根顶梁柱:基因、睡眠、吸收(大头是饮食)和消耗(运动等)。心理健康造成的各种波动也是分散在这四个系统里的。

就像我这样前面说的,大家普遍的观点是运动>饮食>睡眠。实际上是错的。

睡眠永远是第一位,睡觉是一切的基石,睡眠影响一切。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睡眠做不到。

我推荐任何想要改善健康的人从睡眠开始,三个原因:

1. 睡眠影响一切,从你还是受精卵那刻开始,一直到你死亡,还在继续影响你的孩子和家人。(比如睡眠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身高、智商、情绪控制、疾病,无所不包)

2. 饮食、运动、基因有各种流派、各种细节、各种系统你需要权衡学习比较,但睡眠的科学观点高度统一,基本一通百通,而且留给门外汉的空间非常小(所以营销号、各种博主等很难加入错误信息,你可以轻易判断他们懂不懂行)。

3. 有和国际同步的权威中文科普资料(这太不容易了)。

让我祭出这本中文荒漠上的26块独苗。我眼睁睁看着这本书从100,降到60、到50、现在26,我恨不得批发一箱送家人朋友。

26,你甚至买不了一杯浓缩咖啡,但你可以买到一切的基石。

想想灭霸的无限宝石,就那个感觉。

0 阅读:0
汽车信息传递说

汽车信息传递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